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大學生去了沙漠深處!24年後,他們怎樣了?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2024-05-15 15:41:51

24年前,15名大學畢業生

告別老師和父母

登上了開往祖國西部的列車

他們將一路向西

經過河北、山西、陝西

甯夏、甘肅、青海

再向北到新疆

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

此行,他們不是去短暫地支教

更不是旅遊或體驗生活

而是背著行囊、帶著戶口

准備紮根到沙漠深處

——被稱爲“天邊小城”的

新疆且末縣教書育人

2000年,即將奔赴新疆任教的15名保定學院畢業生在母校(原保定師範專科學校)門前合影留念

這15名來自保定學院的畢業生

大都出生成長在

較爲富饒的燕趙大地

卻不懼風沙之苦、路途之遙

在新疆且末縣的

三尺講台上一站就是20多年

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爲

“大風刮不走的老師”

因爲需要,所以選擇‍‍

2000年3月

新疆且末縣第二中學到保定學院招聘

近200人踴躍報名

15名優秀應屆畢業生達成簽約意向

這次簽約

不是幾個月或兩三年的短暫支教

而是意味著要

帶上戶口本去那裏紮根

2000年,新疆且末縣到保定學院招聘,學生踴躍報名

當時他們中有人已經

通過了專接本考試

有人已經聯系好了

穩定且收入不錯的工作

卻無一例外選擇了遠在沙漠深處的且末

很多人是瞞著父母做的決定

李桂枝是當年的省級優秀畢業生

河北省多所重點中學想跟她簽約

可她偏偏選了且末

這個之前連河北省會石家莊

都沒去過的保定定州姑娘

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母親不願意女兒走那麽遠

整整一個暑假都在和她冷戰

出發那天

李桂枝提著行李走出家門

母親在後面說了句:

“到了,寫封信。”

李桂枝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

她不敢回頭

“嗯”了一聲就出發了

李桂枝

另一位省級優秀畢業生王建超

從小就向往祖國西部

臨近畢業

聽說新疆的學校來招聘

王建超一路飛奔

找到當時的男朋友

如今的丈夫王偉江

一起簽了就業協議

還有蘇普、龐勝利、侯朝茹

井慧芳、周正國、朱英豪

丁建新、陳榮明、楊廣興等

他們有著各自的不舍

卻都有著相同的堅持

2000年8月,保定學院的學子在赴新疆且末途中的合影

如今,20多年的大漠風沙

讓他們看起來比同齡人略顯滄桑

回首往事

他們理解了父母的牽挂

但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

青春不以山海爲遠!

除了遠方的召喚

打動李桂枝他們的還有

時任且末縣第二中學校長段軍的一句話:

“我們那兒特別缺老師。”

當時李桂枝就想

到新疆當老師是不是更有意義?

龐勝利是父親最疼愛的小兒子

雖然他去且末父親很不舍

但還是在信中說:

“你以後不要提‘不孝’二字

你這是到了祖國需要你的地方

現在號召全國人民到那裏去開發

你是祖國的排頭兵

是好樣的。”

父親寫給龐勝利的信

像15粒種子撒在且末

早晨5點,記者還在河北

到了下午5點

就已經走在且末縣城的大街上

高樓林立、商場繁華

昆侖廣場、博物館

處處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

要不是在去治沙站的路上

偶爾會看到橫穿馬路的羊群

真的讓人完全感覺不到

這是在“天邊的小城”新疆且末

且末縣第一中學美麗整潔的校園

但24年前

侯朝茹、李桂枝、周正國他們

從保定到且末足足走了5天4夜

他們見過的且末

也是另外一番模樣

時任校團委書記劉世斌受學校委派

一路護送15名畢業生到且末

回憶那趟艱難的旅程

他至今印象深刻:

坐的是綠皮火車,擁擠、悶熱

到了庫爾勒

又轉乘汽車進入塔克拉瑪幹沙漠

開了兩天一夜

2000年8月,丁建新舉著“到西部教書”的旗幟,一行15名支教畢業生到達且末

一路上,學生們越走越沉默

雖然早有心理准備

但新疆的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想象

看到牆皮脫落的簡陋學校

吃一口全是沙土的面條

他們才真正清楚自己置身何處

曾經的教室是這樣的‍

可沒等他們調整好情緒

老天就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

沙塵暴來了!

天毫無征兆地暗下去

黃沙仿佛一堵牆黑壓壓地圍過來

能見度僅十幾米

到處是嗆人的土味

經曆了這驚心動魄的第一次

他們才明白

爲什麽段軍校長說

且末一場風就能“刮”跑幾個老師

滿懷激情和夢想

來到這裏的15個人

沒有因爲一場沙塵暴就打退堂鼓

因爲,那一年

且末縣第二中學

新學期入學的7個班

竟然只有1位班主任

學校決定把最重要的舞台

交給這批新來的年輕人

15個人試講過後

6個人直接當上了班主任

沒當班主任的

基本上一個人帶7個班的課

有人除了帶本專業的課

還得哪裏有空缺就補哪裏

15個年輕人

像15粒種子撒在了且末

和當地老師一起

撐起了且末縣第二中學的教學

選擇可以是一時的激情與熱血

堅守更需要踏實吃苦的精神

那時候的且末

每年特大強沙塵暴天氣

有16天左右

揚沙天氣高達60多天

一年更是有三分之一的日子被浮塵籠罩

經常是一場風沙過後

屋裏一次能清理出半桶土

且末的年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

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

幹旱程度可想而知

侯朝茹回憶說:

剛來到這裏經常流鼻血

上著上著課就流鼻血了

在睡夢中也會突然流鼻血。

當年離別的站台上

他們都說要常回家看看

但實際上多數人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去且末前

龐勝利和父親約定每個月寫一封信

通常月初寄出的信

父親收到時已經是十幾天以後了

侯朝茹和李桂枝都坦承

其實每個人都曾想到過離開

但大家又都舍不得

龐勝利講述初到且末時的感受

2003年冬天

侯朝茹所帶班的一位老師要走

幾位同事去送行

學生們不知怎麽得到消息

相約趕到了車站

離開的老師在車上泣不成聲

孩子們揮著手淚流滿面

回去的路上

一個學生問:“老師,你們走不走?”

看著學生不舍的眼神

他們堅定地回答:

“老師不走,老師陪你們長大!”

一句“老師不走”

他們真的付出了自己

全部的心血和

最最珍貴的青春

辛忠起雖然患有皮膚病,但他始終不舍得離開

爲了教學

辛忠起付出的不只是心血和智慧

患上“毛發紅糠疹”後

醫生建議他到氣候濕潤的地方生活

但他始終不舍得離開

如今,他頭上的紅斑

已經滲出了發際線

身上也有一半皮膚變紅了

周正國和劉慶霞

到且末的第七年

周正國認識了保定姑娘劉慶霞

兩人結婚後

同樣是老師的劉慶霞辭去老家的工作

跟周正國到新疆去教書

因爲當年且末沒有招考名額

劉慶霞只能去了塔城

一個與且末相距1700公裏的地方

當年,兩人見一面需要兩天路程

孩子想周正國

在路上看到戴眼鏡的叔叔

就追著喊爸爸

直到孩子三歲時

劉慶霞調到且末教書

一家人才終于團聚

夫妻倆說:

“爲新疆兩個地方的教育都作過貢獻,

感覺挺驕傲的。”

沙漠的那邊是大海

“桂枝,你見過海嗎?”

“沒有,我們以沙漠爲海”

2014年

保定學院的老師們

爲李桂枝准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帶她去了海邊

從那以後

李桂枝每教一屆新的學生

都會問同一個問題:

“沙漠的那邊是什麽?”

看著孩子們迷茫的眼睛

她都會告訴學生們

沙漠的那邊是廣闊無邊的星辰大海

等待他們去探索和追尋

當年李桂枝放棄了

到保定幾家重點中學工作的機會

來到且末

她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教學中

第一個學期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

就從平均50多分提高到80多分

到且末的第三年

他們帶出的第一屆畢業生

刷新了學校的中考紀錄

且末教育“老末”的帽子摘掉了

2010年

井慧芳所帶的班29人

全部考入本科院校

其中18人進入重點院校

創造了且末縣曆史上

最好成績

李桂枝(中)和學生們在一起

且末縣面積與安徽省相近

人口卻僅有7萬余人

其中有很多人是

從保定學院來的老師們教過的學生

最初,他們總是教育孩子們

一定要到更廣闊的天地去看看

近幾年,他們鼓勵學生

走出去長見識、練本領

然後回來建設家鄉

因爲家鄉的發展更需要人才

在辛忠起的鼓勵下打消辍學念頭

最終順利考上大學的賽買江

如今在且末縣第六小學當副校長

龐勝利的學生楊芳

從新疆師範大學畢業後

毅然放棄更優越的就業機會

選擇到且末縣第二中學任教

和龐勝利一樣

成爲一名思政課教師

談起回來的理由

她只是輕輕地說:

“因爲老師在這裏。”

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合影。2015年,他們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20多年來

他們爲祖國培養了

9000余名高中畢業生

其中500余人被

複旦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等全國重點院校錄取

有3300多名學生回到家鄉

從事醫生、教師、警察等工作

與支教群體並肩建設家鄉

24年來

他們在且末受學生愛戴

被當地人民信任

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與事業

他們更加堅信

這裏就是最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地方

初到且末時

他們不會生爐子

學生挽起袖子幫他們

上課流鼻血了

學生會掏出皺巴巴的紙讓他們擦一擦

做飯缺少蔬菜

學生就把家裏種的菜拿給他們

有時候就偷偷放在門口

一聲不吭……

木薩·托合提的兩個女兒都是侯朝茹、龐勝利的學生,多年來,他們早已親如一家

在且末工作、生活的20多年裏

他們和學生、家長結下了親人般的情誼

李桂枝走在且末的大街上

男女老少都上來打招呼

親切地喊一聲“李老師”

讓她越發感受到

這份職業的崇高與榮耀

20多年來,他鄉已是故鄉

且末三面環沙、一面臨山

爲了防止沙漠侵襲

他們每年都和且末人民一起種樹

2011年,侯朝茹帶學生到沙漠種樹

他們見證了且末的改變

並因參與其中而自豪

如今,且末年均沙塵暴天氣下降到13天

揚沙天氣也減少到36天

浮塵天氣下降到112天

降水量提升到24.5毫米

且末的沙漠中

幾百畝文冠花競相綻放

戈壁灘上

成群的鵝喉羚嬉戲奔跑……

他們鄉音未改

但“我們新疆”“我們且末”

總在不經意間脫口而出

他們剛來時吃不慣

羊肉、拌面、手抓飯

如今大多都能做一手美味的新疆飯菜

他們說,現在的生活

過得充實而幸福

是西部這片沃土滋養、成就了自己

他們不僅是西部的建設者

更是西部發展的受益者

不同的代際,相同的選擇‍‍

今年,保定學院新一屆畢業生中

又有15人即將赴疆任教

他們大多在2000年以後出生

西部日新月異的變化

社會各界的關懷

師兄師姐們紮根西部的

所實現人生價值和幸福回音

讓他們少了顧慮,多了信心

家人們也對他們的選擇

非常支持

自2003年

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實施以來

全國已經有超過50萬名

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

西部計劃志願者背起行囊

毅然投身基層的火熱實踐

祖國需要時

我們正青春

這就是世上最浪漫

最幸福的雙向奔赴

聲明: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在此致謝

8 阅读: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