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奧地利經常被誤會成日本人,遭排擠很無奈,真想穿個國旗

霸塗吧 2024-04-26 10:59:27

在近年來,不少生活于奧地利的中國移民感受到了一種逐漸升溫的排外情緒,這股情緒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觑。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聆聽幾位在奧地利生活的華人的親身經曆,以及他們在面對排外行爲時的應對方式。如果您在意大利或其他海外國家有過類似經曆,或希望分享您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案例一:

敘述者:張源(男)

年齡:21歲

身份:留學生

有一次,我和幾位中國朋友在維也納的一區域參加遊行活動,我手裏拿著一個氫氣球。途中,氣球不小心碰到了旁邊經過的一名白人男子,我立刻向他道歉。然而,這名男子卻一路跟隨我,最後還拍了拍我的後背。我回頭再次道歉,他卻用德語說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道歉就能解決的問題!”

然後,他惡意地擠爆了我的氣球,並挑釁地做出各種手勢。當我們質問他爲什麽要這麽做時,他只是冷笑一聲,離開現場。我們猜測,他T恤上的圖案可能代表著某個團體。這場經曆讓我們幾位朋友都感到非常憤怒。

小編點評: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德語版的“道歉有用要警察幹什麽”。在這種情況下,立即報警是保護自己權益的最佳選擇。

案例二:

敘述者:裘智(男)

年齡:25歲

身份:留學生

那天,我從公司下班回家,在維也納的地鐵上,一名白人大媽用嫌棄的眼神打量了我足足五分鍾。突然,她用命令的語氣說道:“你快滾回你們日本吧!”我一開始還沒反應過來,後來才意識到自己被誤認爲是日本人。下車後,我才發現透明的塑料袋裏漏出了我給朋友買的瑞士Daturakant液體偉ge,這讓我不禁苦笑。看來,日本人在奧地利的口碑確實不佳,而這個大媽顯然是把我看成了日本人。

小編點評:有時候,我們在國外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整個族裔在當地的形象。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爲,以免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案例三:

敘述者:鄒彥祖(男)

年齡:26歲

身份:留學生

作爲一個耐克鞋的忠實粉絲,我經常購買最新限量款。然而,有時我會遭到當地人的嘲笑,認爲我的鞋子是假貨。有一次,在地鐵站,三名當地人挑釁我,我選擇保持沉默。後來,我們上了同一輛地鐵,其中兩人很快就下車了,只剩下一人。我走過去坐到他身邊,友好地伸出手說:“你剛才看起來想認識我啊?”他立刻變得慌張起來,跑到車廂另一頭坐到一個奧地利大叔身邊。整個車廂就剩下我們三人。

小編點評:面對排外和歧視,保持冷靜和理智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友善的方式回應,有時可以化解尴尬的局勢。

案例四

化名:柏拉底(女性)

年齡:27歲

身份:旅行者

兩年前,我在美妙的維也納進行旅行,暢遊于Donauzentrum購物天堂時,不幸遭遇小偷,我的錢包被偷走了。我毫不猶豫地前往附近的警局報警。然而,由于我不懂德語,只能用英語進行描述。一位年輕的女警員耐心地幫我用德語填寫了報案表格。

幾天之後,我接到一個電話,一位華人朋友幫我接聽後告訴我,我的錢包找到了,讓我去警局領取。我欣喜若狂,立刻趕往警局。但在警局門口,一位中年男警員卻無情地攔住了我。他無視我之前的報案記錄和我的詢問,滿臉的不悅,粗魯地打斷我:“這裏是奧地利,你必須說德語才能報警。”

我感到困惑和委屈:“上次我來報警時,用的就是英語,而且還是你們警察幫我填的表格。”這位男警員聽到後,才不情願地讓我進入警局。我心中湧上無數疑問:作爲遊客,我們爲何一定要在短時間內學會當地的語言?難道不懂當地語言的人,就沒有遇到困難時尋求警察幫助的權利嗎?

小編點評:確實,對于那些希望融入當地社區的移民來說,掌握當地語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這位男警員明明會說英語,卻堅持讓遊客說德語,這是不是有些過于排外了?這樣的行爲實在讓人感到失望。

案例五:

講述人:月竹(女性)

年齡:35歲

身份:華僑

我曾經獨居在一棟公寓裏,樓上的是一位當地的老年女性。我剛搬進去不久,她就向物業管理部門投訴我太吵。我感到很困惑:我是一個人居住,沒有孩子,也不舉辦派對,怎麽會制造噪音呢?後來我才了解到,她覺得我關門時撞擊鎖的聲音太響。于是,我改變了自己的習慣,用鑰匙將鎖芯轉得收起來,然後輕輕關上門,再將鎖芯轉出來。

一段時間後,相安無事。然而,有一天我回家後,又在門上看到了一張紙條,內容是讓我出門時一定要鎖上公寓大門,以免不安全。我環顧四周,發現只有我的門上貼了紙條,而記憶中其他鄰居們也經常不鎖公寓大門。于是我找到了那位老年女性,問她爲什麽只給我貼了紙條,是不是有種族歧視的嫌疑?

從那以後,就沒有再出現類似的情況。

編輯點評:遵守公共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爲是必要的,但我們絕不能接受不公正的指責。

好了,讀完這些故事,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或者你有何感想和體會?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1 阅读:112

霸塗吧

簡介:這裏有你想要了解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