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的鎮國公、輔國公與外臣受封公爵有何區別?誰的地位高?

小島知風 2024-04-19 11:17:53

在清朝時期,朝廷封爵分爲皇室爵位、蒙古貴族爵位、外臣功勳爵位,鎮國公和輔國公這兩個爵位在清朝算是皇室爵位,也就是只能冊封給皇室宗親的爵位,像乾隆時期的名將傅恒受封的一等忠勇公和大貪官和珅受封的一等忠襄公,這都屬于外臣功勳爵位,那麽問題就來了,皇室專屬爵位的公爵和外臣因功受封的公爵誰的權力地位更高一些?

清朝的皇室爵位共分爲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如八分輔國公、一二三等鎮國將軍、一二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個等級爵位。

這些爵位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四等都屬于是高等爵位,受封者大多是皇帝的叔伯、兄弟、子侄等近親之人。

鎮國公和輔國公又分爲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四等爵位,它們屬于是皇室爵位中的中等級爵位。

其實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四者在收入待遇方面都是一致的,鎮國公年收入是700兩銀子和700斛祿米,輔國公年是收入500兩銀子和500斛祿米。

四者的區別主要是在身份地位方面,清朝比較注重身份地位的排面,而八分指的就是八種象征身份地位的特殊排面待遇,分別指朱輪、紫缰、寶石頂、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和門釘這八種待遇。

在這八種待遇中,朱輪和紫缰指的是馬車上的紅色車輪和紫色缰繩,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是可以使用這兩樣的,而不入八分的鎮國公和輔國公就不能使用這兩樣東西。

寶石頂指的是官帽上的頂子爲紅寶石頂,清朝的皇室爵位在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這兩個級別以上才能佩戴紅寶石頂子,而外臣一品官和公爵都可以佩戴紅寶石頂子,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則只能佩戴外臣二品官的珊瑚頂子。

雙眼花翎是指官帽後面插得羽毛眼數,清朝分爲單眼、雙眼、三眼,數越大代表著身份越尊崇,這是清朝皇室宗親獨有的待遇,外臣想獲得資格門檻非常高。外臣只有在立的功勳極高情況下,一般才會被皇帝加恩賞賜戴單眼或者雙眼,而在清朝曆史上能獲得三眼花翎待遇的外臣是少之又少,整個清朝曆史上獲得三眼花翎待遇的外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

清朝皇室中親王到貝勒爵位這一級別的皇室貴族直接就可以佩戴三眼花翎,而貝子爵位到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這一級別可以直接佩戴雙眼花翎,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這類封爵級別之下的皇室爵位只能佩戴單眼花翎。

牛角燈屬于是晚上照明的射燈;茶搭子有保溫熱水的功能,就相當于暖壺;馬坐褥是騎的馬鞍辔下墊的一層褥子,增加坐騎舒適性。這三樣是只有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爵位以上才能享有的待遇,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是不能享受的。

門釘指的是家宅大門的門釘數量,在清朝,身份等級森嚴,身份不同,家宅大門的門釘數量也是規矩要求的。按照清朝規矩,皇宮中門釘數量肯定最多,是九行九列九九八十一顆門釘,而親王家的門釘是僅次于皇宮中的數量,是九行七列七九六十三顆門釘,郡王到奉恩輔國公這一級別的門釘數量都是一樣的,是七行七列七七四十九顆門釘,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數量則要比這個少,是五行九列五九四十五顆門釘。

而在門釘數量上,外臣公爵所享受到的待遇和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是一樣的,外臣公爵的家宅門釘數量都是七行七列七七四十九顆門釘。而不入八分和不入八分輔國公的門釘數量與外臣封爵中的侯爵待遇一樣,外臣侯爵以下的家中門釘都是五行五列五五二十五顆門釘。

所以從這些可以看出,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享受到的身份排面大致與外臣中的侯爵差不多,但是收入卻要遠高于侯爵。

這就是清朝在收入方面向來以皇室宗親最爲豐厚,清朝的封爵在經濟收入方面上是以皇室封爵爲尊,其次則是外臣封爵,再其次是蒙古貴族封爵。而在身份地位上蒙古貴族封爵大致與皇室封爵相等,外臣則要略低一些。

在清朝蒙古貴族也有一套與皇室封爵名稱相同的封爵,蒙古貴族比清朝皇室封爵多了一個汗王封號,汗王論政治地位要略高于皇室的親王,但是在收入方面,蒙古貴族可比清朝皇室封爵差遠了。

就像蒙古的汗王年收入是2500兩銀子和綢緞40匹,而皇室的親王年收入則是1萬兩白銀和1萬斛祿米,其年收入要遠高于蒙古汗王,按照蒙古汗王的年收入大致與清朝皇室的多羅貝勒年收入差不多,可以想象蒙古貴族的封爵年收入要比清朝皇室封爵差了多少。

在公爵方面,蒙古貴族的鎮國公年收入是300兩銀子和9匹綢緞,這個收入要比清朝皇室的鎮國公少了一半多,而外臣的一等公爵位年收入與鎮國公是相同的,二者都是700兩銀子和700斛祿米。

而外臣中的一等伯爵位年收入與輔國公年收入差不多,都是500兩銀子和500斛祿米,也就是說外臣中的侯爵年收入都要略高于輔國公,收入最少的還是蒙古貴族的輔國公,蒙古貴族的輔國公年收入是200兩銀子和7匹綢緞,比皇室的輔國公和外臣的一等伯收入要少多了。

從這裏就能看出來清朝的統治者很善于平衡,蒙古貴族在身份地位排面上得到了滿足,充分給了他們面子,而外臣功勳則獲得了較高的實際收入待遇,這樣一來蒙古貴族有了面子,而外臣功勳有了實際利益,二者都得到了滿足。

不過,在皇室封爵、蒙古貴族封爵、外臣封爵中獲利最大的還是皇室封爵,他們身份地位高,實際收入也高,所以清朝最終還是讓皇室封爵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最能說明身份地位高低的還得是看朝會和國家大型典禮上的排班站列,在清朝時期,一些大型典禮的公開活動場合,文武百官和王公貴族都是需要排班站列的,親王爵位一直到奉恩輔國公這一級別都是站在最靠近皇帝的位置,親王站位離皇帝最近,按照爵位高低依次排開隊列,奉恩輔國公則在隊列最末尾。

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則不能站在王公隊列中,他們只能站在八旗中本旗的隊列中,這又稱爲隨旗行走。在本旗隊列中站隊時,也是按照爵位高低排隊,但是這時候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就屬于本旗中高級別封爵了,因爲比他們封爵高的人都站在皇帝後面去了,所以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屬于是鳳尾,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則屬于是雞頭。

外臣的隊列則是先看爵位高低,再看官職品級高低,外臣封爵最高的一等公站在最前面,也是外臣中距離皇帝最近的,不過即便是外臣中的一等公,他距離皇帝也要比奉恩輔國公遠一些。

總之在國家大型典禮活動上,距離皇帝最近的都是那些近親皇室封爵較高的人,就算是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站在隊伍的最末尾,他們也比外臣一等公和隨旗行走的皇室宗親直線距離皇帝要近一些。

在清朝通常與皇帝血緣關系比較近的皇室宗親大多都是受封在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這兩個爵位以上。

清朝傳承爵位的規矩是世襲遞降,即每傳承一代人就要降一級承襲爵位,比如父親是親王,那麽兒子將來繼承爵位只能是郡王,通常起始是親王和郡王的爵位一般世襲降級到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爲止。

所以能傳承到鎮國公和輔國公這一級別的人基本都是皇帝沒出五服或者剛出五服的直系近親,雖然他們的爵位在皇室爵位中只算中級爵位,但畢竟是皇帝一脈的子孫,因此他們的身份地位自然要比同等的外臣爵位要高了。

再者清朝有著獨有的八旗制度,在八旗中有分有牛錄來統治旗下人口,皇室近親大多都會享有旗分牛錄待遇,也就是可以參與管理旗內事務。

而雖然鎮國公和輔國公爵位不高,但要知道他們也許會有祖傳下來的旗分牛錄,在本旗內有自己的旗丁和奴隸。

清朝的外臣尤其是在京城的高官,絕大多數都有旗籍身份,假如外臣中的一等公正好是一位輔國公所在旗的旗下屬人,即便輔國公不是旗主,他也算是一等公的半個主子。假如一等公又是該輔國公旗分牛錄之下的屬人,那麽輔國公就是一等公的主子了,一等公看到輔國公要下跪請安。這樣比喻就能看出來,雖然鎮國公和輔國公在皇室封爵中只是中等爵位,其身份地位卻要比外臣一等公高得多。

而且鎮國公和輔國公死後的喪葬級別和外臣一等公都不同,像乾隆的小舅子名將傅恒,由于他幫助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叛亂、攻滅准噶爾汗國、剿平緬甸邊患,爲乾隆的十全武功立下赫赫戰功,生前獲封一等忠勇公爵位,他死後乾隆特意下旨按皇室封爵鎮國公爵位舉行葬禮,這就說明了在喪葬方面外臣一等公不如皇室鎮國公,也體現了二者之間的身份地位高低。

不過在權力方面皇室的鎮國公和輔國公可能就不如外臣的一等公了,通常外臣能獲封一等公大多數都是立下極大功勞的人,像傅恒這樣除了一等公爵位之外,他本身還是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這可是相當于宰相之職,所以能獲封外臣一等公的人,大多都是能出將入相的人,他們必定是很受皇帝信任和倚重,權力絕對要比曆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削弱和打壓的皇室宗親強很多。

清朝的皇室宗親曆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削弱和打壓,最後只剩下崇高的身份地位,權力遠不如深受皇帝寵信的外臣。

像乾隆時期的傅恒,還有傅恒的兒子福康安由于父親的功勞加上自己又幫助乾隆平定台灣、西藏、湘黔苗民等戰功,被封爲貝子還官至大學士、軍機大臣,還有乾隆的斂財小能手和珅,不僅有公爵還有權力很大的官職,所以像傅恒、福康安、和珅這樣的外臣一等公,雖然在政治地位上不如鎮國公和輔國公高,但其權力以及皇帝的喜愛信任程度要比鎮國公和輔國公大得多。

但是情況還很尴尬,這些外臣一等公見到自己的旗屬的鎮國公和輔國公還得下跪請安,這就是清朝的祖制規矩。不過通常情況下鎮國公和輔國公見到這樣的一等公給自己下跪請安,也不敢太過傲慢無禮,甚至他們還會還禮,畢竟這些一等公可比他們更受皇帝信任和喜愛。

後來皇帝也考慮到這些尴尬情況,會給立有戰功的一等公進行擡旗,即把他們的旗籍擡入到上三旗中。

清朝自順治親政之後,就把兩黃旗加正白旗收歸皇帝親自統領,這三旗是沒有旗主的,旗主就是皇帝本人,因此稱之爲上三旗。到了康熙時期又規定,上三旗中不得有皇室近親,即清太祖努爾哈赤一脈的子孫不能在上三旗中,所以就看康熙的兒子們大多都被分到下五旗當小旗主,而一些皇室近親也在這時候被分到下五旗。

因此上三旗中就意味著沒有皇室近親成員,這也就代表著這些被擡入上三旗旗籍的外臣不需要再按照祖制向八旗中的皇室貴族磕頭請安,他們只需要向皇帝磕頭請安就行。

不過通常能獲得擡旗入籍待遇只限于後妃的娘家族人和立有赫赫戰功的功臣,文官通常得到不到這個待遇,就像和珅再受乾隆寵愛,旗籍也沒有被擡入上三旗,他見到本旗正紅旗的皇室近親還得請安問好。

所以論政治地位,鎮國公和輔國公要比外臣公爵高,但是論權力和皇帝的寵信度,鎮國公和輔國公就不如外臣公爵了。

不過,這裏面要排除承恩公這個爵位,獲封承恩公的人一般都是皇後的父親、兄弟,屬于是外戚成員,清朝爲了防止外戚專權,幾乎不會賦予外戚太多權力。當然,像傅恒和福康安父子屬于特例。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大清會典》

文/小島知風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8 阅读:1728
评论列表
  • 2024-05-30 20:41

    滿清比五胡亂華更恐怖,滿族入關,全國大屠殺,沒有軍饷全靠搶劫吃人。打下中國,血腥 剃發易服,跑馬圈地焚書禁學,沿海遷界,以淩遲屠城高壓手段統治。倒台後投靠結盟日本繼續侵略​

  • 2024-04-19 22:50

    在清朝能拿到一等公爵位的,實際上的貢獻和影響力,肯定遠超宗室國公之類,一般貝勒貝子都沒法比。

    原來如此 回覆:
    對,拿到公爵的外臣影響力比大多數沒實際職務的空頭王爺大多了、就連只有侯爵的曾國藩李鴻章除了恭親王醇親王其余那些親王哪個能比哪個敢小看
  • 2024-04-20 09:08

    外臣爵位哪怕是一個輕車都尉都是世襲的,宗室爵位除了幾個鐵帽子哪怕是親王也要降等襲爵。

  • 2024-06-01 20:40

    滿清宗室爵位限制較嚴

  • 2024-04-21 20:07

    湖廣總督這種封疆大吏

  • 2024-04-20 12:44

    清代每朝都有十個八個的親王郡王,但康熙以後能進入中樞的也就一個半個而已,而大臣受封公爵的大部分都是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這些職務,遠不是一般親王可以比得了的,而且清代閑散親王見到大學士是要行半跪禮的。

    都察院左都禦史 回覆:
    《清史稿》記載:“向例,親王、皇子與大學士相見,行半跪禮,稱老先生,如兼師傅者,或稱老師,自稱或門生或晚生。”嘉慶定的規矩,自己去查,懶得跟你擡杠。
    都察院左都禦史 回覆:
    電視劇看多了吧,自個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