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幼年父母雙亡,在清朝入主中原過程中立下大功,跻身最高層

史海撷英 2024-04-29 09:43:40

在很多涉及清朝初期的影視劇中,多铎這個人總是經常出現。這個人之所以出現次數高,主要原因是這個人骁勇善戰,對于清朝有著很大的貢獻。而且,這個人在清朝初年的曆史進程中曾經發揮過很大的作用。甚至于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就是清朝的四號人物。

多铎在努爾哈赤的十六個兒子中排行十五,算是小兒子了。多铎的母親阿巴亥曾是努爾哈赤最爲寵愛的女人,嫁給努爾哈赤僅僅一年,就坐上了大福晉的位置。

努爾哈赤喜歡阿巴亥,自然也就愛屋及烏地喜歡他與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子女,由于多铎在兄弟三人中是年齡最小的,父親努爾哈赤對多铎最爲寵愛。多铎年紀輕輕還沒建立軍功時,父親努爾哈赤就讓多铎做一個旗的旗主。按照清朝初期八旗旗主的標准,必須是在戰場有著軍功的人才有資格當上一個旗的旗主,可見其父親努爾哈赤對多铎的寵愛。

天啓六年(1626年),最爲寵愛多铎的努爾哈赤病崩,終年六十八歲。沒過多久,母親阿巴亥被逼殉葬,終年三十七歲。《清太祖實錄》記載:“後饒豐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爲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爲國亂,預遺言于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于地下。吾二子多爾衮、多铎,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于是,後于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努爾哈赤和阿巴亥駕崩的時候,多铎才年僅十二歲。十二歲的孩子在父母雙亡的打擊下,精神一度是崩潰的。可能多铎曾經有過那麽一個念頭想要報仇,後來轉念一想覺得自己沒有實力,便又作罷了。

不過多铎也並不孤單,幸運的是父母還給多铎留下了兩位親哥哥——阿濟格和多爾衮,在兩個哥哥的愛護下,多铎從那段最爲難過的時間段裏走了出來。

崇祯元年(1628年),隨著皇太極和哥哥多爾衮出征多羅特部,因其骁勇善戰,使得後金大勝而歸。皇太極賜予多铎“額爾克楚呼爾”的稱號,這個稱號在蒙語當中的意思是勇敢的將軍。多铎多次跟隨皇太極征戰,從最開始的征戰明朝到中間的征戰察哈爾,還有後來的征戰宣府和李朝,以及後來的松錦之戰,多铎在這些戰役中都取得了勝利。

愛新覺羅・多铎

多铎因爲在松錦之戰中攻占松山有功,加上俘虜了明朝在遼甯地區最爲重要的兩位將領祖大壽和洪承疇,被皇太極封爲豫郡王。“六年三月,複圍錦州,環城立八營,鑿壕以困之。大壽城守蒙古將諾木齊約降,師缒以入,擊大壽,挈降者出,置之義州。明援兵自杏山至松山,多铎與鄭親王率兩翼兵伏錦州南山西岡及松山北嶺,縱噶布什賢兵誘敵,夾擊,大敗之。洪承疇以十三萬援錦州,上自盛京馳六日抵松山,環城而營,明兵震怖,宵遁。多铎伏兵道旁,明總兵吳三桂、王樸自杏山奔甯遠,我軍追及于高橋,伏發,三桂等僅以身免。嗣與諸王更番圍松山,屢破敵。七年二月,明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通款,以其子舒爲質,約內應,夜半,我軍梯而登,獲承疇及巡撫邱民仰等。敘功,進豫郡王。複布屯甯遠邊外綴明師,俘獲甚夥。”

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終年五十二歲。皇太極駕崩後,因生前沒有立遺诏,根據滿族的傳統,由宗室成員和八旗們進行推舉,誰的支持者多,誰就是下一個坐上皇位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內部就産生了兩位候選人。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衮。豪格因爲是皇太極的長子,加上有著一定的軍功,部分宗室成員加上兩黃旗和正藍旗都推舉他。而睿親王多爾衮,論起軍功來只會比豪格多,不會比豪格少。大部分的宗室成員和兩白旗都支持多爾衮,雙方的勢力互不相讓。

但是,由于豪格在關鍵時候的優柔寡斷,再加上缺少一定的謀略,使得豪格的支持者轉投多爾衮,多爾衮瞬間勝券在握。不過,作爲皇太極生前親自率領的兩黃旗依舊誓死不同意多爾衮作爲皇位繼承人,提出要立先帝的兒子,不然就自殺在大殿上。

兩黃旗的話還是有一定分量的,也讓多爾衮不得不重新謀略,多爾衮在想,拼死一搏雖然最終能取得勝利,但是這樣方式登上皇位,反對者只會比原來更多,皇位肯定會坐不穩。相比之下,擁立其他人就不一樣了。自己可以輔政,掌握實際的權力。既然有了實際的權力,那些虛名就不在乎了。最後多爾衮在反複考量下,提出立九阿哥福臨爲帝,由他自己和濟爾哈朗輔政,八旗上下以及宗室成員再也沒有反對的了。

愛新覺羅・多爾衮

自此以後,多爾衮便坐上了攝政王的位置,開始獨攬大權,作爲多爾衮親弟弟的多铎自然被視爲心腹,被多爾衮極力重用,多铎從此也開始了走上了權力的巅峰。

再後來,隨著清軍入關,以及後面的潼關之戰和揚州之戰,多铎同樣取得了勝利,而且立下了大功。這裏揚州之戰要多說一點。揚州之戰的起因主要是清朝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衮實行了剃發的政策。在這個政策當中,有一句口號最爲著名,就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這個政策在別的地區雖然開始都有反對,不過最後還是乖乖服從了。可是到了揚州卻沒有執行這個政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裏之前是南明政權的管轄範圍,而當時這裏的最高管理者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南明將領史可法。史可法嚴厲抵制這個剃發政策,使得最終多爾衮派出多铎出戰揚州。

多铎到了揚州後,南明的將領史可法帶著揚州百姓誓死抵抗,然而命運的天平卻並沒有史可法傾斜,而是向多铎傾斜,史可法最終還是失敗了。史可法在失敗後被多铎斬殺,終年四十三歲。多铎所率領的清軍最終還是占領了揚州。占領揚州後,多铎爲了震懾揚州百姓,于是便下令屠城,史稱揚州十日。那個場面可以說是十分慘烈,多铎也因此落得了千古罵名,也被背上了劊子手和殺人惡魔的稱號。

多铎後來又俘虜了南明政權的弘光帝,押解到都城北京,南明的弘光政權因此滅亡。得知大軍勝利的消息後,順治皇帝更是在多铎班師回朝後,親自前往城外迎接,將多铎封爲豫親王,給予了豐厚的賞賜。順治四年(1647年),順治皇帝更是將多铎晉封爲輔政叔親王。當時在清朝的權力體系當中,多铎僅次于順治皇帝、多爾衮和孝莊太後這三個人,成了實際上的清朝四號人物。

愛新覺羅・多铎

順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感染天花,最終不治身亡,終年三十六歲。“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多铎薨逝的時候,親哥哥多爾衮還在征戰之中,多爾衮後來得知弟弟多铎病薨的消息後,立刻退兵回京,一路哭著趕往京城。

可能是因爲受到弟弟多铎薨逝的打擊,僅僅一年後,多爾衮也薨逝了,終年三十九歲,薨逝後被追封爲誠敬義皇帝。多爾衮薨逝後不久,之前被多爾衮得罪的人紛紛出來揭發多爾衮的罪,後來更是將多爾衮的罪名列出十四條。本來就很討厭多爾衮的順治皇帝趁勢把之前給多爾衮的封號收回,還對多爾衮的遺體進行了鞭打,作爲親弟弟的多铎也受到了牽連,由之前的親王降爲了郡王。直到乾隆年間,兄弟二人的封號才得以恢複,只不過多爾衮的稱號由之前的誠敬義皇帝變爲了睿親王,多铎依然保持豫親王的封號,因爲對清朝有著一定的貢獻,享受了世襲罔替的資格,後代承襲爵位的時候不用依次遞降了。

上面說的是多铎的戰功和政治生涯,可謂是跌宕起伏。相比之下,多铎家庭生活也是同樣的豐富多彩。多铎一生共有八子八女,妻妾加在一起一共有十四位之多,因此在曆史上也留下了風流王爺的稱號,也做出了很多的荒唐事。做出這些荒唐的事,不光跟他的率性而爲的性格有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也是因爲多铎年幼時,父母接連駕崩後,心理造成極大的創傷有關。

多铎的一生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雖然中間有著一定的打擊,但是由于有著哥哥多爾衮的保護,兄弟二人之間相互的扶持和努力,才有了後來的權力頂峰。雖然多铎對于清朝的有著很大的貢獻,但是揚州十日這樁慘案,肯定是多铎抹不去的汙點。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