手機上的閃存,爲何大多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快

三易生活 2024-05-14 20:09:56

多年前,智能手機行業曾出現過一起知名的“閃存門”事件。某品牌在當時最新的旗艦機中混用eMMC和UFS閃存被“抓包”後,品牌方一度聲稱只要系統優化得當,兩種閃存之間的性能差距便不會那麽明顯。

很顯然,這樣的說辭並沒有被當時的消費者普遍接受。所以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裏,手機的閃存測速軟件曾一度成爲各應用商店“嚴防死守”的對象,甚至于在部分品牌的手機上,就連安裝這類App都會出現警告和阻攔。

不過當時間來到現在,智能手機上的閃存測速顯然已經不再被人爲限制了。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手機廠商已然“改過自新”,在閃存品質這個問題上能夠完全讓人放心了呢?或許也並不見得。

比如在這兩款今年發布的新機閃存測速結果中,雖然它們都使用了相同版本的測速軟件,而且測速此前手機都沒怎麽使用過,也就是說基本可以排除閃存因爲長期使用造成“磨損”偏差。但即便如此,很明顯兩台機型出現了顯著的閃存速度差異。那麽這是爲什麽呢,是因爲不同平台之間的性能差異導致的嗎?

其實是有一定這種可能性的,畢竟現在智能手機上的這些UFS閃存,在原理上都比較接近PC的NVMe硬盤。也就是說,更高的CPU性能確實就會帶來更高的4K隨機讀寫速度。

更不要說在部分SoC中,甚至還具備針對UFS閃存的額外優化,本身就能發揮出更高隊列深度的並發讀寫性能,因此在搭載這些SoC的機型上出現更高的閃存速度自然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除了SoC的技術、性能差異所帶來的閃存“拉動”效應的差異之外,要說當下手機閃存本身是不是本就存在著質量優劣的區別,答案其實也是肯定的。

畢竟大家都知道,目前的主流閃存在結構上基本可以分爲SLC、MLC、TLC和QLC四大類。越往前延遲越低、性能越高,但也越難做出大容量,而且成本更是會顯著呈幾何倍數增長。而越靠後的類型則容量越大、價格越便宜,但性能和可靠性也就會出現相應的顯著衰減。

對于消費級市場來說,MLC由于性能和成本都不拔尖,所以早已退場。除了極少數低延遲特化的SSD(比如三星983ZET、海力士D7-5810)還在使用SLC之外,目前的情況基本上就是TLC占據了從旗艦到高端市場,QLC則代表絕大多數主流産品的品質。

正因如此,在智能手機上,TLC和QLC閃存自然也就會分別被應用在不同價位段、不同性能定位的機型中。所以它們當然就會表現出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差距極大的性能表現。

即便都是UFS4.0,同樣也有高低快慢之分

特別是對于一些價格低廉,但容量又極大的機型來說,指望它們能配備很好的旗艦SoC、或者是使用品質很高的(非QLC級別)閃存,基本都是不太現實的。那麽對于這些機型來說,它們的閃存速度比其他機型更慢,自然也就在“性價比”的合理範疇內了。

順帶一提,如今智能手機中的閃存其實基本都是帶有模擬SLC緩存機制的,所以前文所述的這些“閃存性能”,實際上都還是只是考慮到了SoC性能和閃存體質差異之後的“緩內性能”。如果手機用得久了,閃存剩余容量太少、碎片太多,那麽緩存機制就可能會失效。此時才會暴露出真正的、基于閃存顆粒體質的純粹“緩外性能”。而不同配置和閃存體質的差異,此時才將變得更加明顯。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1 阅读:235

三易生活

簡介:專注IT,最快最專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