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種子、新技術、新裝備……在“中國蔬菜之鄉”看農業“未來式”

海外網 2024-04-21 15:20:27

來源:新華社

離開土、離開水,番茄怎麽長大?沒有“手”、沒有“眼睛”,機器人怎麽給蔬菜授粉?吃了黃瓜、辣椒就能降糖減脂?

第二十五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于20日開幕,展示了600多個新品種、80多種新模式、100多項新技術……在這裏,人們能近距離感知科技如何讓食物供給更靈活、便利,見證傳統農業書寫“未來式”。

“菜籃子”裏科技足

一株株番茄以“無本之木”的方式生長,根系懸垂在空中,距離圓柱形艙體底部的液體還有一段距離……這是記者在壽光菜博會10號展館看到的景象。

“這裏展示的是氣霧栽培技術,是一種利用噴霧裝置將營養液霧化直接噴灑到蔬菜根系上,替代土壤爲蔬菜生長提供水分和養分的水耕栽培模式。”10號展館館長馬尊娟說,這有效解決了傳統土壤栽培難以調和的水分、空氣、養分供應矛盾,並易于自動化控制和立體栽培,能夠節水、節肥,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提高溫室空間利用率。

從沙漠植物、南北方果樹,到“水果椒”“降糖椒”“減脂黃瓜”;從轉動式栽培、潮汐式栽培,到魚菜共生系統、垂直農場、航天育種……行走在壽光菜博會各個展館,如同走進了一條條綠色科技長廊,先進的農業科技催生出營養豐富、功能多樣的蔬菜,讓觀衆近距離感受到現代農業的魅力。

菜博會現場,正在工作的機器人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視覺識別與定位、多傳感器融合導航、路軌兩用自主切換等系統是它的‘眼睛’和‘腳’,氣流震蕩噴灑系統是它的‘手’。結合起來,這台機器人就能完成大型玻璃溫室內雌雄同花作物的授粉作業。”馬尊娟說。

作爲“中國蔬菜之鄉”,數字化技術、智能化裝備已在山東濰坊壽光市廣泛應用,當地新建大棚物聯網應用率超80%,手機早已成爲菜農的“新農具”。

壽光菜博會上展示的噴霧機器人(前)和智能授粉機器人(後)。新華社記者葉婧 攝

種子“走上”自強路

表皮光滑、果肉淺綠、白刺稀疏、看不出明顯紋路——這是記者在壽光菜博會現場看到的“減脂黃瓜”。

“它的丙醇二酸含量是一般品種黃瓜的數倍,有助于抑制糖類轉化爲脂肪,因而被命名爲‘中蔬佳人’,也被菜農們稱爲‘減脂黃瓜’。”壽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副主任許鐵敏說,這一品種已累計在壽光市推廣種植了1000余畝,畝産在1萬公斤以上,可帶動種植戶每畝增收3萬元。

除了“減脂黃瓜”,“草莓番茄”“蘋果絲瓜”等新蔬菜品種也正走出菜博會,走進大棚、走向市場,豐富百姓餐桌。

作爲我國設施蔬菜産業高地,壽光曾經高度依賴進口蔬菜種子。爲了打造蔬菜産業“中國芯”,壽光累計投入3億元,實施“種子工程攻堅行動”,一大批本土育種企業“破土而出”。

壽光菜博會上展示的特長絲瓜。新華社記者高天 攝

在壽光,國産蔬菜種子的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現在的70%以上,黃瓜、圓茄、絲瓜、苦瓜、西葫蘆、甜瓜等絕大多數蔬菜種子實現自給。山東壽光蔬菜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欣慶說,目前壽光茄果類種子在産量、外觀、口感、抗病性、耐寒性等方面的表現,多數已經追上甚至超過了“洋種子”。在“壽光蔬菜”的示範帶動下,這些品種已經推廣到全國。

交流共贏向未來

今年的菜博會上,不少外國客商參展。韓國客商李千碩已是第二次參會:“去年我是遊客,感受到中國農業的發展速度,也看到了合作機遇。今年,我作爲參展商再次來到菜博會,希望能夠加強與中國農業企業的交流和合作。”

萬裏之外的迪拜,來自山東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4名技術員正在協助種植園區建設。

“我們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研發建設新型薄膜溫室,配備頂部齒條開窗、水肥灌溉、高壓迷霧降溫、椰糠無土種植等設備,可用于西紅柿、葉菜種植。”公司董事長王守波說,像這樣采用壽光先進技術、生産標准及設施蔬菜解決方案的種植園區,公司已在美國、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幾內亞等國家和地區建設了262個。

2012年,壽光蔬菜産業控股集團收購荷蘭當地農場並成立公司,與荷蘭多家育種企業合作,累計配制雜交組合1.2萬余個,選育33個番茄新品種,申報植物新品種權12個。

壽光菜博會上展示的西紅柿樹。新華社記者高天 攝

如今,壽光常年有8000多名骨幹技術員在全國各地指導蔬菜生産,爲合作夥伴提供“建、種、産、管、銷”一體化服務,並借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東風不斷走向海外。據不完全統計,當地已有30余家企業、合作社開展農業領域的對外業務,覆蓋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烏茲別克斯坦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交易額近30億元,年出口蔬菜80余萬噸。(記者葉婧、袁敏、張力元、高天)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