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什麽關系,孩子就什麽命

人情在藝境 2024-05-16 00:27:46

最近,跟朋友聊天,她說: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性情和言行,跟父母相處方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前幾年,朋友與丈夫在鬧離婚。

一開始,兩人會吵架,他們當著孩子面,互相攻擊,情緒激動。

孩子不明所以,只能哇哇大哭,後來家裏一有動靜,孩子就會焦躁不安。

慢慢的,他倆吵疲了,就開始冷戰,同在一個屋檐下,卻視對方于無物,家中氛圍極爲冷淡,孩子也變得沉默不言,行動遲緩。

如今,朋友一個人帶著孩子,想過很多辦法,可孩子卻回不到從前的開朗大方。

“以前我兒子是個很活潑、專注、大氣的孩子,現在總是畏畏縮縮、敏感多疑,我真後悔沒有更好地處理我和他爸爸之間的關系!”

正如《親密關系》一書所言:

父母對孩子而言是造夢機器,也是行爲範式,父母關系中的愛與行爲,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日後的生活點滴。

作爲孩子的頭號命運,父母關系如何關系著孩子成長的模樣,也影響著孩子的行爲與命運。

婚姻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說:

當父母感情好,互動愉快,他們美好的婚姻場景,就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孩子便可更好的成長和學習。

一對恩愛的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初來源,能給孩子心中播撒安全與愛的種子,讓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天都堅定地朝前走,擁有松弛的舉止,開朗的性情。

電視劇《小歡喜》中描寫了不同家庭出生的多個孩子,我和很多人一樣,最羨慕的就是方一凡。

他生活在一個嚴母慈父、父母恩愛的家庭中,盡管成績並不好,卻性格開朗,舉止松弛。

細細分析他的家庭,不難發現,父母恩愛的確有益于孩子的成長:

雖然母親會因他的成績,恨鐵不成鋼忍不住訓斥他,可父親這個“滅火器”總能巧妙開解,進而讓母親看見他的優點與進步,于是他始終自信樂觀。

父親遭遇裁員,在家待業數月,母親並沒有奚落,反而在父親決定去做網約車司機時,心疼:“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你能吃的了這個苦嗎?”

因而,他懂得如何表達愛。

爺爺奶奶被騙,欠了不少外債時,父母也沒指責彼此,而是相互扶持、相互鼓勵著渡過難關。

因此,他無論面對什麽困難都有招數,始終松弛淡然。

著名家庭排列系統的創始人海靈格提出:

幸福家庭關系應該是父母親密並肩而立,孩子站在父母前面中間的位置,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

父母恩愛,家庭就會充滿愛的暖流,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內心將變得柔軟、溫潤與安定,能從中汲取愛的養分,身心健康。

在有愛的家庭關系中,孩子從小就積極向上,不因自己可能被丟下而擔心。

也不因自己不夠優秀而慌亂,能長出修複自我的枝丫。

于孩子而言,窮養富養,不如用愛養育。

親密且幸福的父母,能養育松弛開朗的孩子。

前不久,在名校當老師的妹妹去學生鵬鵬家家訪。

在談論孩子教育問題時,鵬鵬的母親一直在輸出觀點,父親則坐在一旁百無聊賴。

妹妹問:“鵬鵬的學習一般是媽媽在管嗎?”

鵬鵬的母親一臉自豪:“當然是我,他爸完全不懂,他管就會亂套,我壓根不讓他插手!”

聽了這話,鵬鵬的父親“惱”了,不客氣道:“你是教育專家,我沒見兒子成績多好,也沒見他多有素質,我看他都有毛病了!”

本來坐在客廳的鵬鵬倏地站起來,撂下一句:“你們真煩!”便沖進了臥室,“嘭”地把門關了。

兩人劍拔弩張地吵了起來,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和這對互相拆台的父母打了幾次交道,我總算知道鵬鵬這孩子爲什麽會那麽冷漠敏感了。

很多學生家長不知道,彼此拆台的教育,不僅會讓家庭雞飛狗跳,還會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是孩子世界的頂梁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本該步調一致、相互尊重、互相支持。

可父母總在拆台,我抱怨你不夠專業、你吐槽我不夠強大。孩子自然有樣學樣,變得充滿偏見,總在抱怨,性情冷漠。

曾有心理學家通過上千個家庭的相處模式研究,發現——

父母拆台的家庭,往往不和諧,他們用分裂的教育觀,讓孩子左右爲難。

損傷了父母教育的權威,導致孩子容易生病,也容易産生心理問題,更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

父母不拆台的家庭,他們雖有不同的評價體系,可面對孩子都能統一標准,不會一味诋毀另一半或拉孩子站隊。

因此孩子能建立良好的是非觀、價值觀,也更健康。

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父親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跟母親對他的要求保持一致。

只要孩子感到父母對“可以”、“不可以”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麽,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們看來也會是暴力、強制,是對他自由、欲望的踐踏。

相互拆台的父母,贏得一時口頭之快,卻最終會拆散夫妻關系,拆毀孩子的未來。

庾恩利的一段采訪視頻出圈後,“伊能靜和庾澄慶快來給東亞父母開個教育班”的呼聲上了熱搜。

有人說,恩利被誇上天後,我們才看到了伊能靜和庾澄慶的偉大。

也有人說,原來不是所有離婚後的孩子都會自卑,父母情緒穩定,哪怕不能一起養育孩子,也能給孩子自由而美好的教育。

伊能靜從不在恩利面前說庾澄慶的是非,她希望兒子與父親之間有健康的父子關系。

她說:

“你賦予孩子愛,他會用愛做所有解答,如果你教會他恨,他長大一定會恨教會他恨的人。”

所以,恩利平等地愛著他的父母,他能在毫不避諱地與粉絲們討論父母的優缺點,和父母開玩笑。

伊能靜從不因社會輿論的壓力,而命令或規勸兒子要做什麽,怎麽去做。

她說:“孩子只是經由我的愛來體驗這個世界,我會給他所有的自由。”

庾澄慶雖未表態,卻始終默默支持與關注兒子,他會給兒子的社交帳號的每條動態點贊,去兒子直播間圍觀、互動。

所以,雖是一個男孩,恩利可以穿女裝,做自由的自己,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

伊能靜尊重每個在她評論區要她“管一管你兒子”的論調,也不因“你把恩利教得很好”的評論而沾沾自喜。

始終向大衆穩定輸出恩利的優秀:

“他鞭策自己比誰都嚴格,雅思八級,成績多數是A。”

雖然離婚多年,可伊能靜與庾澄慶卻賦予了兒子豐盈、清澈、健康的愛,讓孩子在愛中幸福成長。

北大心理學教授魏坤琳指出:

媽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幸福,而爸爸則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

孩子會長成什麽樣,全靠父母塑造。

不論婚姻存續與否,情緒穩定的父母能用心教會孩子愛與被愛,能將溫和的世界送給孩子,讓孩子在尊重與愛中綻放嬌豔、明媚的生命力。

心理學家凱倫說過:“爲人父母,是改變的契機。”

父母往往會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依戀模式、親密關系模型代際相傳給孩子,進而形成子女的命運雛形。

因此,孩子的命運如何,藏在父母關系之中。

想要孩子松弛開朗,請做一對彼此恩愛的父母;

想要孩子智慧大氣,請做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

作爲父母,無論你倆處于親密又幸福的關系,還是獨立而健康的關系之中,都能爲孩子營造穩定溫暖的氛圍,讓孩子在“美好關系”中生長出“幸福羽翼”,走向前程朤朤的命運之旅。

0 阅读:0

人情在藝境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