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趁蘇聯大清洗之際攻打蘇聯,卻在諾門罕戰役中碰壁

史海撷英 2024-05-12 10:04:17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8月,日本五相會議制定了北攻蘇聯,南攻南洋群島的《國策基准》,爲了實現這一計劃,日本急欲取得德國的支持。

日本的“底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25日,日本代表武者小路公共子爵同德國全權代表裏賓特洛甫在柏林締結了《德日關于共産國際的協定》,主要內容是:締約國對共産國際的活動互通情報,並緊密合作,共同采取“必要的防衛措施”。蘇聯的秘密情報網事先已經探知了這個協定的內容。

《日德協定》的簽訂,使日本軍界大爲振奮。日本軍方認爲,他們的可靠盟友——納粹德國會在西方牽制蘇聯的有生力量,這樣,日本就可以在東方大幹一場了。

早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日本就修訂了《帝國國防方針》。方針是:加強在滿洲的戰備,以蘇軍爲第一作戰對象。以蘇聯作爲日本的第一敵國而進行戰爭准備。因此,與蘇軍作戰只是個時間問題。至于蒙軍,關東軍認爲:傾蒙古全國兵力不過一萬五千騎兵,不值一戰。只是蘇軍的戰鬥力仍是個謎。但是,此時日本人仍認爲有希望戰勝蘇軍,因爲在曆史上兩國軍隊曾有過較量。日俄戰爭中,日本是勝利者。

民國七年(1918年)日本遠征軍進攻蘇聯遠東地區,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外貝加爾的赤塔,日軍與蘇俄紅軍也曾較量過,日軍也取得過勝利。16年來,蘇聯紅軍還沒有打過比較正規的大仗。所以對蘇軍的戰鬥力,盡管還是個未知數,但不必要過多地考慮。

日本大本營則是本著“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方針,有條不紊地制定著對蘇的戰略、戰術計劃。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將關東軍中許多訓練有素的步兵聯隊開往前線,駐防在海拉爾地區的防衛司令官笠井中將也率領他的騎兵集團開赴華北平原作戰。因此,日本大本營制定的“進攻蒙古前出到蘇聯外貝加爾”的“北進計劃”只好暫時停頓下來。

但是,帝國的國防方針並沒有變。

8號作戰計劃

日本帝國國防方針一直將蘇聯列爲第一假想敵國。

自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秋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間,在參謀本部作戰課內對可作爲以上基礎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度作戰計劃進行了研究,其代號爲“8號作戰計劃”。

“8號作戰計劃”有甲乙兩個作戰方針草案:甲案:日本關東軍于開戰後,迅速同時對烏蘇裏州及阿穆爾州方面之蘇軍進行兩正面攻勢作戰,予以殲滅,繼而殲滅大興安嶺方面之蘇軍。乙案:日本關東軍于開戰同時,以主力殲滅外貝加爾州方面之蘇軍主力。

參謀本部將上述兩案秘密通知關東軍,征求在采用兩案時的具體准備意見。

關東軍反複研究了兩案後,結論認爲乙案可以。參謀本部也希望按乙案制訂計劃。這是關東軍爲擴大“滿”蒙邊境戰爭,積極進行戰爭准備的思想基礎。

根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12日簽訂的《蘇蒙互助議定書》,蒙古人民共和國請求蘇聯政府派遣軍隊幫助抵抗日本即將發動的武裝侵略。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蘇聯遠東軍摩托化步兵第36師開進蒙古人民共和國。但是,絲毫也沒有使日本關東軍改變其早已制定的作戰計劃,日本軍國主義者在等待著入侵的時機。入侵,只是個時間問題。

蘇聯軍隊進駐蒙古人民共和國後,日本參謀本部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將陸軍第23師團約1.6萬人從日本國內開進海拉爾。這時,關東軍在海拉爾地區的兵力是:日軍23500人;僞滿軍2500人,日滿軍合計26000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與日軍第23師團開進海拉爾的同時,日本在張家口設立了駐蒙軍司令部(又稱蒙疆駐屯軍)。駐蒙軍司令部下轄第26師團、獨立混成第2旅團。

日軍建立駐蒙軍兵團的目的,是使其與海拉爾第23師團遙相呼應,形成從東、南兩面夾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態勢。

占領蒙古的時機

日本參謀本部詳細地了解到了蘇聯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清洗和蒙古近年來肅反的真實情況。

兩年來,前蘇聯紅軍中約二萬余名各級指揮官遭到清洗,5位元帥只剩下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2人,圖哈切夫斯基、葉戈羅夫以及遠東方面軍司令、張鼓峰戰鬥時指揮蘇軍打敗日軍的布留赫爾(加倫)元帥都被處決了。15名集團軍司令有13人被清洗;85名軍長中有57人被清洗;195名師長有110名被清洗;406名旅長有220名被清洗。

這個數字實在使人震驚,就是說約有70%的軍長、60%的師長、50%的旅長和20%到25%的其他指揮人員遭到清洗。未被清洗者中之大部當然也是惶惶然不可終日。紅軍武裝部隊失掉這樣一大批有經驗的指揮員和政工人員,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還能有效的進行戰鬥嗎?

約瑟夫・維薩裏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

日本參謀本部也持有同樣的評論,認爲這是斯大林爲了鞏固他個人權力而不惜除掉對他有威脅的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

蒙古人民共和國也在進行大清洗。蒙古部長會議主席耿冬,軍政部長兼人民革命軍總司令傑米德,參加“滿洲裏會議”的蒙古代表團長、外交部副部長桑布等一批黨政軍要員在肅反中被處決。10名騎兵師長及一些軍隊指揮員被槍決。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至10月是大逮捕的高潮,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政府官員、地方幹部、軍隊指揮員、各寺院的上層喇嘛,約有一萬余人被逮捕。蘇軍摩托化步兵第36師進駐蒙古,其目的之一是確保蒙古肅反運動的開展。

關東軍司令部認爲,占領蒙古的時機已經到來。在二三年內,蘇蒙軍隊難以恢複元氣,必須抓住這個有利時機。

按照關東軍的戰略設想:占領烏蘭巴托後,進一步向恰克圖推進,爾後切斷貝加爾鐵路隧道,從而使遠東地區與蘇聯內地失掉聯系,以占領蘇聯遠東地區。

僞滿與蒙古軍隊的交火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駐赤塔的前蘇聯遠東軍第57軍開進蒙古人民共和國,改成第57特別軍。所以冠以“特別”二字,是因爲該軍直屬前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指揮,軍司令部設在烏蘭巴托。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月初,大地回春,陽光送暖,冰河解凍。哈拉哈河東岸沿河一帶是一塊水草豐美氣候溫暖的地方。當地人稱呼這塊草場爲“莫日根草原”(又稱莫嫩草原)。這一帶地區盡管有爭議,但每年春季,蒙軍都在這一帶牧放牛馬。往年僞滿洲國的國境警備隊對此視若不見。

5月4日,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的馬群躺過哈拉哈河放牧。僞滿洲國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3連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士兵一個班立即開槍阻截,並上馬追擊,將蒙軍牧馬人和馬群趕回西岸。蒙軍第7國境哨所長朝格登中尉得到報告後,認爲是僞滿軍隊入侵本國領土開槍挑釁。

自從錫林陶拉蓋哨所建立8個月以來,朝克登在上級指示下,一直在觀察該哨所的動態。現在,他們終于開槍挑釁,而該哨所又在蒙古一側境內(爭議地區)。于是率領騎兵五十余人,襲擊了錫林陶拉蓋,並將該哨所占領。于是,震驚世界的諾門罕戰爭拉開了序幕。

駐屯在諾門罕的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7團第3連在連長貢布紮布中尉指揮下,于5月6日向錫林陶拉蓋進攻。雙方戰鬥數小時,朝格登率隊退回西岸,第3連奪回哨所。

5月7日,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政委伯・色布格紮布率領兩個中隊,又將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3連趕出錫林陶拉蓋,貢布紮布中尉急忙向團部飛騎傳報,請求增援。5月9日,郭文通上校率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7團全團人馬向蒙軍進攻,占領了錫林陶拉蓋。戰鬥已達到團的規模,郭文通上校將戰鬥情況上報給興安北警備軍司令部和關東軍駐海拉爾第23師團司令部。5月11日,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和騎兵第6師一個騎兵中隊以及蘇軍庫日青克中尉指揮的裝甲車隊,共七百余人,擊退了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7團,又占領了錫林陶拉蓋。5月12日,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7團二次進攻失利,雙方對峙起來。

諾門罕戰役拉開序幕

日本關東軍駐海拉爾第23師團接到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7團郭文通上校的報告後,經過分析判斷,認爲戰機已到。

首先,邊境戰鬥已達到團一級的規模,只要用武力稍加誘導,戰鬥即可升級。其次是天氣漸暖,草原土地幹燥,在雨季到來之前還有兩個月時間,正是用兵的良好時機。如果軍事行動進展順利,在入冬以前的6個月內,將能達到一切目的。于是,全師團動員起來,進行戰鬥准備。

5月13日,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收到第23師團長的電報,電文的實質是准備大戰,要求增加飛機和汽車。

當關東軍司令部作戰課的參謀們接到小松原中將的電報後,欣喜若狂。會議很快作出決定:立即滿足第23師團的要求,派作戰參謀辻政信少佐赴戰地視察。5月13日晚,關東軍司令官命令:飛行第10戰隊輕轟炸機1個中隊、飛行第24戰隊戰鬥機2個中隊、第48和第51飛行場大隊、汽車2個中隊(每中隊44輛卡車)立即開往海拉爾。

5月13日夜,第23師團騎兵聯隊長東八百藏中佐按照師團長的命令,組成搜索隊到諾門罕地區進行掃蕩。

5月15日上午,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及特設中隊全部撤回西岸。哈拉哈河東岸地區已沒有蒙軍。完成了掃蕩任務,東八百藏得勝收兵返回海拉爾。

按照小松原中將的命令,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7團在貝爾湖西岸查幹敖包駐紮,警戒貝爾湖西北地區;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8團駐守諾門罕,警戒哈拉哈河一帶地區,觀察蒙軍動靜。

小松原中將估計,如果蒙軍短時間不返回東岸,則說明蒙軍指揮系統確因“清洗”而喪失持續戰鬥力。那時將哨位推至河邊,完成對哈拉哈河事實上的占領。爾後,再越過哈拉哈河占領西岸登陸場,實施既定的戰略計劃;如果蒙軍在近日內返回東岸,則必有蘇軍做後盾,或蘇蒙聯軍參戰。那時,師團主力將以堅決果斷的行動,殲滅蘇蒙聯軍于哈拉哈河東岸,然後趁勢過河,實施既定的戰略方案。他估計,由于日軍參戰,蒙軍短期間不可能返回東岸。

然而,就在東八百藏返回海拉爾的第二天,蒙軍就返回了哈拉哈河東岸地區。

戰爭的升級

蒙軍國境警備隊在隊長朝格登率領下返回西岸後,接到蒙軍最高統帥部下達了“一號命令”。接到命令後,第24國境警備隊全隊官兵信心大增,于5月16日立即返回東岸,一直推進到距諾門罕邊境線3公裏處的沙丘上構築陣地。

駐塔木察格布拉格的騎兵第6師在接到命令後,立即開拔,以急行軍速度走了125公裏,來到哈拉哈河西岸的巴音查岡高地下面的窪地,挖掘戰壕進行僞裝。

5月21日,蘇軍第11坦克旅步槍機槍營乘汽車先行到達哈瑪爾達巴山。蒙軍騎兵第8師行軍間在阿達格多蘭遇到日機轟炸,全師組織對空射擊,打落日機兩架,爾後也趕到哈瑪爾達巴山附近的僧布爾敖拉山。

至此,蒙軍在哈拉哈河西岸已集結了騎兵4個團、裝甲汽車2個營、炮兵2個連及蘇軍的步槍機槍營和一個工兵連。蘇軍工兵連在胡魯斯台河與哈拉哈河彙流處以北,架設了舟橋。兩師的騎兵、步兵、裝甲車相繼過河,而把8門山炮部署在西岸台地,以支援東岸的部隊。

諾門罕戰役形勢圖

在5月16日回到東岸的第24國境警備隊和救援中隊,經過5天的戰鬥,將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8團趕出國境線,而將防守陣地推進到諾門罕西南1公裏處的沙丘上。

駐在烏蘭巴托的前蘇聯第57特別軍司令部,得知日軍出動並有飛機裝甲車助戰,判斷邊境事態擴大,立即命令第11坦克旅開往出事地區;命令駐紮門烏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師一部向哈拉哈河集結;命令駐桑貝斯等地的前蘇聯空軍第100混成旅團(飛機84架)在諾門罕地區上空偵察飛行。爲便于指揮,第57特別軍司令部從烏蘭巴托遷到塔木察格布拉格。

5月18日,第23師團長小松原中將剛剛爲東八百藏中佐舉行了慶功宴會。這時,興安北警備軍司令部來了報告:蒙軍將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8團打回諾門罕布爾德水泡,大部隊正在往東岸運動,前沿陣地構築在距諾門罕西南1公裏處。

小松原將軍大吃一驚,沒想到蒙軍返回這麽快。

5月26日,小松原師團長來到甘珠爾廟第64聯隊本部,聽取了山縣聯隊長和村田參謀等人擬定的作戰計劃後,同意在蘇軍主力未到達哈拉哈河以前,迅速果敢地殲滅蘇蒙軍在東岸的部隊,控制彙流處的渡河點。並命令:“山縣支隊于5月28日晨,向蘇軍進攻,將滿領內的敵人捕捉殲滅。”然後,他就回海拉爾了。

這時山縣武光大佐掌握的兵力約有2500人,山縣大佐認爲自己的兵力比東岸蘇蒙軍多一倍,而且武器不但精良而且數量多,包圍殲滅蒙軍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山縣大佐忽略了重要的一個方面:即山縣部隊正面是一條從北向南長達27公裏的大波紋連綿起伏的沙丘,部隊只要下到山丘下面的窪地,則沙丘對面的窪地是什麽也看不見的。因此,在這樣的地形上,兵分三路“捕捉殲滅”敵人是難以實現的,何況山縣大佐的主力是步兵大隊。

上次東八百藏的進攻動靜很大,但戰果是空軍的。是空軍在蒙軍涉水渡河時從空中給蒙軍造成較大的傷亡。而東八百藏回到海拉爾卻成了凱旋歸來的戰鬥英雄。“蒙軍不堪一擊”的神話在軍中就流行開來。因此,山縣支隊的軍官們對作戰計劃是樂觀的,信心十足。

5月22日,蘇蒙軍在哈瑪爾達巴山下建立了指揮所,協調騎兵第6師、第8師和蘇軍先遣部隊的指揮。

蘇蒙軍在哈拉哈河東岸的總兵力是3000人、山炮8門、坦克12輛、裝甲車72輛、重機關槍33挺。兵員和火器都已超過日軍山縣支隊。

5月27日,蘇軍第149團工兵連,連夜又在胡魯斯台河口的南面架設了一座浮橋。而蘇軍第11坦克旅正從溫都爾汗開來。一個由重火器連結成的巨網,正張著網口等待著山縣武光大佐的部隊。

然而,戰鬥的發展使雙方都感到出乎意外。

東八聯隊被全殲

5月27日夜,由甘珠爾廟出發的日滿軍兵分三路向諾門罕開去,准備于28日晨5時開始攻擊。山縣主力步兵乘坐汽車直向蒙軍第24國境警備隊的陣地駛去。

東八百藏中佐率領著200名騎兵和12輛重裝甲車組成的快速支隊按照作戰計劃,從甘珠爾廟大遷回,越過蒙軍陣地,由北而直插兩河彙流處的蒙軍浮橋。

聯隊的軍官們輕車熟路,輕視蒙軍的戰鬥力,因此,連前哨偵察小部隊都沒派,而是騎著高頭大馬排著四路縱隊,毫無顧忌地直撲橋頭。

蒙軍騎兵第6師的師司令部在全師的最後方,第一線國境警備隊陣地上剛剛打響,全師的注意力都在前方,沒有料到日軍的騎兵和裝甲車會突然迂回到後方來進行突擊。

很顯然,敵人的目標是占領渡口橋梁。師長沙日布和前蘇聯顧問瓦西裏耶夫一面組織司令部人員抵抗,一面傳令第17團和前蘇聯友軍火速返回師部解圍。蒙軍的裝甲車和蘇軍坦克都在師部前方5公裏處,往返最快也得一個小時。這時,東八百藏支隊的12輛裝甲車分成2個楔形沖向第6師司令部的窪地,日軍騎兵拉成弧形包圍上來。

蒙軍第6師部只有一些師直人員和少數警衛部隊,更沒有重武器,唯一能夠抵抗的只有3挺重機關槍,但很快被日軍裝甲車上的機關炮摧毀2挺。由于戰鬥來的突然,而且是在師部,一接火日軍就包圍粘接上來,蒙軍在西岸台地上的炮兵,雖有8門大炮,既不明了底細也束手無策而不敢開炮。

這一切只是在幾分鍾內發生的,日軍騎兵已沖進陣地。摧毀蒙軍第6師司令部,擊斃師長。這使得東八百藏中佐興高采烈,慶幸自己獲得這樣大的戰功,輝煌的戰果。

蒙軍第6師政委丕勒傑和顧問瓦西裏耶夫撤出重圍後,立即組織了蒙軍騎兵第17團和第15團一個連、蘇軍第11坦克旅步槍機槍營第2機關槍連、T130火焰噴射坦克連、一個裝甲車連和一個工兵連。集中了兵員1200人、坦克12輛、裝甲車12輛、重機關槍16挺,在橋頭周圍的沙丘上向東八百藏包抄過來。

所有的坦克炮和裝甲車上的45毫米加農炮的炮彈一齊射向東八百藏的裝甲車隊,重機關槍彈如同暴風驟雨射向東八百藏的騎兵。

東八百藏命令全體下馬,在沙丘上挖掘環形掩體,向四面八方抗擊,同時派出士兵向山縣大佐求援。然而剩下的幾十名下了馬的騎兵,雖然組成一個抗擊圈,但是,重武器已全部損失,抵抗是脆弱的。絕望中,東八百藏中佐命令受傷的主計官帶領4名傷兵,趁濃煙掩護拼死沖回報信,自己和幾十名官兵准備死守待援,直至“全軍玉碎”。

這一仗,蘇蒙軍與日軍是兵員四對一,機槍四對一,山炮四對零,裝甲車四對一,坦克十二對零的戰鬥。東八百藏被全部殲滅是必然的結果。全聯隊參戰者僅主計官及傷兵4名生還。據統計,東八百藏的聯隊參戰的有校官尉官13名、准尉士官以下307名、淺間小隊60名,共計380名。其中,校尉軍官戰死9名,准尉士官以下357名,失蹤5名,共計戰死366名。損失裝甲車12輛、乘馬200匹、汽車6輛、機關炮5門、重機槍12挺、輕機關槍13挺,連同彈藥全部報銷。

2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