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依倫:《〈紅樓夢〉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與研究》(1818—2018)

古代小說研究 2024-03-04 07:03:44

《紅樓夢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與研究》,謝依倫著,山東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

內容簡介

該書是作者在山東大學博士論文基礎上成書的。研究範圍是從《紅樓夢》可能被帶入馬來亞(19 世紀20年代)開始至2018年,近200年的時間。作者通過文獻記錄,嘗試呈現出《紅樓夢》在某個時代如何傳播、當時的傳播主體是誰、傳播了什麽信息、其受衆範圍的大小,並根據受衆的反饋來探討《紅樓夢》傳播的影晌力。而後再對已出版的《紅樓夢》相關文章與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評述,爲馬新紅學做一個概括性的基礎介紹。最後,總結馬新紅學的特點及不足,參照世界紅學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爲未來馬新的紅學研究的拓展提些建議。

目  錄

緒 論

第一節 選題的緣起與意義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思路

第一章 夢下南洋初綻紅:《紅樓夢》入境馬來亞的起始探源

第一節 傳教士學中文傳福音

第二節 領事官弘揚中華文化

第三節 星洲寓公邱炜萲對《紅樓夢》的接受與傳播

小 結

第二章 夢在南洋百年紅:《紅樓夢》文本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曆程

第一節 《紅樓夢》作爲古典小說代表地位的確立

第二節 教科書中的《紅樓夢》節選

第三節 書業與《紅樓夢》銷售市場

第四節 《紅樓夢》藏書的分布與價值

小 結

第三章 夢植南洋百花紅:《紅樓夢》視聽文化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曆程

第一節 影視傳播

第二節 戲劇傳播

第三節 音樂傳播

第四節 藝術文化傳播

第五節 中式美食文化傳播

小 結

第四章 南洋入夢千朝紅:馬新《紅樓夢》研究

第一節 報章期刊上的《紅樓夢》文章

第二節 大學機制下産生的《紅樓夢》研究

第三節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紅樓夢》研究學位論文分析

小 結

結 語 曆史、現狀與展望

附 錄

附錄一 中文報章上的《紅樓夢》文章與重要信息

附錄二 期刊學刊中的《紅樓夢》文章

附錄三 英文報章中的《紅樓夢》文章與重要信息

附錄四 以《紅樓夢》爲主題的學位論文

附錄五 《紅樓夢》講座和研討會

附錄六 影視中的《紅樓夢》

附錄七 《紅樓夢》戲劇演出一覽

附錄八 《紅樓夢》廣播節目與歌曲

附錄九 《紅樓夢》音樂會

附錄十 《紅樓夢》唱片、卡帶、光碟

附錄十一 作者曆年來發表過的與《紅樓夢》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與出版物

參考文獻

後記

序一

謝依倫是教育部國家漢辦“孔子新漢學計劃”項目招收的海外博士研究生,2014年秋季進入山東大學,師從在下,主修中國古代文學明清文學方向。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學習,于2018年年底進行博士論文答辯,得到了答辯委員會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獲得博士學位。所推薦的就是以其博士論文爲基礎修訂而成的學術論著。

作者博士論文

謝依倫系馬來西亞籍華裔學者,本科與碩士階段就讀于馬來西亞大學中文系。該系聚集了馬來西亞《紅樓夢》研究最優秀的團隊,受其影響,他在本、碩階段就對《紅樓夢》感興趣。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他做了部分資料整理工作和初步的研究工作,進入山東大學後,根據他的學術興趣與基礎,確定了他的博士論題。

在四年多的學習過程中,他非常努力,心性堅定,爲了實現成爲一個學者的目標,不斷擴大學術視野,堅實學術根基,同時進入課題的研究工作。就選題而言,有開拓性。

我一直主張,明清以來的中國文學史應放在東南亞的文學史中去考量。然而這是一個努力方向,真正去做卻比較難,借助東南亞年輕學者的研究未必不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謝依倫是華裔,在語言溝通上沒有問題,他有比較好的漢語基礎,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加上他本人的資質和努力,最後撰寫出優秀的博士論文,在一個領域實現了學術目標。

馬來亞大學《紅樓夢》研究中心

謝依倫的論著,內容跨度從《紅樓夢》進入馬來亞的19世紀20年代開始,直至2018年,呈現近兩個世紀中《紅樓夢》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情況,以及《紅樓夢》對馬新文學的影響。論著探討《紅樓夢》進入海峽殖民地(槟、馬、新)的時間是清道光時期,馬禮遜、郭實臘是最早的傳播者,其所用論據新穎、准確。

1881年始,中國領事官左秉隆、黃遵憲在馬新開荒、辦教育、弘揚中華文化的努力爲華人社會培育了許多文人,讓《紅樓夢》有了傳播的土壤。南洋邱炜萲《紅樓夢分詠絕句》初刻出版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標志著馬新《紅樓夢》研究的開始。

在英屬馬來亞時期、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獨立前後,作者通過文學思潮、教育制度、書業經濟、《紅樓夢》藏書的分布等角度去梳理《紅樓夢》文本在馬新流傳的情況。

到20世紀初期,馬新知識階層達成了共識,即《紅樓夢》是最傑出的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被節選編入華文教科書,影響了一代代的華人和對華文感興趣的他族人。中文報業和書業的發展,擴展了《紅樓夢》的傳播範圍,拉近了其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圖書館中的《紅樓夢》藏書也讓學生便于接觸和閱讀。

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連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組成了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共和國獨立。合合分分,兩國語言和教育政策的不同,造就了《紅樓夢》在兩地傳播的不同面貌。

二零一九紅樓夢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報

論著分析了《紅樓夢》視聽文化的傳播(影視、戲劇、音樂、廣播、藝術文化展覽、美食文化、學術講座等)對大衆産生的影響。對《紅樓夢》研究情況的梳理是比較難做的部分,論著對成果卓著的紅學專家進行了研究,甚而對報刊零散發表的論文進行了梳理,特別是對馬新大學中文系教育對《紅樓夢》的研究和傳播論述,富有新意。

總之,謝依倫的論著全面梳理了馬新兩國對《紅樓夢》傳播、接受的過程,課題具有新意。作者基礎紮實,富有才情,全書大小論題之間環環相扣,表現出其較強的邏輯思辨能力。本書行文流暢,語言准確得體,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學術論著。

此致!

2021年11月13日

(孫之梅,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柳亞子與南社研究會會長、山東省近代文學學會會長)

序  二

謝依倫博士的《<紅樓夢>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與研究(1818—2018)》,是第一部關于馬來西亞、新加坡《紅樓夢》傳播史的研究專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紅樓夢與國際漢學》

《紅樓夢》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它在海外的傳播與《紅樓夢》的譯介、海外華人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馬來西亞、新加坡是華人最集中的兩個國家,近200年來,一代一代華人把對中華民族的情感維系與對《紅樓夢》的喜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謝依倫博士通過對近200年來《紅樓夢》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傳播與研究的梳理,比較系統地、深入地反映出馬來西亞、新加坡與中華民族頗有淵源,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社會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謝依倫博士非常重視對《紅樓夢》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及其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關系的考量,這對深入了解和認識《紅樓夢》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傳播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書將《紅樓夢》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傳播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資料豐富,議論平實,文筆流暢。尤其是許多珍貴的資料,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如邱菽園的材料,我們過去對他了解得很少,在《紅樓夢大辭典》中都沒有介紹他的生平事迹等,而在謝依倫博士的書中已經有了清楚准確的介紹。類似這樣的資料還有不少,都很珍貴,很有價值。

《文獻·文本·文化對話》

總之,這是一部有較高學術水平和文化價值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紅樓夢》傳播史研究專著,而且是第一部,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2021年11月25日

(張慶善,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紅樓夢學刊》名譽主編、紅樓夢研究所名譽所長)

序  三

自從謝依倫博士被評選爲山東大學2019屆國際學生優秀畢業生以來,這位年輕的馬來西亞學者的科研能力開始在中國得到認可,他亦得以走上穩健的學術之路。這本學術論著,可以視作他從事科研工作以來的一座裏程碑,祝賀謝依倫博士的新書付梓出版。

回想我初識依倫之時,他剛大學畢業,孫彥莊老師向我推薦這位年輕人但任“馬來文版《紅樓夢》研究、翻譯及出版計劃”的助理。

後來,依倫成了彥莊的碩士生,跟著她參與了很多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的紅學傳播計劃,包括一起編寫《紅學研究藏書目錄與評介》、籌辦“第六屆國際《紅樓夢》學術研討會”及《紅樓夢》全國巡回講座等。

《陳廣才紅學研究藏書目錄及評介》

我看著依倫在《紅樓夢》研究之路上逐漸成長,感到十分欣慰。他負笈山東大學修讀博士學位,研究《紅樓夢》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史,學成歸來後成爲馬大《紅樓夢》研究中心的博士後。在積累了數年研究和教學經驗之後,最終成了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他在《紅樓夢》研究領域的成長,也是馬來西亞紅學研究成長的一部分。

依倫不負彥莊的悉心栽培,繼承了她在大學推廣《紅樓夢》的使命。我想,已故的彥莊若知道此書出版的消息,肯定會感到雀躍。

依倫銘記回報師恩的舉動也讓我感動。去年彥莊病逝後,依倫及助理陳依欣隨即整理了一本照片集———《孫彥莊博士紀念集》,放置在馬大《紅樓夢》研究中心,供師生回憶和緬懷。而後他與我共同商議如何編輯《移花植夢:孫彥莊紅學文集》一書,以全面展現彥莊的紅學研究成果。彥莊通過大學課程,以及翻譯、研究和創作等相關計劃推動了《紅樓夢》研究在馬來西亞的發展,這是值得大家肯定的。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依倫並未因爲獲得博士學位就棄“馬來西亞《紅樓夢》研究的傳播”課題于不顧,他不僅致力于推介、總結前賢的研究成果,亦一直在追蹤新的《紅樓夢》傳播蹤迹。

《<紅樓夢>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與研究(1818—2018)》這本書全面地展現了馬新紅學的起源與發展進程,至此,《紅樓夢》在這片土地上的傳播史終于有了系統性的研究。書中詳細地梳理了這段曆史,相信很多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紅迷看了之後才會知道,原來自己與《紅樓夢》之間的“姻緣”背後,竟然有這麽多“媒人”。

身爲一名馬來西亞紅迷,我與《紅樓夢》之間的“邂逅”看似偶然,但實際上是由一連串曆史事件促成的。正是因爲先賢奠定了傳播中國文學的基礎,《紅樓夢》才得以進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並流傳下來。

通過視聽文化的傳播,大衆對《紅樓夢》有了初步的認識;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提供了語言文化的基礎,我才有機會在中學時期接觸到《紅樓夢》;又基于它的地位、價值和教學的需要,各大圖書館都將《紅樓夢》文本作爲藏書。具備了一系列條件之後,我才會在馬大圖書館與珍貴的1754年線裝手抄本《石頭記》驚豔相逢,自此終身癡迷。

《紅樓夢》馬來文譯本

依倫通過對曆史文獻的深入挖掘,勾勒出《紅樓夢》初入南洋的可能樣態。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這部經典經傳教士之手,傳入馬來亞。邱炜萲的《紅樓夢分詠絕句》成爲這場傳播的注腳,標志著《紅樓夢》正式融入南洋的文化土壤。

而後百余年間,這部巨著悄然滲透于南洋社會中,成爲一種深遠的文化印記。在這個論述過程之中,依倫不僅關注到文學領域的發展動態,更涉足教育、出版、影視等多個領域,使得論著內容豐富多彩,顯示出其開闊的視野和多元文化包容的心態。

我一直致力于推廣《紅樓夢》。在本書第四章中,依倫以曆史的眼光論述了馬大中文系與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多年來爲推廣《紅樓夢》所做出的努力。

看到這些成果,我爲能成爲《紅樓夢》傳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深感榮幸:我曾是傳播進程中的受衆,然後又成爲一名傳播者。相信依倫也有同感。只要我們繼續播撒紅學的種子,未來必定會有更多人加入這個隊伍。

身爲馬大《紅樓夢》研究中心第一位全方位培養出的紅學研究專家,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依倫不僅會引導並點燃大學生對紅學的熱情,更會讓《紅樓夢》與紅學研究繼續在這裏發揚光大。

對于依倫,我抱有另一份期許,希望他接下來繼續努力,協助馬大《紅樓夢》研究中心實現一個願景:對外與全世界的紅學研究機構接軌,加強各國之間的紅學交流;對內則擴大古代文學名著譯本在馬來語系世界的傳播,使友族同胞更加了解中華文學,並促進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各族群之間的理解與交流。

最後,再次衷心祝賀謝依倫博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學術論著,希望他繼續以嶄新的姿態和全新的研究視角推動馬來西亞紅學的進一步發展,爲學術界帶來更多驚喜和啓迪。

2022年5月17日

(陳廣才,馬來亞大學特聘教授、馬來亞大學《紅樓夢》資料中心和研究中心創辦人、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榮譽會長)

自  序

本書的研究範圍是從《紅樓夢》可能被帶入馬來亞(19世紀20年代)開始至2018年,近200年的時間。筆者通過文獻記錄,嘗試呈現出《紅樓夢》在某個時代如何傳播、當時的傳播主體是誰、傳播了什麽信息、其受衆範圍的大小,並根據受衆的反饋來探討《紅樓夢》傳播的影響力。而後再對已出版的《紅樓夢》相關文章與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評述,爲馬新紅學做一個概括性的基礎介紹。最後,總結馬新紅學的特點及不足,參照世界紅學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爲未來馬新的紅學研究的拓展提些建議。

本書除緒論、結語外,主體爲四章。第一章重點探索《紅樓夢》入境馬新的時間與在馬新傳播的可能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出版的時間,與槟榔嶼(1786)、馬六甲(1795)、新加坡(1819)開埠的時間相去不遠。

程甲本《紅樓夢》第一回

馬禮遜是西方最早推崇《紅樓夢》的學者,他于1815年開始節譯《紅樓夢》,並在其編纂的《華英字典》中大量引用了《紅樓夢》的詞句,認爲初學中文讀《紅樓夢》甚好。

郭實臘是西方第一篇《紅樓夢》評論文章的作者。他們恰好也是19世紀初在馬新最爲活躍和著名的傳教士。

馬禮遜和米憐更于1818年在馬六甲創建英華書院,其內置的中文圖書館,至1923年,藏書已達3380冊,其中中文藏書2850冊。我們相信這是《紅樓夢》入境最好的契機。

馬禮遜以其中文藏書編纂而成的《馬禮遜手稿書目》出版于1824年,書內收錄與《紅樓夢》相關的著作有7種,其將《紅樓夢》譯爲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他認爲《紅樓夢》是描寫一個北京貴族家庭的傳記。

《馬禮遜藏書書目》

他收藏的版本有東觀閣嘉慶辛未重镌《新增批評紅樓夢》、東觀閣嘉慶戊寅重镌《新增批評繡像紅樓夢》、後來失散的四卷本《紅樓夢》3種,逍遙子《後紅樓夢》、陳少海《紅樓複夢》、海圃主人《續紅樓夢》續書3種,還有由小說原著改編的戲曲腳本《紅樓夢散套》1種。

1881年始,領事官左秉隆、黃遵憲在馬新開荒、辦教育、弘揚中華文化的努力爲華人社會培育了許多文人,讓《紅樓夢》有了傳播的土壤。邱炜萲以 “酸道人”筆名所著的詠紅詩始見于《星報》,于1896年多次連載,其《紅樓夢分詠絕句》初刻出版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標志著馬新《紅樓夢》研究的開始。

第二章主要探討《紅樓夢》文本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曆程。通過文學思潮、教育制度、書業經濟、《紅樓夢》藏書的分布等角度去梳理《紅樓夢》文本在馬新流傳的情況以及在不同時代傳播情況的變化。

這樣以傳播學的要素勾勒出《紅樓夢》在英屬馬來亞時期、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獨立前以及獨立後至今的傳播情況,由此産生的描述是具體且豐富的。

20世紀初期,受中國文壇及思潮的直接影響,馬新知識分子心中形成了“《紅樓夢》是最傑出的中國古典小說”的觀念。《紅樓夢》被節選編入華文教科書,影響了一代代華人。中文報業和書業的發展,擴展了《紅樓夢》的傳播範圍,拉近了其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圖書館中的《紅樓夢》藏書也讓學生便于接觸和閱讀。

《紅樓夢簡說》

日治時期(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英殖民政府反共的緊急法令、教育政策對中文教育的約束等因素導致中文讀物傳播受阻,然而,這些外來的幹預並未徹底阻斷《紅樓夢》與讀者的聯系。

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連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組成了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共和國獨立。合合分分,兩國語言和教育政策的不同,導致後來《紅樓夢》在兩地的傳播呈現不同面貌。

新加坡在20世紀70年代獨尊英語,以其他語言爲輔,大大削弱了國民的中文閱讀能力。在八九十年代,大部分馬來西亞學生仍以閱讀中文原著、聽講座來理解《紅樓夢》;而新加坡學生能讀懂中文原著的相對較少,他們借助《紅樓夢》英文譯本,或更多以音樂、影視、戲劇的形式來感受《紅樓夢》。

第三章探討的是《紅樓夢》視聽文化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曆程,從影視、戲劇、音樂、廣播、藝術文化展覽、美食文化、學術講座等方面來探討《紅樓夢》演繹産品對大衆産生的影響。此類傳播方式更爲大衆化,其影響範圍之廣和傳播速度之快是《紅樓夢》文本傳播沒法相比的,但其傳播的內容受傳播者的鑒賞水平和傳播目的影響,極可能不符合原著原義。

接下來筆者通過梳理從1928年開始就在馬來亞播放的種種《紅樓夢》影視作品,以及報章廣告的宣傳、電影的內容簡介、影評和觀衆反應,嘗試反映當時傳播的實況。

新加坡青年書局版《紅樓夢新解》

我們看到科技與時代的變化,電影從興盛到沒落直到逐漸被電視超越的過程。其他類型的傳播也是以此模式敘述,從發現最早的記錄敘述到現代的情況,如1926年3月20日牛車水嶺南新劇團就邀請了新丁香耀來演出《黛玉葬花》。

至今新加坡已有下列屬于自己的《紅樓夢》戲劇作品:敦煌劇坊有粵劇《紅樓夢》,折子戲《幻覺離恨天》《王熙鳳大鬧甯國府》;雙語話劇團體“演藝坊”有《雪劍鴛鴦》四幕劇;新加坡福建公會芗劇團有《情殇紅樓》《寶玉哭靈》;新加坡瓊劇團有《憶·紅樓夢》等等。其他流傳改編的還有歌舞劇、話劇等。

視覺文化傳播形式所産生的功效是巨大的,通過戲劇、電影、音樂、精致中式美食、極具中華特色的手工藝品等物,新加坡大部分人即使丟棄了華語使用權,卻依然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然而這些現象實則來之不易,這是當地的藝術傳播者與文史傳播者通過積極推動,用了大半輩子去維護、改良所産生的成果。回顧曆史,理解現狀,更有助于當代人去珍惜。

第四章按年代梳理相關的《紅樓夢》研究文章,並專題論述當時研究成果較爲顯著的紅學專家,以及他們的研究所帶來的影響。至于報章上零散的或作者身份不可考的文章則穿插概述,以期能更爲完整地呈現不同時代的《紅樓夢》談論熱點。

此章也重點論述馬新大學中文系教育對《紅樓夢》研究的貢獻。《紅樓夢》被納入大學課程以後,系統性的《紅樓夢》研究方才逐步成型。同時,以馬新各大學《紅樓夢》課程導師的紅學論文與學生的學位論文作爲研究對象,探討他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觀點。

結語部分總結了馬新《紅樓夢》現今的傳播情況與《紅樓夢》研究展望。進入了新媒體時代,《紅樓夢》文本與視聽文化産品可以說唾手可得,各種版本、譯本、研究論集、優秀課程視頻、影視、戲劇、現代版舞台劇表演皆可被輕易獲得,但要去感悟、讀懂《紅樓夢》仍需要有領路人。

新加坡話劇《紅樓夢》

許多通過仔細閱讀《紅樓夢》而得到屬于自己的生活啓示,進而獲得成功的人物的實例在本書中多有陳述。因此,引導讀者正確理解或研究《紅樓夢》,通過讀懂《紅樓夢》得到自己人生所需才是首要任務。

感謝前人辛勤付出,搜羅了不少材料。在這基礎上,筆者也將自己目前所搜集到的資料加上,並按時間細細整理成表。其中有中文報章刊登過的文章(從1894年至2018年有917篇)、英文報章刊登過的文章(56篇)、期刊文章(114篇)、學位論文(70篇)、馬新出版的《紅樓夢》文本(包括改編本,22種)、譯本(2種)、紅學論集和專著(17種)、講座和研討會(55場)、戲劇演出(61場)、影視上映記錄(51條)、廣播節目和歌曲記錄(37條)、音樂會(27場)等。筆者將這些《紅樓夢》以不同傳播形式在馬新留下的痕迹作爲論文的附錄,期待有更多同好者共同去填補、完善。

2018年9月

紅樓夢剪紙

後  記

濟南是個漂亮的城市,它的漂亮源自市民的人文精神。我在此所遇見的人都讓我感受到誠實、禮貌、樂于助人、友愛的特質。我相信教育是讓我們擁有美好生活的基石。我很自豪能夠成爲山東大學的研究生。

山東大學,一所甯靜且充滿魅力的大學,外表華而不炫,不以聲色迷人,全憑厚德載物。泉城濟南,一座淳古且靈動幽美的城市,泉水滴滴潤心,禮儀處處暖人,民風家家務實。

山大文學生活,難忘的每周五“現代文學生活館”高質量文學講座與作家特約講座陪我度過了冷暖四季。山大學術盛宴,無數名家彙集,學術思維碰撞不斷,有幸在此見證、參加了第22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舌尖山大教會我,別人的需求,是我們的追求。食堂貼心的素食之窗,展現了學校對各種文化習慣的尊重及包容。校園附近自助餐林立,素和美、素百味、素緣、素根解決溫飽之余還提供了美食享受。

我喜歡這裏,愛上這裏,所以把家人也帶過來。太太陳淑玲在這裏學會了包餃子、做饅頭,也熱衷于中國方便快捷的網購商務;孩子謝彰軒在傳統文化的學堂內學《幼學瓊林》《說文解字》《龍文鞭影》,捏陶土,畫國畫。媽媽葉真菊和阿姨到來的時候,我們去了曲阜、泰山、青島,除了窺探大地的自然景觀、齊魯文化留下來的文化風情,也了解了一段中西文明沖突下侵略的曆史。

感謝這珍貴的留學生活,讓我們一家能從齊魯大地與山東人身上學習到更多爲人的美德。特別感恩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提供的新漢學計劃獎學金。

轉眼間,我已在此度過四個年頭,回憶蹤迹遍布中心校區各個角落。山大充滿溫情,導師孫之梅教授對我們循循善誘,關愛有加,“孫門”就是一個和諧互助的大家庭。

《錢謙益詩選》

誠摯感謝孫之梅導師悉心的指導,孫老師不僅關注我的學術基礎、論文進展,也關心我的家庭狀況,不時爲我們一家提供生活上的建議和協助。她在論文指導上秉持開明的態度,支持我朝著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與目標前進,並嚴厲把關,指出論文不當及不到位之處,一針見血。

面對我能力不足之時,孫老師給予我極大的包容、關愛和肯定。每當有高質量學術研討會,她會鼓勵和推薦我們師兄弟去發表,接受批評和提升。各種細致的安排和用心,讓我感動、感激。

感謝韓國的金洙京師兄、李旼靜師姐, 中國的王皓潼師妹、艾钊師弟,泰國的黃君中師弟,以及其他同門這些年來的陪伴、鼓勵和幫助。研讀期間,承蒙孔子學院王昕生、孔梓、張曉輝, 山大文學院樊慶彥、張洪剛,新聞傳播學院謝錫文,國際事務部石臻春、李天一等老師提供的各方面協助,非常感激。

從遠方傳來的,師長們的關愛與聯系,是支持我在學術路上前進的動力。感謝陳廣才、孫彥莊、潘碧華、許文榮、蘇偉妮、尤綽韬、陳秀鳳、孫偉科、任曉輝、李奎、顧斌等師長的提攜。

《紅樓夢情結》

特別值得紀念的是,在山大的四年中,我見證了山東大學馬來西亞留學生會的成立。留學生會從無到有,到代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文化風情展、國際文化節文藝晚會、中國—東盟青年論壇等重大的交流項目,點點滴滴都象征了大馬留學生的熱情與積極付出。

在此,除了感謝學弟妹們的陪伴,也爲大家的認真和努力點贊。不忘感謝因爲紅學而相交的衆多師友,感謝紅迷驿站和曹學會提供高層次的學習平台和氛圍,讓我們紅迷得以相聚、交流和提升。另外,還得感謝佛學共修平台的師兄們每日真摯的關懷。師兄們時時刻刻督促我在忙碌學習、高壓撰寫論文、面對生活種種瑣事的同時,要不忘修心修行。

感謝我摯愛的家人,母親葉真菊、嶽父陳來發、嶽母林金葉、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遠在馬來西亞,他們不時給我捎來最大的支持和信任,從每一段關心慰問的視頻、語音、文字聯系中都能充分感受到。更感謝已故父親謝耀財在我心中給予無限的堅持下去的精神力量。最後,感謝太太陳淑玲和孩子謝彰軒一直陪伴在旁,讓我時刻感受到家庭溫暖,讓我在博士研究生活的嚴峻曆練中,堅強成長。

謝依倫

2018年12月筆于濟南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謝依倫(Chia Jee Luen),1984年出生于馬來西亞霹雳州班台,祖籍廣東潮州澄海。碩士畢業于馬來亞大學(簡稱“馬大”)中文系,2019 年獲得山東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馬來文版《紅樓夢》(Mimpi Di Mahligai Merah)研究、翻譯及出版計劃”研究員、馬大《紅樓夢》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現爲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馬大《紅樓夢》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秘書、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理事、馬來西亞華文作家會員兼查賬。教學及研究方向爲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研究以及文學傳播學。著有《〈紅樓夢〉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傳播與研究》,合編著《移花植夢:孫彥莊的紅學文集》、《陳廣才紅學研究藏書目錄及評介》。在《紅樓夢學刊》《曹雪芹研究》《紅樓夢研究》《世界文學研究論壇》《アジア文化 Asian Culture》《馬大華人文化與文學》等期刊以及國內外書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