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鵬:法治中國在路上——觀電影《秋菊打官司》有感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4-22 13:38:06

《秋菊打官司》以有地方特色的秦腔開頭,不僅交代了故事的地點,更體現真實感。秋菊丈夫開始看病的時候去的是一個小的中藥診所,既符合當時的時代特點,同時也爲故事的最後診斷爲輕微骨折做鋪墊。

這種現象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一些農村,有些農民更願意找有一定名氣的個人中醫看病,其中緣由既有思想落後,迷信中醫的一面也與我國的醫藥方面的制度不夠健全有關。雖然近年來實行的醫療保險制度效果顯著,但對于一些農民來講,仍有其不全面之處,一些小病農民更願意去小的個人診所,去大醫院開支對于農民而言過大,而醫療保險制度在這個時候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生活中常見的畢竟大多是小病,而去省市級醫院大多不會報銷費用且比小診所要花費的多,農民考慮的更多的是實際的花費。

經過李公安的調解,事情本來就告一段落了,但是由于村長把錢扔在地上,秋菊被激怒,故事進入正題。當一個人的尊嚴受到挑戰的時候,金錢顯出其蒼白無力的一面。一個樸實的農村婦女告訴我們尊嚴遠遠比金錢重要的多,這與我們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風氣形成強烈的對比。

從秋菊選擇坐便宜的交通工具去縣城可見其艱苦樸素的一面,但爲了一個說法願意花遠多于車費的錢請人代寫資料,看到這裏不禁對秋菊産生一種衷心的欽佩。在反觀我們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只圖享樂卻把真正值得珍惜的東西置之不顧。李公安自己花錢買東西代村長作爲陪禮道歉,在法制已成大勢所趨的今天,法律當然不可動搖,但工作人員是否能在法外容情即在不涉及法律的問題上更多一些人情味。

電影中秋菊到市裏後,被拉車的騙了,這也是我們現在社會中從在的普遍現象,電影的作用我認爲就是體現社會問題,有句話叫文章合爲時而作,詩歌合爲事而作。現在很少有人寫詩歌了,電影成了主旋律,我認爲有必要擔起這一責任。秋菊去局長家時給局長買禮物,這雖是法制觀念沒有深入人心的表現,但在今天法制觀念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了,但這種做法還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成了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了,找領導不帶禮物似乎就成了不禮貌的怪異現象。

在告村長的路上不僅有外在的壓力,而且還有家人的壓力,秋菊的丈夫也開始反對秋菊繼續打官司,但秋菊還是繼續告,有句話叫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秋菊忍受著委屈繼續自己的打官司之路,此時此刻更體現出一個農村婦女的堅強,即便是男兒此時也不能不被其打動,這就是當一個人的尊嚴到挑戰時所爆發出的強大的震撼力。困難越大越顯其人格之偉大。

到孩子要生了,村裏的人都去看戲去了,秋菊的丈夫只好找村長幫忙,故事這個是時候進入了高潮。村長雖然從故事的開頭就不願意道歉,但其在賠償問題上一直是願意賠償的,村長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幫秋菊送到醫院,看到這裏村長這一形象更加清楚了。

雖然其在處理事情的方式上存在問題,但重大問題上還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故事可謂一波三折。最後法院的裁決下來了,村長被拘留十五天。秋菊要的是一個說法,最後秋菊一個人迷茫的站在路上,其實是喻示我國法制進程其實也是在探索中前進,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也正在路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