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爲什麽會不自量力的造反?

太宗悅史 2024-03-28 12:31:39

01

公元前338年,商鞅在商於之地起兵造反,而他造反的結局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因爲商於之地並不是位于秦國的都城鹹陽附近,而是位于秦國的邊境附近。

後來張儀要割給楚國的商於之地就是商鞅的封地。

你說距離都城如此之遠,而他又僅僅只是一地的封君,他拿什麽去跟秦王抗衡。

但他依然就這麽去做,很明顯,這就是異想天開。

而商鞅通過變法將秦國變成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你要說他是理想主義的話,誰都不會相信。

既然如此,他爲什麽還會出現如此愚蠢的錯誤呢?要知道,他後來被車裂、滅族就是因爲造反這個舉動。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商君列傳》

其實他也不想造反,但奈何當時的他已經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只能搏一搏,說不定單車變摩托。

02

春秋時期整個社會是以貴族爲主,而到戰國時期,雖然已經從爭霸變成兼吞,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已經出現一個新的時代。

但是社會的基調依舊沒有變,還是以貴族爲主,因爲下層對于上層的通道是關閉的,也就是沒有任何上升的機會。

畢竟你要是想上升,首先就要讀書,而就算是到清朝,整個男性的識字率也不到百分之五十,你說戰國時期識字率得低到什麽程度。

更何況,就算你能讀書,想要上升,那也是癡人說夢。

因爲當時是世卿世祿制度,也就是一個人的父親擔任什麽官職,他的兒子就是什麽官職,一個人是什麽爵位,他的兒子就是什麽爵位。

就這種情況,就算你再有能力,要到朝廷當官,那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這一輩子頂破天,也就是一個基層官員。

如果說這一套放在春秋時期,那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因爲春秋時期講究禮法,國家與國家之間打仗不講什麽爾虞我詐,都是面對面的沖鋒。

而且就算一個國家打敗另一個國家,也不會對另一個國家進行吞並,而是會強迫那一個國家當他的小弟,春秋五霸就是這麽誕生的。

但是由于時間的推移,大家都意識到,國力的基礎是版圖。

如果你的版圖小,就算現如今能稱霸,將來也一定會被打壓下去,要想持續的稱霸,就只有擴張自己的版圖。

到戰國時期,這種觀念徹底在整個社會裏鋪開,這也就標示春秋時期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

如果上層的人才再不流通的話,那麽這個國家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

因爲你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無論如何都能身居高位,那你說這個人會努力嗎?肯定不會。

這也是爲什麽法家變法第一個觸及到的就是貴族的利益。

因爲他們要打破由貴族壟斷的上層社會,將一個社會的人才最大化,商鞅變法亦是如此。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二十級軍功爵制度,因爲這一個制度,百姓有了上升的通道。

當然,大部分的百姓只能上升到四級的不更,因爲這一級的官員你不需要識字,只需要執行上級的命令即可。

但到了第五級的大夫,就必須要識字,因爲你已經步入統治階層,而能到達第五級的,基本上還是貴族階層。

那爲什麽還說商鞅打破了貴族階層的壟斷呢?因爲貴族也分類型,一種貴族是有封地的貴族,而另一種貴族則是沒有封地的貴族,就類似于後來的地主。

真正對國家造成威脅的是那種有封地的貴族。

因爲這種貴族一般都能在朝廷裏說得上話,而類似于地主的那種貴族在朝廷說不上話,就比如白起。

他的祖先就是從楚國遷到秦國的公孫勝。

當然,但凡是個正常人,都不會主動背井離鄉,他之所以背井離鄉,是因爲他在楚國謀反,結果以失敗告終,只能逃離。

你說就這種貴族,他能在朝廷裏說得上話嗎?肯定不能。

而他之所以後來能成爲四大名將之首,就是因爲通過二十級軍功爵制度一步步高升,得到大秦宣太後的弟弟魏冉的推薦,才能成爲一代傳奇人物。

小貴族的上升,也就代表著傳統貴族的失勢,但朝廷的位置是固定的,商鞅是怎麽將傳統貴族拖下來的呢?

他規定,無論是什麽貴族,都需要從頭再來,如果不能在戰場上立下與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戰功,那就不能繼承先祖的官職、爵位。

有的人或許納悶,就算不能繼承又怎麽樣呢?人家靠著先祖留下來的財産,不一樣能坐吃山空?

要清楚,在當時一個人能享受到的待遇是有規定的。

你一個原本的貴族,因爲沒有在戰場上立過功而丟失官職、爵位,但還要保持之前的待遇,恐怕就得有牢獄之災。

因爲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你已經不是貴族,你要是再敢住在貴族住的房子裏面,那就是犯法。

而你家裏的仆人要是依舊保持著之前的數量,那也是犯法的。

就連你衣服所用的布料,要是再跟之前一樣,那也是犯法的。

你說就這種情況,貴族能不痛恨商鞅嗎?畢竟人家原本生下來就是享福的命,但結果到商鞅這裏還得到戰場上拼命。

這也是爲什麽商鞅變法遭到貴族勢力的強烈反撲,就連太子也被裹挾了進去,故意犯法。

秦國以法立國,要是換成一般人,肯定是要處罰的,但由于太子是儲君,如果處罰太子的話,那麽就會動搖到國本。

所以,將這個處罰的人選定成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公孫賈。

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公孫賈被在臉上刺青。

“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史記·商君列傳》

要知道,這兩位能當太子的老師,名字的前面有是公子,又是公孫,足以說明他們在秦國的地位屬于最上層。

而他們所受的刑罰又是最恥辱的那一種,公子虔甚至整整八年不出門,你說要是秦孝公一死的話,這一群人能放過商鞅嗎?肯定不會。

03

以商鞅的水平來說,他是肯定能預料到自己的未來,事實也是如此。

要知道,一般人出門,也就是坐一台車,又或者騎一匹馬,身邊再帶上幾個隨從。

但是他商鞅出門簡直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浩浩蕩蕩。

一出門就是不下于十五輛馬車,三百名士兵跟隨。

如果說是偶爾,那可以理解,但是他天天這麽幹,這就很難理解。

“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骈脅者爲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史記·商君列傳》

難不成他是在炫耀?明顯不是,畢竟一天要帶這麽多人出門,別的不說,就只說這個集結的時間都會相當的漫長。

更何況,炫耀的人物在曆史上又不是沒有出現過,但就這種炫耀法,在曆史上只有他商鞅。

既然不是炫耀,那是什麽呢?是保證人身安全。

因爲傳統貴族對他一直虎視眈眈,他要是敢孤身一人出門的話,貴族當即就要了他的命。

因爲當時秦國變法的核心人物只有兩個,一個是秦孝公,一個是商鞅。

要是將商鞅拔掉,以秦孝公一個人根本不可能變法,因爲你作爲君王不可能一邊自己下達命令,一邊又自己去實施命令。

要是這樣的話,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得不斷地工作。

而且,你作爲君王,如果這樣去做的話,那不是相當于掉價嗎?

這也是爲什麽秦孝公從來沒有批評過商鞅的這種行爲。

而在秦孝公去世的第一時間,當時朝廷還沒有做出任何對于商鞅的處罰決定,但是商鞅卻已經跑到魏國的邊境,准備溜到魏國。

但由于他當年不講武德,在與魏國公子卬的作戰當中,將公子卬騙到自己這一方的陣營綁架,以至于魏國接連戰敗,丟失河西之地。

“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昂,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史記·商君列傳》

公子卬爲什麽能被他騙到他那一方的陣營呢?因爲他當年在魏國工作,與公子卬是好友。

原本公子卬以爲在酒桌上就能將戰爭問題解決,但不成想,他商鞅竟然這麽龌龊。

這也就導致魏國從上到下都對商鞅一致的反感。你說魏國人能允許他在魏國嗎?

而他打算出逃魏國的這個行爲,給了傳統貴族打擊他的口實,因爲他的這個行爲可以解釋成叛逃。

既然如此,出兵也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這也是爲什麽他要舉兵造反。

而他一舉兵造反,這件事情也就再也無法挽回。

有的人或許納悶,他爲什麽不在秦孝公在世的時候逃到其他的國家呢?

因爲他當時在秦國可是僅次于秦孝公的存在,你說就這種權勢,他要是逃到其他的國家,還能享受的到嗎?肯定享受不到。

更何況,他處在邊境地區,如果要逃到其他國家,那不是輕輕松松的事情嗎?

既然如此,爲什麽要提前跑?倒不如等到秦孝公去世再跑。

但天算不如人算,以他商鞅的才華,竟然被魏國拒之門外,也算得上是報應。

04

傳統貴族打的算盤是先將商鞅打倒,再將商鞅變的法打倒。

但是隨著商鞅之死,他們卻發現這一切根本實行不下去。

因爲商鞅變法是有利于國君的,畢竟貴族的勢力越大,也就代表國君的勢力越小,你說有哪一個人會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

更何況,當時的秦國已經出現另一批貴族,這就是軍功貴族。

朝廷不再是原來的那個朝廷,屬于傳統貴族的朝廷已經出現一股勢力與他們相抗衡,你說他們還能裹挾著國君前進嗎?肯定不能。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屬于傳統貴族的時代已經過去。

2 阅读:1644
评论列表
  • kevin 10
    2024-03-29 13:14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 2024-04-10 15:02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