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彌率殘軍在金三角享樂,不打算再回台灣時,卻發現老蔣留了一手

遊戲君阿輝 2023-05-23 00:17:00

1953年,李彌率蔣殘軍在“金三角”一帶活動,突然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讓他即刻動身返回台灣。

李彌麾下的這股蔣殘軍,是以他麾下第8軍殘部的老底子組建,雖然是解放軍的手下敗將,但在金三角地區卻難逢敵手。因爲霸占金三角,又經營鴉片生意,聚斂了不少的資財,讓他很快就過上了奢靡享樂的生活。

因此,接到蔣介石的命令時,李彌已經不打算再回台灣了。但蔣介石的命令,李彌可不敢公然違背,他表面上欣然接受蔣介石的命令,動身返回台灣,臨行前卻一再交代部隊:“暫時不要有撤走,待他回台灣周旋一陣,看情況再做決定。”

令李彌感到意外的是,蔣介石的態度十分強硬,撤軍一事幾乎沒有任何商榷的余地,令他頗爲不滿。

李彌只好故作姿態的表示支持,又暗中電聯李國輝和譚忠,命他們將部隊中的老弱病殘和雜牌部隊聚集起來撤走,應付蔣介石。但主力部隊不要動,繼續駐紮金三角,等他伺機重返金三角,與他們一起享福。

李彌的如意算盤打得叮當響,原本以爲事情的發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他卻沒想到,蔣介石竟然早就留了一手,讓他不得不低頭。而且,他苦心經營的金三角勢力,也因此瞬間土崩瓦解,被蔣介石奪了權。

李彌乃敗軍之將,爲何能夠率領蔣殘軍在金三角如魚得水?李彌雖然在金三角得勢,對蔣介石卻仍然忠心,老蔣又爲何要撤走殘軍?李彌苦心經營的隊伍,蔣介石鞭長莫及才對,究竟暗中布置了什麽手段,能輕易奪了李彌的兵權?

敗軍之將

1950年1月,此時的國民黨風雨飄搖,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威風”。

自從徐蚌會戰失敗以來,國民黨軍如同秋葉臨風,敗局已定。雖然蔣介石心有不甘,堅稱國民黨軍的“屢戰屢敗”爲“屢敗屢戰”,但這樣的文字遊戲並不能真正改變戰局。

國民黨軍在長江的江防被攻破以後,無論是兩廣守軍,還是困守西南等計劃,紛紛在解放軍的兵鋒前土崩瓦解,幾十萬國軍也終于在成都一役後,失去了最後的凝聚力,四散奔逃之下,僅剩部分殘兵負隅頑抗,進行著注定要失敗的掙紮。

此時的李彌,面對眼前的敗局,顯得頗爲不甘。

僅僅在5年前,李彌率領的第8軍,那可是一色的美械裝備,又是滇緬抗日戰場上的勝利之師,何其威風?

此後,李彌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在戰爭局勢不利的情況下,李仙洲、張靈甫、區壽年紛紛倒下時,他卻始終堅挺,率領第8軍苦苦支撐。

而且,國軍戰局不利的1948年,李彌更是臨危受命,得到蔣介石的器重,升任爲第13兵團司令。李彌統馭第8軍、第9軍、第39軍,成爲國軍柱石,扛起扶大廈之將傾的重任,何其豪邁?

若不是徐蚌會戰失利,他的成就肯定會更高,軍旅生涯也注定會更輝煌。

徐蚌會戰,幾乎成爲李彌心中揮之不去的痛,但他始終認爲,他率領的第13兵團已經盡力了,即便是黃百韬的第七兵團被圍時,他的第8軍和第9軍也全都拼死相救,雖然13兵團因此折損巨大,也未能成功救出黃百韬的第七兵團,但他卻問心無愧。

不過,無論是曾經的輝煌,還是曾經的遺憾,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如今,李彌是一位敗軍之將,已成事實,再怎麽不甘心也終究要面對現實。

1950年1月,距離盧漢起義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盡管盧漢將李彌的妻子等家眷都安全送到了蒙自,並借機勸說李彌投降,但李彌仍不思悔悟,堅持站在蔣介石一方,繼續與人民對立。

他當時還對盧漢派去的勸降人員大放厥詞:“我就是退到野人山,也要與共産黨周旋到底!”可見,李彌雖然落魄,已成敗軍之將,困居蒙自,卻十分頑固,錯過了擺脫蔣介石罪惡戰車的最後機會。

但李彌如此表現,卻贏得蔣介石的贊賞,已經竄據台灣的老蔣,于1月5日派專機飛往蒙自,接李彌去台灣,要當面聽聽李彌對雲南戰事的看法。

李彌得令,積極乘機趕赴台灣,與蔣介石見面後,全面展示了自己對雲南戰事的看法,深得蔣介石贊許。此後,李彌又奉命飛抵西昌,參加了胡宗南召開的軍事會議,共同商討了西南戰局的部署,這才乘機返程,飛往蒙自。

此時的李彌,重拾信心,仿佛再次找回了當年丟掉的驕傲。然而,激動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當飛機即將飛抵蒙自時,他這才得到消息,就在他飛離蒙自這段時間,陳赓已經率領解放軍第4兵團,連戰連捷,此刻已經攻占蒙自機場,封鎖中越邊境,讓李彌沒了立足之地。

剛剛有些信心的李彌,如遭重擊,飛機無法降落的情況下,只能頹然返航,向海南飛去。李彌打算輾轉海南,再去台灣,只不過,這一次赴台,與不久前的境遇卻要差上不少,此去台灣是福是禍,李彌自己也說不清楚,但他卻沒有第二個選擇了。

令李彌意外的是,他抵達台灣以後,不僅沒有遭到台灣國民黨要員的擠兌,反而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們紛紛前往李彌的住處,向李彌示好,終日不絕。李彌的住處也因此極爲熱鬧,門前車水馬龍,整日高朋滿座。

這些國民黨要員,爲何對落魄的李彌如此熱情?其實,這些人如此做並非是念舊情,而是在局勢不明朗時,做出的投機之舉。

寄人籬下

李彌進入台灣暫住時,滇南戰役正在進行,解放軍雖然勢大,但李彌留在滇南的部隊也並未完全喪失戰鬥力。戰爭局勢瞬息萬變,即便希望再渺茫,又有誰敢確定李彌的部隊一定敗北?

萬一李彌的滇南部隊取得勝利,李彌必然會成爲蔣介石面前炙手可熱的紅人。正因爲這個可能性,這些國民黨要員才會對他如此熱情,借機與李彌結個善緣,爲以後可能發生的情況提前鋪墊一下。

否則,日後李彌的軍隊取勝,再臨時去結交,就顯得太過刻意了。

不過,解放軍並未讓這種小概率事件發生,在滇南一戰中直接殲滅國民黨軍3萬余人,逼得湯堯和曹天戈率部倉皇逃竄。

湯堯和曹天戈率領殘部逃竄時雖然狼狽,但依然掌握著殘軍主力,具備一定的戰鬥力。解放軍並不打算放虎歸山,始終緊隨其後,終于在敵軍逃至元江北岸時,追上了這股逃竄的殘軍。

彼時,元江上方有一座鐵索橋,是殘軍當時通過元江的唯一機會。第8軍107師師長孫進賢,率領先頭部隊過橋,奉命控制鐵索橋,掩護後續主力部隊過江。但孫進賢過江以後,卻並未執行掩護任務,反而爲求自保,將鐵索橋直接炸掉。

如此一來,湯堯和曹天戈率領的殘軍主力,就失去了渡江的可能,陷入背水一戰的絕境,很快就被趕上來的解放軍給包圍了。湯堯和曹天戈可不是韓信,更不是主動如此,陷入不利局面以後,殘軍主力很快就遭到了解放軍的摧毀,湯、曹二人也因此被解放軍生俘了。

經此一戰,幾乎將李彌麾下的主力部隊消滅殆盡,只有107師、教導師、憲兵團等各一部逃過元江,四散而逃。

孫進賢以爲自己炸毀了鐵索橋,就可以擺脫解放軍的追擊,但事實上,陳赓並沒有放虎歸山的意思,他給解放軍下達的命令是,“逃敵必追、追必到底”。解放軍按照陳赓的指示,兵分兩路,一路向鎮沅縣方向追擊,一路向瀾滄江方向前進,對殘敵緊追不舍。

此後,解放軍先在黃草嶺和勐統地區迫使孫進賢部2400余人投降,又在西雙版納的峤殲滅參軍1000余人。與此同時,盧漢起義部隊中的兩個團和“邊縱”九支隊,也迫使敵軍教導師的千余人投降。

至此,國民黨軍逃竄的千人以上規模的殘敵,全部都被殲滅,只剩下一些散兵遊勇,三五成群的逃往緬甸邊境一帶,成爲漏網之魚,但也已經無法掀起什麽大的風浪了。

原本戰局發展到這一步,李彌麾下的國民黨軍殘敵,算是被解放軍徹底消滅,但意外偏偏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導致後續産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也算是間接的改變了李彌等人的命運。

彼時,107師師長孫進賢迫于解放軍的壓力選擇率部投降。他就此事專門召集部署,臨時開了一次討論投降事宜的會議。會上,孫進賢將當前形勢進行了闡述,又說明了繼續西逃的前途堪憂,得到絕大多數部屬的認可,遂決定向解放軍投降。

然而,在會上表示願意投降的這些人,並非全都是真心,時任107師907團團長的李國輝,就是下定決心不肯投降的頑固分子。他在會上假意表示贊同投降,令孫進賢對他放松了警惕。

會後,他連夜將麾下的1000余人帶離部隊,率衆繼續西逃。等孫進賢發現時,李國輝已經率部離隊很久,只好將此事據實向解放軍報告。解放軍得知此事後十分氣憤,迅速組織兵力,向李國輝逃竄的方向追了過去。

李國輝這個人,是一個典型的頑固分子,但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爲人又十分狡猾。他率部逃離隊伍之前,就制定了周密的逃跑計劃。他西逃途中,按照事先計劃,將隊伍僞裝成解放軍,一邊選擇偏僻的路線行軍,一邊還打著解放軍的幌子,沿途收容兵勇,擴充軍事力量。

因此,當李國輝率部逃至勐省時,解放軍才追上他。雙方一番激戰以後,李國輝殘部雖然被殲過半,但因爲沿途擴充過兵力,抵抗了此戰的損失,使得他率部逃入緬甸時,麾下仍有殘軍600余人。

幾乎是差不多的時間,國民黨軍第26軍93師278團的殘敵800余人,也在副團長譚忠的率領下,擺脫了解放軍的追擊,竄入緬甸境內。兩股殘軍進入緬甸後不久,在小勐板相遇,李國輝與譚忠商量以後,決定合兵一處,自稱“複興部隊”,在緬甸境內落腳。

李彌的老底子被打光,湯堯和曹天戈被俘,這樣的消息傳至台灣,立刻引起軒然大波。而在此次風波之中,李彌受到的傷害算是最大的,此前因爲估計李彌麾下掌兵的國民黨要員們,得知消息以後,就再也不來拜訪他了。

李彌在台灣的住所,在消息傳來前幾乎夜夜笙歌,消息傳來之後,就立刻門可羅雀了。這種前後反差巨大的變化,折射的是國民黨軍內部的冷漠,令李彌這位光杆司令頗爲氣憤,但也十分無奈,只能強顔歡笑著,擺出若無其事的態度。

畢竟,他麾下如今無兵,已成了寄人籬下,若是得罪了那些國民黨要員,恐怕在台灣再難立足。

李彌手下無兵後,在台灣的這段時間度日如年,好在沒過多久,再次有消息傳來,他麾下的李國輝和譚忠,如今聚集了千余殘兵,在緬甸境內暫時站穩了腳跟。這樣的消息令李彌欣喜不已,遂生離島前往緬甸的想法,便即刻去面見了蔣介石。

蔣介石素來愛面子,爲了挽回面子,謊稱部將戰死的事情都做得出來。如今,李彌的老底子第八軍都打光了,讓他對李彌十分不滿。但李彌求見他時,他已經得知緬甸境內仍有李彌麾下千余殘軍尚存的消息,還是頗爲高興的。

蔣介石雖然率部竄據台灣,卻仍要面對解放軍隨時揮師台灣的危機,令蔣介石頗爲不安。在蔣介石看來,若李彌能夠率領這部分殘軍在緬甸境內站穩腳跟,進可以側擊解放軍,退可以保住要片立足之地,避免台灣被攻破後只能望洋興歎之苦。

因此,李彌提出離開台灣,遠赴緬甸,重新收攏舊部,助蔣介石“反攻大陸”時,蔣介石欣然同意,不僅沒有阻攔,反而多番催促他束裝就道,西去緬甸,並許以豐厚的軍事資源,命他在緬甸創建根據地。

稱霸“金三角”

李彌得令,如蒙大赦,立刻動身經泰國潛入緬甸的勐板地區,開始著手收羅殘部。李彌此行頗爲順利,潛入勐板地區以後,很快就找到了李國輝和譚忠,將他們手中的蔣殘軍納入麾下。

李國輝和譚忠雖然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卻難當大任,雖然能夠在勐板地區站穩腳跟,卻遲遲找不到發展壯大的辦法。如今李彌親自到來,令李、譚二人爲之一振,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一般。

“金三角”地處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界處,權屬緬甸。此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十分肥沃,曾是一處盛産糧食的寶地。後來英國人統治緬甸,開始在這裏種植罂粟,將“金三角”變成以盛産鴉片獲取巨額利潤的地區。

李彌了解了當地的情況以後,頓時信心倍增,開始籌謀起蔣殘軍在“金三角”的發展大計。李彌的戰略計劃中,主要可以歸納爲三點:第一,擴充軍事力量。

李彌在台灣的這段遭遇,令他深切地體會了人情冷暖的同時,也徹底認識到麾下部隊對自己地位的巨大的影響。所以,他潛入緬甸後的首要目標,便是收編滇緬邊境的國民黨流散軍人、土匪、惡霸等勢力,迅速擴充軍事力量。

同時,爲了掌控這些散兵遊勇,將他們快速納入軍隊體系,李彌還專門設立了培養軍官的學校,一邊給他們灌輸反動思想,一邊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

第二,發展經濟。

部隊的數量提升以後,後勤補給就必須同步跟進,爲了籌集充足的軍費,李彌決定大力發展經濟。

金三角的經濟支柱主要來源于鴉片,李彌打算利用軍隊長期霸占金三角的鴉片生意,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第三,擴大勢力範圍。

李彌的野心很大,並不滿足于掌控金三角地區,他打算利用緬甸政府與當地土司頭人之間的矛盾,趁機將自己的勢力向外部滲透,從而掌控更大的地盤。

李彌對“金三角”的發展有規劃,也很有信心。李國輝曾向李彌表示,台灣雖然利于固守,但難于發展,不如“金三角”的發展空間大,是可以謀圖霸業的好地方。李彌對李國輝的想法十分認可,但他卻並沒有另起爐竈的想法,始終還是聽命于蔣介石。

李彌一邊在“金三角”地區按照計劃行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一邊又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建立緬甸反攻根據地,取得蔣介石的信任和支持,並向蔣介石索要軍資。

不得不說,李彌的三點策略開始實施以後,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首先,李彌在滇緬邊界的招兵買馬頗爲順利,不僅網羅到數百名流散軍人,還收編了不少地主惡霸,其中不乏勢力比較大的羅成、張偉成、蒙寶業等惡霸武裝,甚至還將滇西一帶活動的土匪勢力也納入麾下,一度將蔣殘軍的兵力擴充到18000余人。

其次,李彌將軍隊內部體系進行了理順,將松散的各個勢力整合一處,加強管理。在分配軍官時,他雖然也任用了一些培訓出來的軍官幹部,給人一種擇優任用的錯覺。

但事實上,李彌在任命軍官時,骨子裏仍然認同蔣介石那一套任人唯親的任命方式,暗地裏將自己的親朋僚屬安排到各個重要職務上,並在後續開始對其他軍官進行排擠。尤其是那些原本勢力較大的土匪組織,兵力基本都被他分化到各處,又將不忠心他的土匪首領排擠走。

最後,李彌還不忘執行蔣介石給他下達的“反攻計劃”,在辦學期間對那些甘心替他賣命的土匪惡霸們進行洗腦,使他們淪爲李彌搞“反攻”的馬前卒,滿腦子都是蔣介石宣揚的那套“一年准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奇怪理論。

解決完內部問題以後,李彌對這支蔣殘軍基本已經掌控,隨後他又將目光投向外部關系。蔣殘軍進入“金三角”地區,主要是憑借武力霸占地盤,這支被解放軍面前不堪一擊的蔣殘軍,在“金三角”地區卻頗爲霸道,無論是緬甸軍隊,還是各土司頭人的地方武裝,都頗爲忌憚。

但長期處于對立狀態,顯然對外來的蔣殘軍十分不利,李彌決定與各土司頭人交好,協助他們與緬甸政府對抗,利用兩者之間的對立關系,拉近與土司頭人們的關系,從而在“金三角”站穩腳跟。

各地土司頭人們對李彌的隊伍也采取拉攏態度,但同時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李彌需要幫助他們走私販毒;一個是他們與緬甸政府武裝發生沖突時,李彌需要提供軍事援助。李彌本來就打算做鴉片生意來維持軍需,自然不會拒絕,欣然答應以後,兩者之間迅速形成同盟。

李彌接連幾番操作下,迅速在“金三角”穩住了局面,也擴大了勢力,影響力越來越大。利用強大軍事力量,李彌在經濟方面也取得巨大的突破,原本還要因爲軍費發愁的蔣殘軍,逐漸憑借鴉片和走私販毒而大發橫財。

蔣介石親眼目睹了李彌取得的巨大成績,頓時信心倍增,甚至專門在緬甸設立了一個空投場,通過空投和繞道泰國轉運的兩種方式,給李彌提供彈藥和軍饷。

至此,李彌徹底從失敗的陰霾中走了出來,但同時也生出了奢靡驕縱之心,開始長期脫離軍隊駐紮地,前往曼谷過上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將軍隊具體執行任務的沉重工作,全都推給了李國輝和譚忠。

留了一手

期間,緬甸軍隊雖然多次對蔣殘軍發起進攻,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卻始終無法動搖蔣殘軍在“金三角”的根基。而李彌呢?他組織了幾次對雲南境內的反攻,也都以失敗告終,更像是應付蔣介石而采取的軍事行動,令蔣介石頗爲不滿。

蔣殘軍的存在,對于緬甸政府而言,如鲠在喉。從理法角度來講,李彌麾下的蔣殘軍,亦屬于入侵緬甸的非法軍隊,或稱之爲蔣殘匪才更加確切。因此,緬甸政府武裝在軍事行動無法驅逐蔣殘軍的情況下,將蔣殘軍的行徑拿到了國際上進行譴責,引起多國的憤怒和共鳴。

面對如此境況,李彌背後的蔣介石和美國,其實是有意袒護蔣殘軍繼續盤踞在緬甸境內的,他們想借李彌之手,繼續在雲南方向對新中國施壓。然而,他們這樣的做法,遭到多國的譴責,迫于國際輿論壓力,美國和蔣介石這才不情不願地決定讓李彌率部撤出緬甸。

1953年,蔣介石正式給李彌下令,讓他率領盤踞在“金三角”的殘軍撤出緬甸。若是其他時間,李彌可能真的就聽命于蔣介石了,但此時的李彌,早已經習慣了在曼谷的奢靡生活,自然不願意重新回台灣過那種寄人籬下的日子。

李彌表面上執行蔣介石命令,自己率先返回台灣複命,同時暗中給李國輝和譚忠下令,讓他們只撤走老弱病殘回台灣,將部隊主力繼續留在“金三角”。李彌以爲自己的操作很精明,可以輕松瞞過蔣介石,但他哪裏會想到,蔣介石早就留了一手。

早在1952年,李彌每天在曼谷享受的時候,蔣介石就已經意識到,李彌麾下的殘軍未來可能不好掌控。于是,他假借派送物資和支援爲名,派了整整700名軍官和衆多特務前往緬甸,暗中架空了李彌,卻並未接觸李彌的那些親信。

在這個過程中,對建立這支隊伍功勞極大的李國輝和譚忠,卻逐漸被排擠出權力中心,成爲蔣介石和李彌之外的成員,逐漸淪爲無人問津的中下層軍官。不僅得不到晉升機會,也拿不到好處,還要替李彌守在深山老林中流血流汗,只能看著李彌享受。

因此,李彌回台灣期間,在緬甸的蔣殘軍就被蔣介石掌控了。李彌的親信,也因爲李彌不在緬甸而失去主心骨,無法凝聚出可以抵抗蔣介石的力量。至于李國輝和譚忠,則根本不願意繼續給李彌賣命,直接倒向了蔣介石,同意率部返回台灣。

李彌從此以後,失去了蔣介石的器重,余生碌碌無爲,最終死于台灣。李國輝等撤回台灣的殘軍官兵,結局也都十分淒慘。李國輝在台灣做起了小生意,勉強度日,曾經與他出生入死的張得生團長則在一家飯店做夥計,替飯店壓面條,生計都難以維持。

至于其他的官兵,有的去工廠上班,有的架橋修路,更多的人只能靠出體力賺錢,始終掙紮在生存線上,甚至不敢奢求結婚。這些官兵之中,很多人都窮困潦倒,至死未能娶妻生子,替蔣介石賣命,到頭來卻淒慘收場,實在令人唏噓。

31 阅读:14464
评论列表
  • 2023-05-28 06:49

    有一說一,李彌的殘部,打內戰不行,但打緬甸的政府軍,那可是直接吊打的,搞得緬甸政府只能用與論,外交抗議等,送這些國軍走。李彌在緬甸時,有緬甸王的自封[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前緣朕定 回覆: 小青年
    中華文明,是不喜歡武力擴張的民族,如想的話,采用留地不留人,順生逆亡的硬氣,疆土不知要擴大多少倍![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小青年 回覆:
    可見解放軍的厲害
  • 2023-05-29 16:12

    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 2023-05-29 13:31

    最後的殘軍在泰國美斯樂,入泰國籍了

  • 2023-05-30 20:03

    孤軍在金三角立足,李國輝居功至偉,撤到台灣後最後一次出現,是走私軍械罪被軍事法庭判決,估計也是和金三角有關,李彌只是去摘桃子,所以李國輝貢獻值得尊敬

  • 2023-12-29 23:59

    李彌起碼是個忠臣

    用戶10xxx68 回覆:
    那是沒啥能力罷了,換作李白二人一個,又不一樣了!
  • 2023-06-10 23:28

    一方

遊戲君阿輝

簡介:MC小劇場歡樂上線了,感謝你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