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夜晚終將過去——讀遲子建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京都聞道閣 2024-04-17 12:33:47

文丨鄧先許

很久沒有如此酣暢的讀一本書了。說是酣暢,指的是放下一切,安靜的沉浸在書的世界,靜到可以聽到自己緊張的砰砰直跳的心。因爲書中的故事讓我放不下來,以至于一口氣讀完後我還想再讀幾遍。這就是我讀遲子建的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時的體驗。

2002年,遲子建的先生去世,這部小說寫于2003年,我相信,小說應該是她在先生去世後最難過的一年裏,熬過無數暗夜時的自我療愈和自我安慰。

小說也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的。分三個部分鋪開,第一部分主要寫“我”和我的丈夫“魔術師”。“我”心愛的丈夫“魔術師”,一天在深夜裏下班回家,因爲著急她,被一個酒後駕著飛馳而來的摩托車撞到後撒手人寰,悲痛欲絕的“我”,“想把臉上塗上厚厚的泥巴,這樣別人就看不到我的哀傷”。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我深深的震驚了。這句話在文中反複出現,也許別人是看不到她的哀傷,但是哀傷會隨著泥巴的幹裂而一次次重新出現。因爲,作者又寫道:“可這樣的日子卻像動人的風笛聲飄散在山谷一樣,當我追憶它時,聽到的只是彌漫著的蒼涼的風聲。”

哀傷難耐,長夜難熬,失去了至愛的悲痛難耐。于是“我”決定去一個叫“三山湖”的地方旅行,那是之前曾與丈夫談到要去度假的地方。“我”帶上了“魔術師”的剃須刀,因爲那上面還有“魔術師”發須的殘渣,“我”想以這樣的方式,完成與“魔術師”未了的心願。

第二部分是講在旅途中遇到的事情。但是因爲突降大雨,山體滑坡,火車無法通行,“我”只好在一個叫烏塘的地方下了車。烏塘産煤,小煤窯很多,空氣渾濁灰暗。在這裏,即使“不用泥巴塗滿自己的臉”,別人也看不到“我”的哀傷。因爲在烏塘的停留,“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了那個喜歡將小客棧收拾的幹幹淨淨的房東周二嫂和她專門上街賣豆腐的老公周二,周二因爲無法下礦挖煤,只能挑著豆腐挑子走街串巷賺幾塊生活費補貼家用;遇到了有專門來烏塘“嫁死”的女人——所謂的“嫁死”,就是隨便嫁給一個煤礦工人,然後在家裏等他死,等他死了後拿到撫恤金就離開;或者再嫁給另外一個煤礦工人,繼續等他死了後拿到撫恤金......讀到這一段,但凡有點良知的人,恐怕都會一陣緊一陣的後背發涼!爲那些被生活逼到幾近泯滅人性的人們!

在烏塘,“我”聽到了很多悲怆的民歌,聽到了很多鬼故事,甚至,聽到了比鬼故事更可怕的真實故事。那就是失蹤的礦工蔣百的故事:蔣百每天去礦井,他的狗都會跟著,直到蔣百下了井。但是到蔣百下班的時候,那條狗又會跑到礦車停靠的地方,歡天喜地地把蔣百迎回來。但是有一天,蔣百所在的煤礦發生了爆炸,一起下礦的十個人,拖上來九具屍體,蔣百卻“失蹤”了。蔣百的狗每天在煤礦的出入口出神地張望著;蔣百嫂也似乎變了一個人,她特別怕黑,逢到停電,她就跟瘋了一樣四處奔走呼號,絕不肯在家裏呆一刻,而一旦來電,她就奇迹般地安靜下來。後來,“我”去蔣百嫂家裏才發現了她的秘密。原來,在爆炸中,蔣百同樣是被炸死了。死亡人數是十個還是九個,茲事體大,事關領導的“烏紗帽”,在一番操弄中,蔣百被定性爲“失蹤”。而且,蔣百的屍體被蔣百嫂藏在了冰櫃裏,他死了,但沒有葬禮,沒有墓地,家裏的冰櫃成了他最後的歸宿......

讀到這裏的時候,我不禁淚流滿面。難怪蔣百嫂那麽怕黑,難怪她總是不准他的兒子去開有冰櫃的那扇門,難怪她那麽怕停電。不過,我又覺得,她哪裏是怕停電後的黑?她是怕她的丈夫被解凍......

第三部分是講“我”和一個喜歡玩魔術的小孩雲領的事情,也許是他的戲法讓“我”想起了魔術師丈夫,“我”三番五次地去他那裏買火山石,有一次“我”用五彩絲線給小男孩變了個戲法。這一下子就引起了雲領父子兩人的警覺,他們以爲“我”是來搶生意的,誤會消除後,獨臂父親帶著小男孩上門來找“我” ,他想讓兒子跟“我”學習變魔術。在與雲嶺父子的對話中,“我”知道了雲領媽是怎麽死的。雲領媽在發廊工作。有一天,一個女顧客懷裏抱著小狗來剪頭發,在雲領媽往她頭上噴摩絲時,小狗以爲它的主人受到了威脅,跳起來就咬了雲領媽的手。後來,狗主人賠償了二百元讓她去打狂犬疫苗,發廊老板認爲不打也沒事,不如把錢分了。雲領媽分得一百元,還覺得得到了大便宜,可沒過多久,她就因狂犬病發作死了。雲領父親在景區是負責放煙花的,有次,一個有錢人要過生日,非得讓他把大禮花托在手裏放,結果,焰火上天了,他父親的一只胳膊也跟著上天了。雲領要給他媽媽放河燈,“我”也跟著去給丈夫放了一個。“我”不僅放了河燈,還把“魔術師”的刮胡刀也放到了河裏。河燈入水後,先是在一個小小的漩渦處聳了聳身子,仿佛在與“我”做最後的告別,之後便悠然向下遊飄蕩而去。“我”的心裏不再有那種被遺棄的委屈和哀痛,在這個夜晚,天與地完美地銜接到了一起,“我”確信這清流上的河燈可以一路走到銀河之中。

雖然這小說都是悲傷的基調,但是到最後隨著河燈的流逝,“我”終于釋懷。將來的“我”和那些不幸的人們,仍然勇敢面對無數個夜晚,那些沒有光明的夜晚,即便是漆黑一片,但只要那顆心不被淹沒,就能感受到月光,感受到清風,就能在黑暗中見到了亮光,就不再懼怕夜的黑暗。作者遲子建自己也終于走出了丈夫去世的悲傷,創作了一部又一部扣人心弦脍炙人口的經典。我相信,她一定走出了黑夜迎來了光明。

因爲,世界上所有的暗夜終將過去。

☆ 作者簡介:鄧先許,曾爲水兵,現居珠海。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