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和實際脫節且用人不當導致其變法最終走向與民爭利之路

史海撷英 2024-04-17 16:35:52

元祐元年四月初六(1086年5月21日)​,在江甯的王安石帶著對大宋前途無限的憂慮中永遠地閉上了眼睛,而在前幾個月,一直反對自己變法的司馬光重回朝廷擔任執宰,盡廢新法,他花費一生心血的變法就此化爲泡影,也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王安石雖死,但他身後的評價卻一直兩極分化,到了宋高宗時期,先被追奪王爵,後毀去配享的畫像,此後幾百年,對于王安石的評價一直走低且褒貶不一,在肯定與否定中不斷搖擺,撫開曆史的疑雲,回到千年前的那場變革,王安石的變法究竟值不值得?

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在父親王益臨江軍判官任上,少年時代的王安石一直跟隨父親升遷調轉前往各地,也讓他充分領略到了大宋各地的風情,王益爲人簡樸且務實爲民,在任上都會盡力做一些興利除弊的事情,也讓王安石耳濡目染,促使他走上日後變革的道路。

雖然到處輾轉,但王安石在讀書一道上卻從不讓王益操心,從小王安石就表現出驚人的讀書天賦,讀書誦經過目不忘,被譽爲少年天才。

景祐四年(1037年),年僅十六歲的王安石跟隨父親進入京城,得到了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爲之延譽。”一時間京城人人都在談論滿腹才華的王家少年,但不久父親去世,王家突然困頓起來,因爲王益做官期間未購置田産,一家人都靠他的俸祿生活,失去了收入來源後的王安石不再風流自賞,而是埋頭苦讀。也是在這個時間,他體察到了北宋開國以來社會積弊已久的矛盾,憂國憂民之心日深。

王安石

慶曆二年(1042年),二十二歲的王安石考中進士,名列第四,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飛躍,但在吏部報道後就離開了繁華的京城,去往大宋的各個地方州縣,從基層開始幹起,整整二十年,從判官做到知縣、通判、知州,靠著實打實的政績不斷升遷。

說實話,以王安石的才華和能力,本有無數的機會可以入朝爲官,朝廷也多次征召他入京做官,但他卻執拗地跑到地方做了個知縣,並且一做就是好幾年,而在地方任官期間,他勤勤懇懇、修水利、開荒田、治洪澇、鬥豪強、提拔學子。

所有人都在惋惜王安石,但只有王安石自己知道要做什麽,個人的前程哪裏比得上百姓的需要?而在擔任鄞縣知縣期間,他多次看到春夏時節的百姓手上已無糧,而新糧還未豐收,不得不向地主借貸,高額的貸款讓百姓苦不堪言。

王安石根據調查後就將官府的糧食借給百姓,讓他們豐收後再進行歸還,且利息遠比地主豪強低很多,這樣百姓可以吃飽,官府也可以增加收入,唯一利益受損的就是地方豪強,這也是日後王安石“青苗法”的最初實行的地方。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聽聞王安石的名聲,任命他爲江甯知府,不久就诏爲翰林學士兼侍講。“神宗初即位,猶未見群臣,王樂道、韓持國維等以宮僚先入慰于殿西廊。既退,獨留維,問:‘王安石今在甚處?’維對: ‘在金陵。’上曰:‘朕召之肯來乎?’維言:‘安石蓋有志經世,非甘老于山林者,若陛下以禮致之,安得不來?’上曰:‘卿可先作書與安石,道朕此意。行,即召矣!’維曰:‘若是,則安石必不來上。’問:‘何故?’曰:‘安石平日每欲以道進退,若陛下始欲用之,而先使人以私書道意,安肯遽就?然安石子雱見在京師,數來臣家,臣當自以陛下意語之,彼必能達。’上曰:‘善!’于是,荊公始知上待遇眷屬之意。”至此這對君臣開始相見。

王安石

宋神宗時期,國庫日益空虛,而遼國和西夏也不斷騷擾大宋邊境,爲了擺脫北宋的政治危機,宋神宗開始謀求變法,這和王安石的理念不謀而合,而王安石提出的想法正合宋神宗之心,君臣決定共同改變大宋。

熙甯二年(1069年),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位列執政之列,次年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開始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基于北宋開國初年的政治經濟體制,而導致宋神宗時期“三冗”問題過于嚴重的情況下才進行變法,但在北宋那個時代,誰也不敢動官制和軍制這些立國之本,也因此王安石的變法注定將會以經濟爲主,順帶著進行政治和軍事上的改革。

其中最爲重要的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幾個變法基本都是爲了增加國庫收入的變法,其中免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在其他朝代也有過涉及,基本都是核查土地以及勞役來增加稅收。

至于青苗法、均輸法和市易法則是非常罕見的變法內容,也僅僅在王安石變法裏出現,也是王安石變法的核心,這三個內容其實就是讓政府這支看得見的收通過一系列經濟幹預政策,加快貨幣的流通速度,進而增加社會上的財富。

說實話,放到現在大家可能感覺沒什麽,但在一千多年的農業社會裏,王安石提出的這幾個思想無疑是非常超前的,在古代以四書五經爲主要學習教材的時代,王安石所掌握的經濟學知識已經超越了當時任何一個人,這也是王安石變法的最爲值得稱贊的地方。

王安石

當然超前意味著同時期的人不會理解,也因爲王安石的變法遭受了巨大的阻力,王安石也明白變法會得罪大部分人,但他一生都堅持和貫徹自己的理念,哪怕衆叛親離,他都在所不惜,這也是王安石一生最爲了不起的地方。

那麽王安石變法爲何還是失敗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超前的思想與當前的實際嚴重脫節了,畢竟宋朝還處于農業社會,缺乏完備的市場經濟體系,如此一來王安石的變法注定不會讓市場形成一個良好的運轉,只能借助于朝廷的力量強制執行。但封建時代並沒有合適的方式來高效完成這個經濟調節的任務,王安石只能進一步強化朝廷的權威以強制的形式進行推廣。在推廣過程中,朝廷又必須占據主導地位,最終讓變法淪爲地方官員政績上的考核,地方官想要獲得更高的考核評價只能又進一步的通過官府手段強制推行,市場徹底扭曲,形成了惡性的循環。

如此一來,王安石強行變法所導致的後果自然被老對手司馬光等人攻讦。雖然司馬光沒有王安石的經濟才幹和長遠的眼光,但作爲一名曆史大家,司馬光見慣了曆史上的各種變法,也明白王安石的所作所爲最後都逃不過如桑弘羊那樣與民爭利的結局。而他的看法也代表了北宋士大夫階層的看法,也因此,各個反對變法的人都聚集在司馬光的身邊。

王安石的變法初衷是好的,就是增加國庫收入,變法後國庫也的確迅速豐盈,一直到宋徽宗時期都收益,但國庫充盈的背後其實都是百姓的血淚。

王安石本意並不願意讓百姓在變法中受到損失,但變法是靠官府強制推行的,而爲了自己考核得到好評自然會強制推行,層層攤派下最終落在了百姓的頭上,尤其是青苗法,本意就是保護青黃不接時期農民度日的貸款行爲,卻變成了增加稅收而強制攤派的高利貸,這一點是王安石始料不及的。

王安石

更要命的是王安石變法中一些投機的官員聚集在他身邊,部分官員爲了升遷不擇手段,直接造成越是通過各種新法從民間獲取更多賦稅的人升遷更快,這也是爲何王安石身邊變法人員除了他自己以外基本都是心狠手辣的酷吏的原因。

比如呂嘉,他是王安石變法的鐵杆支持者,但他根本沒有理解王安石變法的真谛,在推行市易法的時候,呂嘉卻並沒有貫徹好物價便宜的時候買進,物價高的時候賣出的變法核心內容,直接一刀切,形成了壟斷市場,一時間民怨沸騰,王安石也被牽連彈劾,最終被罷相。

王安石知道嗎?相信他也是知道的,但他既沒有改變這種升遷方式,也沒有嚴懲這些官員,因爲他太需要變法成功了,在諸多大臣反對的情況下,他必須快速地向宋神宗證明自己變法是正確的,至于變法中這些官員的行爲已經不重要了,如果嚴懲他們,誰還會執行自己的變法內容呢?

而在離開朝廷之時,他的好學生呂惠卿繼續推行新法,但呂惠卿卻背叛了王安石,雖然推行新法但又怕老師回來和他搶權,一直防備著王安石,且曲解了新法內容,如此折騰下,新法差點崩盤,最終宋神宗還是請回了王安石。

只是此時的宋神宗已經沒有當初全心全意支持他的想法了,爲了防止王安石一系做大,他放任守舊派和王安石作鬥爭,大搞平衡之道,如此一來,沒了皇權支持的變法還有什麽成功的希望?

王安石

回想自己這麽多來一直想要國富民強,到頭來昔日好友變成了官場宿敵,自己的好學生卻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宋神宗不理解他,家人兄弟不理解他,自己徹徹底底成爲孤家寡人。

熙甯九年(1076年),王安石長子病逝,加上宋神宗對變法不再如當初那麽支持,王安石心灰意冷,辭官回到江甯隱居,直到病逝。而他的新法也隨著宋神宗的駕崩,守舊派的上台去全部被廢,就連一些對百姓有益的政策都被廢除,至此王安石變法徹底失敗。

要說王安石變法失敗了嗎?從結果來看,朝廷府庫的確充盈了起來,但從過程來看,變法期間諸多投機的官員爲了升遷變相地盤剝百姓,百姓未能如王安石所想得利,反而得到了盤剝,對于新法不再支持,讓新法失去了根基,走向了失敗。加上宋神宗和宋哲宗時期反複變法,新舊兩黨不斷內耗,諸多人將北宋滅亡的原因歸咎于王安石一人,這也是王安石日後不斷被貶低的原因,直到晚清後評價才逐漸好了起來,也意識到王安石走的路其實是一條孤獨的路。

王安石

回首看來,終王安石一生,他從未偏離自己的本性,在私德方面更是無可挑剔,不貪不腐,不講排場,生活節儉,就連一件衣服都能穿很多年。盡管性格上有些執拗,但哪怕是司馬光這些反對派都不得不承認他清廉高潔,富有才智。

在浮華的世間裏,有些人選擇了安逸度日,有些人選擇醉生夢死,但王安石卻選擇把自己化爲利刃,用自己超前的理念推動著曆史的前進,做對得起光陰和歲月的事情。他在執拗地做個好官,執拗地打破常規,執拗地想要完成國富民強這一畢生的夢想。也因此,他的思想和品德注定會光照千年。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