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三峽,不是葛洲壩!它才是新中國大型水庫的NO.1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13 12:35:41

5月8日,河北省懷來縣,官廳水庫。

1954年5月,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正式竣工啓用。“官廳水庫魚三尺,夾庫湖山兩岸青”,這是上世紀50年代末對官廳水庫的生動寫照。70年風雨歲月,它在發揮防洪、發電、供水等功能的同時,也滋養著周邊廣袤的土地。

從新中國水利事業的搖籃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本,官廳水庫見證了我國水利事業的起步和中途遇到的挑戰,而今又成爲我國堅持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現了當代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決心。

4月20日,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遊人沐浴在夕陽下,正在官廳水庫邊的空地上遊玩。近年來, 懷來縣圍繞官廳水庫,通過打造懷來妫水河生態旅遊區,發展生態旅遊,吸引了不少周邊遊客前來“打卡”遊玩。

官廳水庫位于永定河上遊。永定河被稱爲北京“母親河”,在曆史上曾名無定河,曆來水患不斷。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爲“保京畿無虞”,決心根治永定河水患,建官廳水庫。

作爲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是新中國水利事業的搖籃。1951年10月,官廳水庫破土動工,全國各地4萬多工人投入建設,到1954年5月竣工,用時僅僅兩年零六個月,這在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堪稱奇迹。

1953年,官廳水庫攔河壩進行填築壩身作業。

工人日報 侯印封 攝

1953年,官廳水庫進水塔進行第四期工程施工作業。

工人日報 侯印封 攝

1953年,數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參加官廳水庫的修建。

工人日報 侯印封 攝

1954年,特等勞模鄭福軒(左)在官廳水庫工地教學員駕駛推土機。

工人日報資料圖片

在攔河壩的修建工程中,民工打夯隊打夯。民工們依靠雙手和大自然展開英勇搏鬥,他們不怕風吹雨打和日曬,晝夜不停地工作著。

工人日報資料圖片

1954年2月23日,即將完工的官廳水庫攔河壩全景。

工人日報資料圖片

1

水庫邊的移民村

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副主任謝建枝說:“修建官廳水庫,對于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是一件大事,對于京冀兩地的老百姓更是一件變水害爲水利的幸事。”

建成70年來,官廳水庫已攔蓄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8次;累計發電87億千瓦時;爲下遊的京津冀地區供水429億立方米。

4月22日,70多年前爲修官廳水庫整體搬遷的河北省懷來縣十營村。當時,爲了支援官廳水庫建設,河北懷來縣的58個村莊被迫搬遷。

5月3日,河北省懷來縣,86歲的八營村村民于全福在老屋內。1954年他隨父母從老的八營村搬遷到現在的新家。當年修建水庫時,學校組織他們去過一次建設現場。回想起當時修水庫的場景,他說:“到處都是人,有挑扁擔的、有推獨輪車的,路上也有開拖拉機、汽車的。現場還有一些我們叫不上名字的大型機械。大壩上用的好多石材是工人用那種一米多高的木棒,喊著號子靠人拉肩扛運上去的,感覺很熱鬧。”

5月3日,河北省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內,十營村的4位村民在水庫旁散步,他們是當年修建水庫時移民的後代。80歲的張永財(右二)介紹,他們眼前的這片水面下就是曾經老十營村的位置。

“這水庫下面是咱們以前的老十營村。”5月3日,在距離北京100多公裏外的河北省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內,80歲的張永財正與幾位村民在水庫邊散步。

說到興奮處,張永財指著70歲的肖新生對同伴說:“他就是從老十營村搬遷上來後出生的,他爸媽給他起名叫新生。”

“新生”,寄托了70年前一對夫妻對新生兒的祝福和對新生活的向往。與這對夫妻一樣,爲了支持建設官廳水庫,當時懷來縣有近3萬人告別故土,舉家搬遷。

與他們一起告別的還有那座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懷來古城。隨著水位的上升,古城至此沉睡水底。

4月22日,河北省懷來縣十營村,肖新生在自家院子的菜地裏除草。他身後的房屋就是當年他的父母搬來時的老房。

4月22日,河北省懷來縣十營村,老人們在村頭健身、聊天。與大多數的北方農村一樣,年輕人在外務工,留在村裏的大多是老人。

5月2日,河北省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內,當地村民和專業演員共同出演《官廳水庫移民》實景劇。該劇講述了老懷來城百姓爲建設官廳水庫而全城搬遷的感人故事。

5月2日,河北省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內,前來研學的小學生正在觀看紀錄片,了解懷來古城的樣貌。

2

守護這片淨水

4月17日,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水環境監測分中心化驗員正乘船采集水庫水樣。

隨著官廳水庫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的修複,官廳水庫的水質也得到淨化。官廳水庫已于2007年恢複成爲北京應急備用水源地,按規劃到2035年將恢複飲用水源功能。

4月17日,河北省懷來縣,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水環境監測分中心化驗員正在檢測水樣。

過度的人爲活動,讓官廳水庫遭受到意想不到的挑戰。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庫上遊的工業排汙量明顯增多,官廳水庫的水體開始呈現富營養化,水質逐漸惡化。1997年5月起,官廳水庫被迫退出首都飲用水源體系。“那時明顯感覺就是水沒以前清澈,魚蝦也少了。”長年生活在官廳水庫附近的村民王志真回憶說。

“這應該是官廳水庫最不堪回首的一段歲月。”謝建枝說,當時枯水期的水質已經降到V類或劣V類。

爲了守護好官廳水庫,在此後的歲月裏,京冀兩地聯手下“狠功夫”,先後實施了八號橋水質淨化濕地和妫水河入庫口水質淨化濕地等多項重量級淨水工程,庫區水體持續改善,水庫及周邊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據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水環境監測分中心化驗員馬曉萌介紹,經過20年的持續治理,官廳水庫已于2007年恢複成爲北京應急備用水源地,按規劃到2035年將恢複飲用水源功能。

“像不像一塊藍寶石?”站在一處山坡上,馬曉萌指著眼前的水面笑著說,什刹海、北海、玉淵潭、紫竹院等湖泊裏都有從這裏流出去的水。

4月16日,在官廳水庫八號橋水質淨化濕地內,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永定河庫岸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正在瞭望台查看濕地的植被情況。

4月17日,河北省懷來縣,施工人員正在爲官廳水庫溢洪道泄槽底板進行除險加固。

4月17日,河北省懷來縣,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乘坐通勤班車返回北京。

4月16日晚,在官廳水庫八號橋水質淨化濕地內,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永定河庫岸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夜間巡視。

4 月 16 日晚,在官廳水庫八號橋水質淨化濕地內,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永定河庫岸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正在查看巡視記錄。

3

百姓吃上“生態飯”

2017年8月23日,河北省懷來縣官廳水庫特大橋施工現場。大橋全長9.08千米,是京張高速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4月20日,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印象海棠公園中,遊人正在園中賞花遊玩。該村與官廳水庫相鄰,每年春季都能吸引不少遊客到此賞花遊覽。

4月20日,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的印象海棠公園。

5月2日,“五一”假期第二天,遊客正在河北省懷來縣的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內遊玩。

4月21日,河北省懷來縣黑土窪村,一位經營農家樂的村民正在爲顧客上菜。

4月21日,河北省懷來縣黑土窪村,程宋峰正在廚房爲顧客燒菜。

殺魚,起鍋,炒菜,擺盤……5月2日,“五一”假期第二天,在距離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不遠的黑土窪村,程宋峰和妻子正忙得不亦樂乎。在這個二層樓房改造的農家院裏,遊客絡繹不絕。

對于曾以種玉米爲生的程宋峰來說,這樣的改變與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密切相關。

2014年12月,乘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懷來縣向國家林業局申報建立“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019年12月,公園通過驗收。

正是在這期間,公園附近的村民嗅到了商機。“這裏距京津近,只要環境好,就不愁客源。”程宋峰和妻子商量後,將原有的平房翻新重建,如今靠著穩定的客源,年收入能有30萬元左右,“這可比種玉米強多了!”在濕地公園附近的村莊裏,像程宋峰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

“去年‘五一’黃金周接納遊客7萬人左右,今年近10萬人。”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運營經理李帆介紹,公園的建設不僅吸引了大量遊客,帶動村民增收,還吸引了不少大學生返鄉就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懷來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濤介紹,“官廳水庫保護多好,懷來發展就有多好”是懷來縣爲保護官廳水庫下的決心,目前來看,已經初見成效,大家吃上了生態飯,這爲懷來縣的綠色發展提供了現實樣本。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