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周刊·人物|爲老舊小區“裝修”的人

河北新聞網 2024-05-16 08:41:08

【閱讀提示】

近日,河北公布了45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優秀設計方案。

2021年至今,河北連續三年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優秀設計方案案例征集活動,共評選出110個優秀設計方案。

這些優秀設計方案,出自衆多建築設計師之手。

5月14日,北京清大原點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建築設計師曹兆雷(左一)到改造後的邯鄲棉三小區回訪,小區居民爲舒適的居住環境點贊。曹兆雷供圖

在這項爲老舊小區“裝修”的工作中,建築設計師們要傾聽老舊小區居民“急難愁盼”,從專業角度出發確定改什麽、怎麽改,其中一些人還以“駐場設計師”的身份,跟進小區改造施工全過程。

他們既是對老舊小區不便感同身受的“居民”,又是將居民帶入現代生活方式的“橋梁”,更是挖掘小區社區功能的“向導”。

我是“居民”:對老舊小區存在的問題感同身受

5月5日,滄州任丘市供應小區。一場雨斷斷續續下了一天多,但小區內路面並沒有明顯積水。

供應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末,有33棟樓1100多戶。小區地勢低窪,路面比周邊道路低1米多,曾經逢雨必淹。

“這個小區,居民反映最大的問題就是內澇。”負責供應小區改造的建築設計師、中土大地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周潔,第一次到小區,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樓樓道過水的牆體和因潮濕滋生的成片菌斑。

和供應小區一樣,很多老舊小區沒有雨汙分流系統,有的排汙管道還是老式的蓋板溝。因此,管網改造,是基礎改造的重頭戲,也是建築設計師的“必答題”。

“這是藏在地下的‘裏子’工程,改得好居民‘看不見’,改不好反而‘看得見’。”接手改造之初,周潔就下決心,“哪怕什麽都不幹,也得把排水解決了。”

在雨汙分流管網設計之前,周潔和團隊的設計師們要先幹一項體力活——掀井蓋。

“小區的井蓋,鐵的、混凝土的,五花八門,總共百十來個。打開後那味道可真上頭。”周潔說,爲了高效作業,他們甚至專門焊了一個掀井蓋的鈎子。

之所以要這麽做,是因爲小區原有管道數據時間過于久遠,並不能作爲設計依據,設計師要親自把管道高程、管徑大小實測一遍,才能放心制圖。

因爲供應小區地勢低,常規的將雨水管線接入周邊道路管網的方法根本行不通,設計團隊想出一個“狠招兒”——直接在小區加裝了三個大馬力的雨水提升泵,把小區積水直接抽到市區管網裏。

如今,管網改造完成已經一年,供應小區已經經過多場大雨的考驗,徹底告別了內澇之苦。

“工作中我們是設計師,生活中我們都是各種各樣小區的居民,面對老舊小區讓人頭疼的種種問題,很難不共情。看著過去被淹成‘噴水池’的小區現在不積水了,我們和居民一樣舒心。”周潔說。

小區改造設計方案要想讓居民滿意,設計師們首先要將自己帶入“居民”的角色,有的甚至幹脆“搬”進了小區——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派出的“駐場設計師”王天一,在保定蓮池區先鋒機械廠小區施工的半年多時間裏,就一直在小區辦公。

先鋒機械廠小區建于1989年,有30棟樓1700余戶,常住居民約4000人,2023年4月起施工,到10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

“改造前,小區就像一件舊衣服,到處都是補丁。”王天一找出當時拍攝的照片——路面坑坑窪窪,停車“見縫插針”,樓前是居民開辟的菜園子,樓後是私搭的小棚子。

前期調查中,小區統計出違建和雜物占地共18644平方米。

一邊是大量違建和雜物占地,一邊是小區車位緊張。改造前,小區只有290個車位,約每6戶一個,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小區的一位老人向王天一吐苦水,“因爲不好找車位,住在外面的孩子們都不願意回來吃飯。”

停車難,是老舊小區改造中面臨的共性問題。違建拆完,騰出的空間,設計師通常要優先布局車位。

“改造完後,我們給小區加出了310個車位,車位數量翻了一倍多。”王天一對現在的停車資源非常滿意,他想,那位盼孩子回家吃飯的老人應該也會很高興。

北京清大原點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建築設計師曹兆雷是石家莊人,在邯鄲複興區棉三小區、棉四小區改造設計中,他的身份也是“駐場設計師”。

在他看來,建築設計師不僅是小區“居民”,還應該是“家人”。

棉三、棉四小區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共29棟樓,2021年實施了老舊小區改造。

和許多老舊小區整體低窪不同,棉四小區的19棟樓分布在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上,地勢落差有兩三米,三級地面之間的步道,是一段段沒有扶手的台階。

“這些台階對于年輕人可能不是障礙,但小區80%以上居民都在60歲以上,其中一半以上還是獨居、空巢老人,年年都有老人在上下台階時摔倒。”曹兆雷說。

改造前,曹兆雷曾看到一位老大爺,用手扶著腿吃力地上台階,邁一階喘口氣。

“那背影好像我爺爺。”一瞬間的觸動,讓曹兆雷開始思考,“如果是我的爺爺奶奶住在這個小區,我該怎麽去改造它。”

最終,棉四小區所有台階步道旁,都增加了適老化坡道路面——帶扶手的“之”字形無障礙通道。它們將棉四小區所有樓棟串聯起來,老人們不必上一個台階,就能從小區入口到達樓棟門口。

我是“橋梁”:爲老舊小區引入現代化生活場景

在複興區棉三小區的中心位置,有一塊一百余平方米的三角形高台,因爲比小區路面高出1米多,在改造前是小區內一塊非常“雞肋”的公共空間,高台上只有幾棵龍爪槐和法國梧桐,居民主要用于停放自行車。

“像這樣有活動場地但空間利用不充分的情況,在老舊小區很常見。”曹兆雷說,這就造成老舊小區普遍缺乏能健身、能休閑、能娛樂的公共活動空間。

怎麽改造呢?起初,居民們要把高台鏟平的呼聲很高,但考慮到高台處在車流穿梭的主動線上,曹兆雷認爲,有高差的高台做公共活動空間,反而可以對居民實現一種“軟隔離”保護。

經過認真規劃,一套不拆高台、變劣勢爲優勢的設計方案出爐了:高台四周種植灌木強化軟隔離帶的邊界,內部環高台加裝休閑座椅,增加兒童娛樂設施、健身設施,同時在兩處入口增建無障礙通道。

如今,這塊曾經“雞肋”的空間實現了鬧中取靜,成了小區人氣最旺的娛樂活動休閑區。

這些盤活閑置公共空間的改造設計,不僅增加功能、美化環境,而且通過一點一滴的設計,將居民帶入現代化的生活場景之中。

而建築設計師,就是連接傳統和現代的“橋梁”。

王天一在保定還參與了街裏小區的改造工作。改造竣工後,一次去小區辦事,他遠遠聽到自己設計的“唱藝園”內,傳出老人們的歌聲。

這塊不足20平方米的小空間,曾堆滿居民的廢舊沙發、雜物,考慮到小區還沒有一塊專門的互動娛樂場地,王天一將這個原本滿是垃圾的死角設計成了小型表演舞台。

“沒想到老人們真地用了起來。聽到歌聲的那一刻我真有點激動,我們的專業設計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居民們的生活。”王天一說。

除了規劃娛樂休閑的公共空間,設計師們還將現代社區交通系統的規劃理念植入老舊小區,優化居民出行和活動的動線。

“老舊小區基本沒有動線的概念,人車混行,步行系統、車行系統、健身步道都是一條道。”今年,周潔接手的滄州另一個老舊小區改造設計項目郵電小區,就是這樣的情況。

在郵電小區的改造效果圖上,小區的地面色彩斑斓,黃色、白色、藍色,不同的色帶、色塊,勾勒出小區的主要車行通道、次級車行通道、慢行步道和停車區域。小區正門入口處,也設計出了車行、人行兩個閘機。

從雜亂無章、亂行亂停,到各行其道、井然有序,老舊小區居民的交通出行秩序,也在改造後發生了變化。

在老舊小區改造設計中,還有一些很有現代化的設計理念,被建築設計師注入其中。它們有的大而無形,有的小而具體,卻都非常科學人性。

小區的整體改造有一個原則——保有小區原有的氛圍感。

“設計學上一個專有名詞,叫‘場所精神’,在小區改造的語境中,我們把它理解爲居民在長期居住過程中,對小區萌生的熟悉感、歸屬感和認同感。”王天一說。

王天一以老舊小區刷牆爲例,一些居民覺得,最好能“煥然一新”,但這並不是建築設計師們追求的,因爲太大的改變,往往會給居民帶來陌生感,“讓家不像家”。

而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考量,也濃縮在一張小小的休閑座椅上。

周潔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常用到的是防腐木座椅,高約43厘米,座椅上加裝輔助起身的把手。

“它的優點是成本低還耐用,比石材便宜,冬天不涼,夏天不熱,這個座椅高度和配套的扶手,都能方便老年人起身。”周潔說。

在棉三、棉四小區設計改造中,曹兆雷大量運用了曲線,大到小區各處花池子的石砌圍擋,小到兒童活動區塑膠地板的彩色圖案,都是曲線。

“折線在視覺上更多傳遞出的是呆板、堅硬、冰冷,曲線則更靈動、柔和、溫暖,而且堅硬的棱角通常存在更大的安全風險。”曹兆雷解釋。

上述這些可能連居民都注意不到的細節,其實都是建築設計師們一次次把人帶到現代化的生活場景中萌生的設計“彩蛋”。

改造前的保定先鋒機械廠小區入口。(攝于2023年3月5日) 王天一提供

我是“向導”:挖掘小區社區功能的更多可能

在建築設計師們看來,基礎的道路、管網鋪好了,停車場、動線規劃好了,居民們也有了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對于常規的老舊小區改造,如果一百分滿分,已經能得八十分。

那麽,剩下的二十分是什麽?其實是社區功能的拓展。比如食堂、書屋、健身房、社區服務站、文化展窗展館……總之,包羅萬象,建築設計師們盡可以發散思維。

先鋒機械廠小區改造後,增加了社區食堂、社區書房、社區集市,原有的社區醫院、公共浴室、便民超市也跟著做了一次裝修升級。

改造後的保定先鋒機械廠小區入口。(攝于2023年10月20日) 王天一提供

社區食堂,是由一座面積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廢棄小庫房改造而成。

“當時庫房的屋頂塌了一大半,裏面堆滿了雜物垃圾。居民們想拆掉重建,但我們的想法是合理利舊。”王天一說。

最終,庫房加裝了鋼結構的頂棚,內部再經過裝修,一座社區食堂建成了。食堂開張營業後,王天一還特地去吃了一頓大鍋菜。

供應小區內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廢棄食堂,則根據居民需求,被翻新成了一老一小的日間照料中心。

“我們對物理空間的改造,其實是打基礎,是抛磚引玉,基礎條件具備了,小區才有引入社會化養老、托管服務的可能,從而擴展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周潔說。

無論是庫房變食堂,還是食堂變老幼照料中心,建築設計師們其實都在承擔一個更新的角色——向導。他們在不斷挖掘社區功能更多的可能性。

建築設計師的這種發掘,也不約而同指向了小區文化內涵層面。

供應小區,是華北油田的職工宿舍小區,挖掘小區的石油文化,周潔和設計團隊將小區的中央活動區設計成了“會戰道主題公園”,傳承“鐵人”精神。

公園內,石油鑽井模型“磕頭機”格外引人注目,文化展窗內,還圖文並茂地再現了華北油田會戰的曆史場景,講述著“我爲祖國獻石油”的光輝歲月。

在棉三小區的陽光服務中心,則有很多白色梭形裝飾物——棉紡廠紡織用的梭子,通過建築設計師之手,被提煉成小區的文化符號。

“生活在這裏的老人們,很多年輕時都在紡織行業工作。我們曾挨家挨戶征集棉三、棉四老廠區的照片,展示出來之後,老人們看到老工廠的風貌,都激動不已。”曹兆雷說。

先鋒機械廠小區,也有屬于自己的曆史記憶——住在這個小區的,很多都曾是河北先鋒機械廠的工人,這家工廠在20世紀60年代曾是華北最大的常規兵器生産廠。

如今,屬于先鋒機械廠的輝煌記憶,被整理集納在了社區文化展覽館和展廊裏。住在小區裏的老人們發現,展覽館建好後,吸引了小區附近河北農業大學的很多年輕人參觀,他們會在展覽館裏駐足,認真了解那段塵封的曆史。

“老舊小區的改造設計,不僅要將居民帶入現代化的生活場景中,還要注重還原時代中的元素,留住一段段獨特的曆史記憶,這同時也是在保留現代城市的鄉愁。”周潔說。(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雲 通訊員 耿向衛 王寶松)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