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美國甯願停戰,也不在朝鮮戰場上放原子彈?絕非心地善良

科普博物館 2024-04-30 18:20:15

衆所周知,朝鮮戰爭是自二戰以來,全球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它本是朝鮮半島的內戰,但因後續美國、中國以及其它十多個國家的參戰,導致其演化成了一場國際性戰爭。

這場戰爭共持續了三年時間,直到1953年7月,朝,中,美三方才正式簽下《朝鮮停戰協定》,朝鮮戰爭就此落下帷幕,據統計,此次戰爭共造成300多萬平民身亡,各國共計傷亡超過130萬人。

美國簽訂停戰協定

說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朝鮮戰爭中,美國人爲何甯願接受失敗,選擇停戰,也不動用原子彈呢?

朝鮮戰爭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2個多月後,以美國爲首的16個國家建成聯合國軍,于仁川登陸,隨後聯合國軍便向朝鮮軍展開大反攻,局勢瞬間逆轉。

一個月的時間,美軍、南朝鮮軍便越過了三八線,一度推進到中朝邊境,威脅我國的邊境安全。

就在仁川登陸的40天後,我國的人民志願軍大步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就此開啓。

在朝戰初期,作爲聯合國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就一直想乘勝追擊,試圖將共産主義完全趕出半島。而在面對五角大樓對中、蘇是否參戰的疑問時,麥克阿瑟則自信地表示,如果新中國真的參戰,那麽可以對他們的軍隊使用原子彈。

不過令這位五星上將沒想到的是,中國軍隊真的來了。

從第一批志願軍入朝作戰到1951年1月,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裏,我國志願軍在朝鮮軍的配合下,就陸續對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發動了三次戰役,以巨大的代價將勢不可擋的聯合國軍逼回到38線附近。

在這之後,志願軍又發動了第四次戰役,以在38線南北地區進行防禦和反擊准備。

這次戰役持續到了4月份。4月11日,面對深陷戰爭泥潭的美軍,麥克阿瑟主張對中國東北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必要時可動用核武器,以此切斷志願軍的兵力補給,讓中國知難而退。

後來,華盛頓又臨陣換帥,以四星上將李奇微取代麥克阿瑟。

實際上,這個李奇微是一個比麥克阿瑟更狠的角色,在擔任了聯合國軍的總司令後,他發動了專門針對志願軍夜間穿插的“磁性戰術”,隨後又開啓了利用空中攻勢,切斷敵後交通線的“絞殺戰”,讓志願軍處于極度被動的狀態,損失慘重。

在1951年12月,李奇微還主張在戰場中投入化學武器,甚至向華盛頓建議准備38枚原子彈,隨時向志願軍進行核打擊。

1952年,艾森豪威爾成爲美國總統,這位總統曾在二戰中擔任美軍司令,有著比杜魯門更爲強硬果決的手段。在針對朝戰中是否動用核武器這一問題上,艾森豪威爾表現得更加明目張膽,他曾下令將核導彈送到沖繩島軍事基地,以此給志願軍形成核威脅。

不過,面對美國反複強調的核打擊,中國志願軍依然從容不迫。

針對于此,毛主席也表示:戰爭要打多久,我講我們不要做決定的,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後是艾森豪威爾,或者是後來的美國什麽總統,由他們決定,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的勝利!

然而直到戰爭結束,美國人准備已久的核武器都沒有降臨戰場,這又是爲何呢?

美國爲何不用原子彈?

首先,朝鮮半島不適合核打擊。要知道,半島的地形複雜多變,山脈、丘陵綿延不絕,志願軍駐紮的地點都是隱蔽性高的山地,所以很不容易被察覺。

此外,志願軍在駐紮之後,第一時間就是建設防空洞,以此躲避美軍全方位覆蓋的空襲,和有可能到來的核打擊。

第二,來自蘇聯的威脅。在當時,除了美國有核武器外,蘇聯老大哥家也有這玩意,而且雖然蘇聯沒有明面上支持中國和朝鮮,但自從志願軍入朝的一周後,蘇聯空軍就參戰了,而大名鼎鼎的“喀秋莎”也是來自蘇聯。

第三,盟友的反對。雖然參戰的15個國家和美國是同一條船上的人,不過相比于輸掉朝鮮戰爭,他們更不願意看到原子彈降臨。在當時,有100多位英國議員聯名簽署了反對原子彈的抗議信,就連首相丘吉爾也堅決不同意。

在丘吉爾看來,一旦朝鮮半島的戰局擴大,那麽勢必會將同樣擁核的蘇聯牽扯進來,雖然蘇聯很難將核武器扔到美國,但卻會把歐洲和日本炸個底朝天。

此外還有美國自身的因素,如果美軍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朝鮮戰爭,不惜余力贏下朝鮮戰爭,那麽其自身的實力很有可能出現中空。

而根據美國方面的預測,美軍想要對中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形成致命性打擊,至少需要在朝鮮半島投入360枚原子彈,這樣的後果是美國難以承擔的。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最後也只能選擇妥協。不過另一方面,在面對聯合國軍火力上的全面壓制,和美國的核威脅,骁勇無畏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依然能在朝鮮戰爭中創造一次又一次軍事奇迹,這是值得全世界敬佩的。

4 阅读:1597
评论列表
  • 2024-06-04 13:29

    韓朝一共3000萬,哪來的300萬平民死亡,美機炸死炸傷北方約120萬,南方受損約50萬,平民傷亡約170萬。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