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院教授積十年之功重現“武昌藝專”鮮爲人知又熠熠生輝的曆史

湖北日報視頻 2024-05-11 08:50:53

1937年4月,“武藝師生畫展”在南京基督教青年會大禮堂舉辦,引起轟動。 (受訪者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農新瑜

今年3月,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新書《推行美育——武藝舊影與老湖美》在漢首發。

該書作者,是湖北美術學院教授謝躍。謝躍曾在湖北美院任教30多年,書中,他將視角投向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發源地之一武昌藝專和湖北美術學院的曆史深處,通過生動的文字與大量的真實圖片,帶領讀者走進一段鮮爲人知卻又熠熠生輝的美育曆史。

有關專家表示,該書對于梳理研究湖北乃至華中地區的美術教育史極具參考價值,對于傳承湖北的曆史文化、講好湖北故事也有著獨特的意義。

在該書圖文並茂的講述中,一位位美育先賢和藝術家的故事、才華與性情宛如在眼前。其中不少有關武昌藝專的史料和故事,均爲首次公開披露,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濃厚興趣和熱烈反響。

“無心插柳”寫成的厚重著作

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武昌藝專),湖北美術學院的前身。它是中國最早創建的、最有影響力的三所正規美術學校之一(私立上海美專成立于1912年,國立北京美校成立于1918年、私立武昌藝專成立于1920年)。

在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謝躍笑稱,《推行美育——武藝舊影與老湖美》這本書,其實是“無心插柳”寫出來的。

2014年,謝躍注冊了名爲“藏龍散人”的微信公衆號,平時發表一些個人感想、零星文字。其中,一篇講述1937年武昌藝專在南京舉辦畫展往事的文章,意外地贏得了許多讀者的叫好,也引起了湖北美術學院原院長唐小禾等專家的關注和重視。在朋友們的鼓勵下,謝躍開始深入研究武昌藝專及老湖美的曆史。作爲湖北近現代美術史的親曆者之一,唐小禾還爲他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參考資料和曆史素材。

“在對武昌藝專的曆史刨根問底時,我對那些前輩藝術家們也大有一見鍾情、相見恨晚的感覺,所以也就越寫越多,越寫越帶勁。”此後,謝躍不斷搜集史料並堅持寫作,最終將書稿交由湖北美術出版社結集出版。

新書首發座談會上,唐小禾、程凡、盧斌、傅中望、吳龍泉、王心耀、陳順安、李梁軍、陳晶等衆多美術界知名人士對該書均予以高度評價。唐小禾表示,武昌藝專的曆史是中國美術教育史當中很重要的篇章,謝躍寫出了“活生生”的曆史故事。

三人“湊份子”創辦學校

謝躍介紹,武昌藝專濫觞于1920年創辦的武昌美術學校,由蔣蘭圃、唐義精、徐子珩三人共同創辦,他們開創性地拉開了湖北地區近代高等美術教育的帷幕。

蔣蘭圃(1882年-1958年),湖南衡陽人。他自幼酷愛美術,後畢業于湖北陸軍將校學堂,曾參加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後,他擔任過鄂軍政府參議官、副官處長等要職。唐義精(1892年—1944年),武昌縣(今江夏)金口鎮人,出生于中醫世家,畢業于省立第一師範,後任小學美術教師。徐子珩是武昌人,其生平不詳,曾擔任過湖北省教育會的幹事。

“三人志趣相投,先組織了一個美術研究會,後又辦過函授畫室,直至一起創辦學校。”謝躍介紹,三人各施所長,配合默契,堪稱民國美術界的“桃園三結義”。爲了“湊份子”辦學校,蔣蘭圃毅然將自家的五百畝藕田和輪船公司股票全部賣掉變現。

1923年,學校經原國民政府教育部核准易名爲“武昌美術專門學校”,此後校址從武昌芝麻嶺(現解放路)搬遷至水陸街。1930年,由原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定名爲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武昌藝專)。

上世紀30年代中葉,武昌藝專事業興旺,大師雲集,才俊輩出。1935年,唐義精的弟弟唐一禾從巴黎留學歸來任教,他將西方藝術文化引進武昌藝專學堂,學校發展步入鼎盛階段。

“1937年4月,武昌藝專在南京基督教青年會大禮堂,特別舉辦了一次‘武藝師生畫展’,展出作品一百多件。民國各界知名人士如蔡元培、于右任、張學良等人紛紛爲展覽題詞,轟動一時。”謝躍說。

抗戰期間的艱辛辦學和悲壯往事

抗戰期間,從1938年起,武昌藝專曾被迫內遷至重慶江津縣德感壩鎮,在川江邊上一個叫作“五十三梯”的小山村裏,度過了一段極其艱難的辦學歲月。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才重新遷回武漢。

“校舍租用的是當地農民房屋,一日三餐吃的是紅苕稀飯、白煮胡豆(蠶豆),還時常面臨斷炊。照明使用的是豆油燈,三根黃色的燈芯在風中忽明忽滅。豆油也沒有的時候,只能燃松明子。缺少繪畫工具和材料,老師們帶著學生壘起鵝卵石的小窯爐,用柳樹枝燒制炭條。使用刷了桐油的包裝紙代替油畫紙,畫布是蚊帳用的‘夏布’……”謝躍描述道,盡管如此艱苦,但師生們依然進取向上、樂觀生活,這期間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藝術人才,如美術方面的楊立光、劉國樞、劉一層、李家桢、李永祿等,音樂方面的蔣箴予、楊金蘭等。

武昌藝專曆史上最爲悲壯感人的一件事,也發生在此期間。1944年3月24日,校長唐義精和西畫科主任唐一禾赴重慶參加“全國美術協會”和“全國師範教育會議”,途中,他們乘坐的小火輪在江津與巴縣交界處的長江上不幸觸礁沉沒,唐氏兄弟落水失蹤。“噩耗傳到德感壩,震驚了所有的師生。他們立刻丟下畫筆、放下飯碗,步行至出事地點,沿江兩岸奔走呼號。經過6個日夜的搜尋打撈,卻一無所獲。第7天,大家心力交瘁、悲傷絕望,望著滔滔江水,不禁放聲號啕大哭。說來也奇怪,正恰此時,唐氏兄弟的遺體在同一水域相繼浮現,距失事江面20余裏……”在謝躍的描述中,是以“殉道者”來形容唐氏兄弟的——他們爲藝術而殉道,他們的名字已被镌刻在湖北乃至中華大地的藝術豐碑上。

一批先賢推行美育敢爲人先、不折不撓

“推行美育”,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爲武昌藝專寫的題詞。

“辦學曆史上,武昌藝專人自始至終地彰顯出一種爲了推行美育而敢爲人先、不折不撓的藝術信仰和情懷。”謝躍表示。

在書中,他通過生動的描寫和大量的史料照片,爲讀者重現了一位位可敬可愛的前輩藝術家的鮮活形象。

比如,敢想敢幹的湖南人、武昌藝專創始人之一蔣蘭圃先生,最初爲辦學,除了將自家五百畝藕田和輪船公司股票全部賣掉,還想方設法拿到了武昌水陸街原提學使署的地皮,以及“中華教育基金會(北洋)”三萬元大洋。1938年,他不顧年近六旬,虛弱多病,毅然同唐義精一道率領全校師生轉移到四川江津,始終與師生們打成一片……蔣蘭圃之子蔣治民,畢業于日本東京高等美術學校,曾任武昌藝專西洋畫系教授、教務主任等職;蔣蘭圃的侄女蔣箴予,從武昌藝專圖音科畢業後留校,把一生心血都奉獻給了學校。蔣氏一家,爲武昌藝專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另一位嘔心瀝血的創始人唐義精先生,在辦學中辛苦操勞,事無巨細。1938年學校擬西遷江津,經費拮據,唐義精將妹夫陸定一托他尋找女兒的一筆專款(據稱約2000塊銀元)無償地用于遷校所需。

唐義精之弟唐一禾曾在巴黎留學,徐悲鴻邀請他回國後到中大藝術系任教授,彼時中大教授收入豐厚,但他仍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武昌藝專。在江津辦學期間,所有西畫課程包括素描、色彩、透視等全壓在他一人頭上。他自己還要創作,還要分擔家務、帶孩子,其中辛苦常人難以想象。

江津辦學期間,一些教師專程從外地趕來襄助,如國文教授朱心佛、圖案教員林葆菁、理論教員胡肇書等,都是義務授課,不拿一文錢。

唐義精之後繼任校長的張肇銘先生,抗戰後爲遷回武漢的武昌藝專複校籌款,不得不四處舉債。1947年底,爲發放教師薪水,實在沒法的他想了個點子,爲自己辦五十大壽,通過收受來客禮金和賣畫渡過難關,爲後人留下了“籌薪壽”這麽一個心酸而感人的藝壇佳話……

“1949年,武漢三鎮解放。當年6月,武昌藝專被中原大學接管,組建爲中原大學藝術學院。後經過不同時期的曲折發展,逐漸演變爲湖北美術學院……”回顧武昌藝專、湖北美術學院的前世今生,謝躍如數家珍,同時也感慨不已:“一代代先賢們敢爲人先、推行美育的精神,已經融化在湖北乃至華中、西南地區高等美術教育的血脈之中,承前啓後,薪火相傳。”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爲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