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中國丨俄羅斯姑娘卡佳:中國發展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大

海外網 2024-05-16 22:40:51

來源:環球資訊+

因爲向往,他們來到中國;因爲夢想,他們選擇留下。當外國人“遇見中國”,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環球資訊廣播特別策劃“遇見中國”,聽外國友人與中國的“對話”。

俄羅斯姑娘卡佳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中國工作,十年時間,她幾乎成了一個“中國通”。如今,這位90後姑娘講著一口地道的東北方言,在中俄邊境城市綏芬河操持著木材生意。她說,未來中國發展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大。

2008年,17歲的卡佳第一次跟隨父母來到中國,觀看了北京奧運會的賽事表演。幹淨的街區、鱗次栉比的樓宇、現代化的城市,快速發展的中國讓卡佳感到十分新奇和震撼。從那時起,再去中國看看就成了卡佳的願望。

讓卡佳沒有想到的是,與中國的緣分很快就不期而遇。2010年,在自己的爭取和父母的支持下,卡佳交流到遼甯大學學習中文和經濟。大學畢業後,卡佳開始從事中俄邊貿工作。

卡佳說:“我是2012年來到綏芬河。那個時候我是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我的專業是經濟和中文,正好是符合這家公司的要求。而且我那個時候也確實想出國,就正好有這個機會。”

中國的生活和工作經曆讓卡佳對中俄合作發展有了更深的認知,中國人的友善也讓這個異國他鄉的姑娘倍感溫暖。2013年,中俄關系迎來了發展新時期,雙邊貿易總額達到了892.1億美元,中俄關系持續高質量發展讓兩國各領域都充滿了機遇,也正是在這一年,卡佳作出人生中的一個重大決定——接受單位派遣長期到中國工作。

卡佳說:“我的工作首先是跟俄方溝通,就是供貨的情況,比如供貨需要辦一些文件,隨時溝通信息,這些信息比較靈活,包括提供國外需要生産什麽尺寸,哪個尺寸賣得比較好,哪個尺寸賣得差,到中國的貨需要怎麽分類等等。”

卡佳所在的公司是俄羅斯遠東地區一家集木材采伐和原木初加工于一體的大型公司,在西伯利亞地區有2個大型的林木基地和若幹木材加工廠。2011年,該公司在綏芬河市設立代表處,開始進軍中國市場。由于在中國留過學,對中國文化比較熟悉,沒過多久,卡佳便被公司派到綏芬河來做銷售。

初到綏芬河,人生地不熟,一切從零開始。爲了打開局面,卡佳跑遍了綏芬河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廠,還逐一給綏芬河之外的木材加工廠打電話,推銷自己公司的原木及板材。

卡佳說:“我剛開始都自己賣貨,自己接司機電話,一天兩個電話老忙了。剛開始我中文還不好,語言不通,司機還聽不懂我說話,要解釋怎麽走,往哪拐,非常累。”

聯絡客戶,巡視貨場、接洽業務……卡佳的每一天都很忙碌。由于做人真誠實在,做事勤奮肯幹,卡佳逐漸贏得了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她的銷售業績也因此節節攀升。從綏芬河開始,如今卡佳的木材生意已經遍布全國多個城市。

卡佳說:“基本上全中國都有。我們最多的貨量是賣到天津,最遠的路是賣到雲南,車在路上走都得開一個多星期,還有山東等地方......”

經過在中國十多年的工作與生活,卡佳已然成爲衆人眼中的中國通。現在的她,不僅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能娴熟地講述中文笑話和典故。在中國的這些日子裏,卡佳不僅自身得到了成長和進步,還結識了很多朋友,一路見證了中俄關系的蓬勃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她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卡佳說:“除了我以外,還有很多俄羅斯朋友,他們在中國生活很多年,比我還早。有的1996年就來中國了,大家都特別喜歡綏芬河,常過來,房子也在這。綏芬河的變化確實很大。”

自從卡佳加入這家俄羅斯木材出口商的中國辦事處,十余年間,辦事處的業務規模增長了30倍,銷售業績更是躍升至如今的每年上億元。卡佳認爲,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俄兩國加強全方位合作的戰略背景下,未來中國發展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大。

記者丨馮志遠、付曉軍(綏芬河台)

2 阅读: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