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體與現代金融建設:打破貨幣空轉,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海澤鈞 2024-03-27 23:06:38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以及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各國金融體系的差異性及其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日益凸顯。尤其在中國,盡管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社會資金流動,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體系的特點在于以間接投融資爲主導,而非由投資銀行等機構引領的價值直接配置機制。這一特點使得我國金融體系在優化資源配置及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面臨挑戰,表現爲貨幣空轉現象較爲突出。

首先,我國現行的商業銀行體系側重于信貸中介功能,其資金流轉主要依賴于存貸款業務鏈。在傳統的間接投融資模式下,企業獲得資金往往需要通過銀行貸款這一中間環節,而非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由于商業銀行放貸行爲受到多重監管指標約束以及風險偏好影響,大量流動性並未有效注入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新興産業,反而可能在金融系統內部循環,形成貨幣空轉,降低了金融對實體經濟增長的支持效能。

其次,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之一是價值配置資源,這意味著金融活動應能准確反映並引導資金投向最具生産力和創新能力的領域。而在我國,由于直接投融資渠道相對有限,加之金融市場深度和廣度不足,企業往往過度依賴債務融資,加劇了金融杠杆風險,並可能導致資源配置扭曲,阻礙了産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步伐。

從市場表現來看,我國證券市場,嚴重缺乏資金;導致流動性不足。而商業銀行大量資金空轉。這是現代資源錯配典型代表形式。

針對以上問題,我國金融改革的方向應當是加速構建和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尤其是在直接投融資領域的建設。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發展壯大現代投資銀行,提升其在證券承銷、並購重組、項目融資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能力;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和新三板的功能定位,拓寬企業直接融資途徑;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和適應性,促進金融機構之間的有序競爭,確保資金能夠更高效、更精准地流向實體經濟部門。向大型投資銀行注入貨幣資本;壯大其股本。開拓國際市場;只有壯大投行,才有可能發展。

總之,通過深化改革,推動我國商業銀行體系與現代投資銀行業務相結合,實現間接投融資與直接投融資雙輪驅動,有助于從根本上打破貨幣空轉的困局,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進而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0 阅读:4

海澤鈞

簡介: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