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遵守遺贈扶養協議照顧孤寡老人十余年,北京順義法院判決:繼承老人5套房

中國法院網 2024-05-07 11:31:19

年過九旬的阮大爺終身未婚,膝下無子女。在村委會的主持下,2011年開始,阮大爺和同村的劉先生簽下遺贈扶養協議,約定劉先生給老人養老送終,老人將所有財産遺贈給劉先生。2023年,阮大爺因病去世,留下了五套剛剛分到的安置房。近日,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阮大爺留下的五套安置房的所有權益,由照顧老人十多年的劉先生繼承,旗幟鮮明地對誠信、友善的行爲予以褒揚和肯定。

案情回顧

阮大爺出生于1930年,其父母早亡,有四個哥哥、一個妹妹,目前,阮大爺二哥的兩個女兒和阮大爺的妹妹仍健在。2011年,老無所依的阮大爺向村委會求助。因劉先生一家與其關系較好,且在村中口碑較好,在村委會的協調下,劉先生同意扶養阮大爺。二人在村委會的主持下簽署了《遺贈扶養協議》,約定由劉先生照顧阮大爺並負責生養死葬,阮大爺將其位于該村的房屋在內全部財産遺贈給劉先生。協議書裏寫明,“保證悉心照顧遺贈人,讓老人安度晚年,至遺贈人阮大爺去世之前,供給生活水平保持全村平均生活水平。”

于是,自2011年11月開始,劉先生承擔起了對阮大爺的扶養責任,甚至全家搬至阮大爺家一起生活。劉先生時常在其網絡賬戶上發布短視頻,記錄了阮大爺和劉家人生活的場景:一家人爲阮大爺過生日、劉先生的孫子孫女向老人磕頭拜年、小孫女爲老人洗腳……

2017年8月,阮大爺的宅基地被劃入拆遷項目,老人因此獲得安置房5套,隨後老人跟隨劉先生一家搬至其他小區租房居住。2023年,在村委會工作人員及律師的見證下,阮大爺與劉先生補充簽訂了一份《遺贈扶養協議》,協議約定,由劉先生照顧阮大爺並負責生養死葬,阮大爺將其取得的5套回遷房等在內的全部財産遺贈給劉先生。當年10月,阮大爺因病去世,劉先生送老人走完最後一程,並爲其購買墓地,料理喪葬事宜。

劉先生認爲,其與阮大爺簽訂的遺贈扶養協議合法有效,協議生效後自己如同對待親人般悉心照顧了阮大爺十二年,讓阮大爺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幸福,其已如約履行了“生養死葬”的扶養義務。爲了能夠接受遺贈,劉先生將阮大爺的妹妹、兩個侄女起訴至順義法院,請求法院確認遺贈扶養協議有效,協助其辦理房屋過戶事宜。

三被告認爲,需確認阮大爺在簽署遺贈扶養協議時有無行爲能力,是否系其本人所簽,簽署過程中是否存在脅迫、誘導或者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等情形。

承辦法官張莉前往該村進行實地走訪,向該村村委會工作人員與村民調查得知,劉先生與阮大爺同住後,三被告與老人之間的來往較少。對此,三被告也在法庭上承認,看望老人的次數並不多。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多位村民出庭作證,表示阮大爺的生活水平跟同村人相比在中上水平。“我與老人是遠親,所以總去探望,老人也說劉先生平時很照顧他,他很知足,我感覺老人狀態不錯,神志清楚。”“老人原來肺不好,劉先生還給裝了5個增氧機。老人每天早上要吃煮雞蛋、喝奶,劉先生連續十幾年都做到了,還爲老人熬粥、做面條、炖肉……”一名證人當庭表示。

法院判決

順義法院經審理認爲,遺産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産。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因阮大爺生前與劉先生簽訂有遺贈扶養協議,該遺贈撫養協議中涉及阮大爺合法財産的贈與以及劉先生承擔的生養死葬義務部分應屬有效。被告認爲阮大爺在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時存在被脅迫、非自願等情形,但綜合全案證據,未發現有上述情形,被告未提交證據證明其主張。同時,劉先生承擔扶養阮大爺責任時,並未預料到阮大爺宅院會發生拆遷從而産生巨大的經濟利益。而發生拆遷後,阮大爺仍同意繼續與劉先生履行遺贈扶養協議,由此,亦可以看出將其全部財産給予劉先生是阮大爺的真實意思表示。故對被告該項辯解意見,法院不予采信。

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劉先生在阮大爺年歲已高、無人照管時,主動承擔扶養責任,與阮大爺共同生活多年,照顧阮大爺的生活起居,並履行了遺贈扶養協議中的生養死葬義務,使阮大爺度過了一個幸福快樂的晚年。劉先生十多年贍養孤寡老人的行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其行爲應當給予積極評價,應當按照遺贈扶養協議的約定繼承阮大爺全部財産。涉訴5套房屋爲阮大爺合法財産,且劉先生所提供的證據亦能夠證實其對阮大爺盡到了相應的生養死葬義務,故應由劉先生繼承。綜上,順義法院判決涉訴5套房屋的所有權益應由劉先生繼承。判決作出後,原、被告均未上訴,該案現已生效。

法官說法

順義法院民三庭法官

張莉

養老、孝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亦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挑戰,實現“老有所養”不僅需要健全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完善相關制度措施,更需要公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養老敬老的良好家風,在全社會培育養老、敬老、助老的濃厚氛圍。

我國法律所規定遺贈扶養協議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那些沒有法定贍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義務人但法定贍養義務人無法實際履行贍養義務的孤寡老人,以及無獨立生活能力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本案中,村民劉先生在阮大爺患病、喪失勞動能力且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對其悉心照顧、養老送終,體現了互相扶助、尊老愛親的社會美德。人民法院通過對遺贈扶養協議予以法律效力方面的確認,充分肯定了劉先生十余年的贍養行爲,通過個案的司法裁判在全社會倡導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

人大代表點評

北京市人大代表

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鎮東府村黨支部書記

薛新穎

我爲順義法院作出的判決點贊。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空巢、失獨等問題導致老年人陷入了老無所依的窘境。隨著《民法典》出台,遺贈扶養協議制度的誕生爲無人贍養的老年人提供了新的養老模式,使孤寡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

本案中,順義法院通過判決充分肯定了劉先生對老人起到了身體照顧和情感陪伴的作用,不僅體現了法律上的公平正義,更能夠樹立愛老的社會風氣,調動民衆養老愛老的意願。多年來,順義法院始終堅守爲民情懷,以“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爲目標,以公正司法弘揚社會正氣。我相信,在未來的工作中,順義法院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以更堅定的腳步、更飽滿的熱忱,爲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社會貢獻更大的力量。

來源:順義法院微信公衆號

文字:張莉

編輯:江萍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