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離婚,說明還不夠痛”:缺愛的女人,一生都在戒這1種瘾

張德芬空間 2024-03-26 12:10:54

網上有這樣一個帖子:

“我懷孕八個月,我老公在我懷孕期間,總是和我吵架,有幾次特別激烈讓我産生假性宮縮;

但每次一吵完,我婆婆就會來替他說情,我就心軟了;

我孕後期,他說要考職稱,以此爲借口一個月基本上不怎麽照顧我,即使有時間他也會玩遊戲看直播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我身上。

我該不該和他離婚啊??”

評論區點贊第一位的:你還在糾結要不要離婚,說明你不夠痛,或者你無意識的“痛苦上瘾”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痛苦上瘾”,這背後藏著我們各自的匮乏與需索。

爲什麽“沉浸”在傷害裏無法自拔?

趨利避害,喜樂忘憂是人的本能,但有些人就是會無意識的“沉浸痛苦”中:

談戀愛時,總是不自覺被渣男吸引,即使受傷了也舍不得分手;

找工作時,總是碰到打壓自己的領導,但就是沒有勇氣離職,一遍遍內耗;

在生活中,明明現狀還不錯,卻總是喜歡回憶悲慘的童年……

這些行爲,超出了大家對于痛苦的認知。

痛苦之所以痛苦,就在于大家對它的排斥,爲什麽很多人還熱衷于反複傷害自己呢?

先講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朋友小A,和她老公相識于學生時代,畢業後,小A不顧家裏人反對決定遠嫁。

嫁過去之後,夫妻恩愛,生活美滿。

本以爲日子就會一直這麽平靜地過下去,

可轉變,發生在她懷孕的時候。

婆婆本身就不喜歡小A,但看在她遠嫁過來的份上,面子上也過得去,

某天小A工作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有先兆性流産的征兆,很需要人照顧,

小A爸媽遠在老家,一時半會兒過不來,給婆婆打電話,卻遭到了婆婆的拒絕,理由是:大哥家的孩子也要照顧,沒有時間再去照顧她。

小A只好辭掉工作,自己安胎。所幸調養的很好,孩子順利出生。

這時候,婆婆卻變得熱情了起來,不僅每周來看孫子,還會帶很多保養品給小A。

囑咐她注意身體,注意飲食……

在旁人眼裏,俨然是個貼心的好婆婆!

可沒有人知道,在小A身體最脆弱的時候,是她自己一個人扛過來的,一個人熬藥,一個人做飯,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

現在順利産子,婆婆就又變成了貼心的樣子,一家人其樂融融。

這件事,成了小A心裏過不去的坎。

和婆婆稍有不和,小A就會把這件事拿出來吵,甚至,最嚴重的時候,吵得鄰居都聽到了,

可小A毫不在意,她甚至想把這事鬧得更大,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婆婆的真實面目。

爲此,小A和丈夫兩個人還差點離婚。

但即便是這樣,小A也依然覺得這件事無法就此揭過。每次提起,都咬牙切齒。

小A過來和我傾訴的時候,眼淚和憤恨一起挂在臉上,

“我也不知道爲什麽?每次看到婆婆過來和孩子有說有笑,我就氣不打一處來,每次都會想到,自己曾經的無助,一想起來,就覺得心裏有無限的委屈……”

日子明明已經開始變好了,但小A依然走不出心裏的坎,所以,她用和婆婆鬧矛盾的方式,來重複當時的痛苦。

她是真的“痛苦上瘾”了嗎?

其實,她不是想重複痛苦,而是想從痛苦裏獲得什麽。

“痛苦上瘾”,本質上是一場自我滿足

我們要如何識別自己是真的痛苦還是“痛苦上瘾”了呢?

關鍵在于,看清“上瘾”背後藏著我們怎樣的需求。

就像小A,她生病時的委屈,被她壓在心底,沒人看見,也沒人安撫。

加上孩子的出生,大家喜氣洋洋,仿佛都忘了曾經絕望無助的她是怎麽度過那段日子。

婆婆的噓寒問暖,並不能彌補當時懷孕危險期的不聞不問。

她似乎一直在找證據,證明自己沒有被婆婆尊重和關愛過。

在這個過程裏,小A當初受委屈的痛苦被一點點放大,甚至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婆婆話說重了,她就想:“這一定是針對我!” 婆婆不開心,她就想:“這又是嫌棄我了。” 就連婆婆責罵公公,她都覺得,“這肯定是說給我的聽的。”

她沉溺在痛苦裏,把過往的傷痛翻出來細細品嘗,這種體驗,讓當初那個差點流産的自己有了存在感。

只有小A在和丈夫、和婆婆吵架的時候,那個壓抑在心底的委屈才被釋放出來,

她就像站在曾經受傷的自己前面,替自己呐喊,替自己叫屈,可是,她真正想要的,是不斷的爭吵嗎?

不是,是看見。

她希望丈夫看見自己的無助,她希望婆婆看到自己的委屈。

她內心最想表達的是:爲什麽當時不幫幫我?我需要關心,我需要愛。

有多少人和小A一樣,重複讓自己痛苦其實求的都是愛和看見呢?

而也有人是爲了獲取滿足感。

例如在一些家庭裏,父母忙于事業,根本沒有時間管小孩,也不願花時間與孩子交流,只有當小孩做錯事,淘氣搗蛋了,父母才會一頓揍罵。

這個時候,即使是一頓揍打,仍然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與重視。

于是,幼年獲得對親密的感受以及被關注的體驗與痛苦同時出現,

成人後會不由自主對此上瘾:所以談戀愛總是被渣男傷害,但依然舍不得離開。

而那些明明現狀還不錯,卻總是喜歡回憶悲慘的童年的人,他們對痛苦“上瘾”,其實也是因爲想要獲得關注。

講述痛苦的故事,看到別人的同情的目光,以及貼心的安慰,會讓人産生一種被關愛,有價值的感覺。

同時也會帶來一種莫大的滿足感。

其實在她們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想要用撒嬌和眼淚留住父母的疼愛,

成年後,也想用示弱和受傷,來留住關愛和關注。

她們理解的愛,就是用委屈可憐,交換另一方的疼愛撫慰。

還有一些人,把痛苦當成了安全區:那些在工作中被處處打壓,卻“樂此不疲”的人,

是因爲在痛苦裏獲得了熟悉的安全感,把痛苦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覺得無論怎麽樣,痛苦都會來。

他們甯願繼續待在痛苦裏沉淪、煎熬,不斷重複過往的模式,也不敢從痛苦中逃離出來。

對“痛苦上瘾”,讓我們暫時逃離了真正的痛苦,也讓我們錯過了生活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無法擁有真正的幸福。

你不用傷害自己,也值得世間美好

英國作家金斯利說:“痛苦並非壞事,除非痛苦征服了我們”。

對“痛苦上瘾”的本質,是我們一直在以傷害自己爲代價,去獲取關注。

其實我想告訴你的是:你不用傷害自己,也值得世間美好。

那如何才能戒掉對“痛苦上瘾”的症狀呢?

最關鍵的兩個字:覺察。

德芬老師曾經給大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曾經給大家推薦過《當下的力量》這本書。

有一次,本書的作者勸告一位抱怨婚姻不幸的女性說:

“你的丈夫這樣對你,你對他那麽恨,那爲什麽不能放下呢?你只要放下他對你做過的事,你就能夠快樂……”

剛開始,這位女性若有所思,但聽到最後,她突然大聲說:

“我原諒他以後,我幹嗎呢?我原諒他以後,我擁有什麽呢?我不跟他叫陣的話,那我是誰呢?”

其實,想想自己生命中遭遇的那些困境,我們是否也常常有意無意地在跟它們較勁呢?

當我們覺得痛苦在身卻擺脫不了的時候,可以去看一看,究竟是什麽在讓我們痛苦。

你看覺察的“覺”,上面是學習的“學”,下面是見到的“見”——學會看見,就叫作“覺”。

當你真的學會看見自己的問題在哪裏,糾結的點在哪裏,那你就能做到“覺”了,也就能放下那些苦了。

這個“覺”的能力,你一旦學會了,別人是永遠都拿不走的。

當我們有一份覺知,目前我在重複著做的這件荒唐的事情可能就是出于我想要療愈自己的本能。

有這份覺知時,你不需要做什麽,療愈自然就會發生,也許我們需要多經曆幾次,給自己多點時間,相信“看見即療愈”的神奇效果。

其次:自我負責。

痛苦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舒適區,這也意味著,很少有人願意脫離自己的舒適區去改變。

但要下定決心改變,就需要真正的直面自己的痛苦,然後從心去改變,看到自己哪裏需要調整,哪裏需要放下,哪裏需要更加努力。

痛苦給了我們很多借口,但勇者從不逃走。

只有敢于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才能成爲生活的掌控者。

如果仍然困惑,推薦你參加盧熠翎老師的《3天勇敢做自己》體驗營,學會重建自我,鏈接自我的力量。

真心祝願我們都能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走出痛苦的泥沼,擁抱美好的明天。

*本文由張德芬主筆團成員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李小豆

編輯丨李小豆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