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明朝10大名將,9男1女,除了他沒人善終

幽州校尉 2024-04-18 16:17:20

第十位:秦良玉

《明史·秦良玉傳》,中國數千年曆史中,唯一因戰功封侯,並單獨載入正史列傳的巾帼英雄。

秦良玉,四川忠州人,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的妻子。公元1613年,馬千乘病逝,她接替丈夫出任石柱宣撫使。

她武藝高超,擅長騎射,行軍治兵,號令嚴明,所領軍隊號稱“白杆兵”,遠近聞名。

平定西南土司叛亂、進京勤王大戰皇太極、重慶大敗張獻忠,明朝末年,秦良玉率領的“白杆兵”,縱橫南北,所向披靡,未嘗敗績。

崇祯皇帝時,秦良玉因進京勤王有功,加封“二品诰命夫人”。南明時期,秦良玉被任命爲四川招討使,加封太子太保銜,封忠貞侯。

1648年,病逝于四川。

第九位:李定國

從農民起義軍中崛起的一代名將,大明王朝最後的戰神。

李定國,陝北榆林人,早年參加張獻忠的起義軍,因骁勇善戰,被張獻忠收爲養子。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共同抵抗滿清八旗軍的入侵。

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出征清軍,三戰三捷,收複湖南、廣西大部分土地。

在桂林大捷中,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在湖南衡陽大捷中,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黃宗羲盛贊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一月之間,連續擊殺清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收地三千余裏,取得了自萬曆以來,明軍正規軍都不曾取得的戰績。

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役給予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曆帝。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不久去世。

第八位:袁崇煥

袁崇煥在明朝的將領中名氣很大,因爲數百年來,關于他到底是國之柱石,還是國之大賊的爭議從未停止過。

袁崇煥本是一介書生,天啓元年,進京參加朝廷舉辦的大會,商討對抗後金的辦法。在此期間,他不顧個人安危,單騎到山海關外考察前線情況。

後主動請纓,前往遼東任職,由山海關監軍累遷甯前兵備道,任上輔佐督師孫承宗構築關甯錦防線,並于天啓六年,在甯遠戰役中,一舉重創努爾哈赤,使其不久後喪命。

後因遭到彈劾罷官,崇祯即位後,得到重新啓用,擔任薊遼督師,總領遼東軍務。但因“五年平遼”的大話和擅殺毛文龍,遭到崇祯的猜忌。

公元1629年,皇太極繞過袁崇煥的關甯防線,直逼京城。崇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將袁崇煥抓捕下獄。

崇祯三年(1630),崇祯帝以謀反大逆罪,將袁崇煥淩遲處死。

第七位:藍玉

藍玉,明朝開國名將,淮西二十四將之一,開平王常遇春妻弟。

藍玉參加朱元璋義軍之初,在常遇春帳下,每戰先登陷陣,屢立戰功,由一名下級軍官,逐步升至大都督府佥事。

明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洪武十四年九月,任征南副將軍,同征南將軍颍川侯傅友德、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率師30萬征雲南,擒元平章達裏麻于曲靖,梁王走死,取大理、鶴慶、麗江等地。雲南平定,藍玉功爲最多。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十五萬大軍北征漠北,趁黃沙漫天,突襲北元大營,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俘獲北元衆多皇室,另外俘虜七萬多人,牛馬無數,北元主力傷亡殆盡,朱元璋大喜,封藍玉爲涼國公。

後自恃有功,驕橫跋扈,引朱元璋不滿。洪武二十六年,以謀反罪被殺,牽連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及偏裨將士達2萬余人,故稱之爲“藍獄”。

藍玉在徐達、常遇春這批名將在世的時候,只能算是猛將先鋒,在獨立率軍蕩平漠北的時候,大明功臣名將能戰的已經寥寥無幾,此時更年輕的藍玉如果能學會低調,加上自己本來就依附于太子朱標,這足夠他安身立命的,奈何狂妄的他終究吞下惡果。

第六位:常遇春

史書記載常遇春,力大無窮,擅騎射,精通多種兵器,堪稱大明第一猛將。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常遇春落草爲匪,後投奔朱元璋。每次戰鬥前,常遇春都會主動請纓做先鋒,破陣殺敵,所向披靡。

常遇春屬于張飛、典韋類型的猛將,經常對人說,只要給我10萬大軍,就可以橫行天下。因此在軍中得了一個“常十萬”的诨名。

公元1366年,討伐張士誠時,先取淮東,後占浙西,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隨後進軍北上,攻克大都,滅亡元朝。明朝建立後,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朱元璋對他也很器重,曾評價說:“當百萬之衆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第五位:孫承宗

清朝人張廷玉在編撰《明史》時寫到:“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複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讓他進攻不容易,但堅守綽綽有余,以他的軍事才能,恢複遼東的土地很難,但如果一直讓他經略遼東軍務,那肯定可以守住山海關、甯遠等地,清軍不可能由此入關。

在明末交戰的將領中,能夠得到清朝史官如此高的評價,只有孫承宗一人。

孫承宗是天啓朱由校的老師,官至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作爲一位有愛國之心的忠臣,在國家危亡之際,孫承宗主動請纓前往遼東,抵抗後金的進攻。

在督師山海關的四年時間裏,他整肅軍紀,開墾土地,練兵11萬人,先後收複大小城池54座,收複土地400余裏。

袁崇煥、祖大壽、吳三桂所仰仗的關甯防線,就是由他親手設計並打造的。在此後的20余年間,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未能打破這道壁壘森嚴、布防嚴密的軍事防線。

崇祯即位後,因遭彈劾,罷官歸鄉。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軍入關進攻高陽縣城,76歲的孫承宗親率全家參與守城。城破後,誓死不降,自缢而死。

他的5個兒子,6個孫子,2個侄子,8個侄孫,全部戰死,孫家老幼婦孺共百余人,全部遇難。

第四位:于謙

土木堡之變後,指揮了京城保衛戰,爲大明朝續命200年。

1449年,年輕的明英宗率軍北征,遭到也先的圍攻,50萬大軍全軍覆沒,一同戰死的還有數百位公侯將帥。

消息傳回北京,舉朝震動。面對來勢洶洶的也先,兵力空虛的京城,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力主遷都南京,以避其鋒芒。

就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他以南宋爲例,痛批遷都的危害,力主死守京城。在他的建議下,監國的朱祁钰即位,任命其爲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城的防務。

于謙廣招民兵、趕制兵器、據守京師九門,采取堅壁清野的辦法,使瓦剌軍找不到糧食補給;之後命石亨率神機營埋伏也先,瓦剌大敗,也先又害怕被各地勤王部隊包圍,連忙撤出京師郊外,退回草原,不久與明朝議和,明英宗也被送了回來。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無法上朝,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密謀發動了“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複位。在之後的清算中,朱祁鎮聽信徐有貞等人的讒言,以謀反罪處死于謙。

史載:天下冤之。《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第三位:戚繼光

南擊倭寇,北禦蒙古,一支“戚家軍”縱橫天下,無人能敵。

戚繼光出身武將世家,16歲就世襲登州衛指揮佥事(正四品),開始了軍旅生涯。在山東期間,他嚴肅軍紀,整頓軍備,抵禦了來自海上的倭寇侵襲。

嘉靖中後期,東南沿海倭患愈演愈烈,戚繼光被調往浙江,擔任都司佥事,後升任參將。爲了打敗倭寇,他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配以精良鳥铳、刀劍、鐵甲;又創造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稱爲“戚家軍”。

戚家軍建立之後,在戚繼光的率領下,轉戰浙江、福建、廣東,與倭寇大小上百戰,近乎全勝。據史料記載,戚家軍累計斬殺的倭寇有十余萬人,殺的倭寇聞風喪膽,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寇。

東南沿海太平之後,朝廷又調戚繼光到薊州,負責抵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在薊州,戚繼光加固、維修長城,訓練士兵,整肅軍紀,有效的抵擋了少數民族的入侵。

戚繼光不僅會帶兵打仗,還擅長研究戰術戰法,武器陣型,他留下的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是明代最著名的兵法之一。

所謂“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饬,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不僅他在時平安無事,他不在,繼任者只要學習他的兵法,按照他制定的戰術戰法,仍然可以保證邊境太平。

第二位: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他傳奇一生的起點是在貴州的龍場,在被貶此地之後,他頓悟得道,成爲“心學”的集大成者。

自明朝至今500余年,心學一路發展壯大,名徒遍天下,對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乃至全球都産生了深遠影響。

明武宗後期,王陽明得到重用,出任督察院左佥都禦史,在巡視江西時,他組織訓練了一支民兵武裝力量,一舉蕩平了當地數十年的匪患。

不久後,恰逢甯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率軍前去平叛,在他的指揮下,平叛大軍避過士氣正盛的叛軍主力,奇襲甯王的老巢南昌,甯王急忙回援被前後夾擊,鄱陽湖一戰擒獲甯王。只用了35天就平定甯王之亂,朝野震驚。

很難想象,一個整天讀書,研究哲學的人,居然還是一個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的高手,不得不服王陽明。

戰後,王陽明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爲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禦史。

嘉靖七年(1529年),病逝于江西大余縣一舟中。 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縱觀明朝武將,能夠善終的不多,今天所說的十人中,秦良玉、李定國眼見國破家亡,抑郁而終;戚繼光晚年被貶,在窮困失意中死于家中;孫承宗堅守孤城,自缢身亡,全家英勇赴死;其他如于謙、袁崇煥、藍玉等,全部獲罪,死于非命,縱觀十人中,只有王守仁一人算得上善終。

第一位:徐達

徐達是最早追隨朱元璋的將領之一,攻取南京,轉戰皖南,大敗陳友諒,滅張士誠,爲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戰功。

明朝建立後,徐達率軍北上一路攻下山東、河南、河北,並攻破元朝的大都北京城,收繳元朝典藏的圖籍,將其運往應天。

作爲中國古代十大名將之一,大明第一名將,開國第一功臣,開國六王之首,淮西二十四將之首。

朱元璋能夠得天下,說徐達有一半的功勞,應該沒人會反對。

可是功高震主,爲了給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鋪路,朱元璋在晚年,大肆屠殺武將能臣,徐達也不例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能吃燒鵝等發物,但朱元璋卻命人送去一只燒鵝,徐達只能含淚吃完,不久後身亡。

徐達死後,朱元璋追封其爲中山王,賜谥號“武甯”,賜葬鍾山之陰;又爲他禦制神道碑文,允許其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

2 阅读:384
评论列表
  • 2024-05-05 22:03

    我的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