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360公裏,地球正在高速穿越宇宙空間,而我們卻毫無感覺

星空承載夢想 2024-03-25 09:24:29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深度長文,希望您能夠認真看完,感謝您的支持!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都在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奧秘,古時候由于人類的科技不夠發達,所以古人一直都認爲我們的地球就是唯一的世界,認爲太陽和月球都在圍繞地球轉動,當時有很多人都非常支持地平說,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猜測地球是球體,但是當時他的這個猜測沒有證據所以沒有人相信,地平論者不承認萬有引力的存在,他們認爲牛頓把使蘋果落到地上的重力引申爲萬有引力是一種錯誤的推廣。相反,他們認爲重力的實質實際上就是一種“密度差”原理。根據這種觀點,密度低的物質會往上浮,密度高的物質會往下沉。地平論者認爲大地是靜止不動的,大地的形狀是一個圓盤。他們認爲日月星辰圍繞大地轉動,大地的中心是北極,沒有南極。

這與我們所熟知的地球的運轉方式有著根本的不同。其認爲的證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比如說日食和月食 。根據地平論,日食和月食只能在日全食或月全食期間發生,而在日偏食或月偏食期間不會發生,這與實際情況不符。而且極晝期間太陽的運動軌迹,地平論認爲極晝期間的太陽運動軌迹是折返的,但實際上太陽的運動軌迹一直都是向西的,雖然到現在爲止,依然有很多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在宇宙中,很多天體都是球體,報告我們的太陽,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在太陽系中一共有八大行星,而地球是唯一一顆誕生了生命的星球,生命的出現給地球這顆行星增添了很多色彩,尤其是人類出現以後,解開了地球上很多的奧秘。

現代科學認爲,我們的地球誕生于46億年前,也就是太陽系誕生初期,太陽最早只有一片龐大的氣體塵埃雲,這就是太陽星雲,這片星雲主要由氫氣和氦氣構成,還含有一些金屬、水、甲烷、氮氣等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是由之前一顆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殘骸,也可能是由多個星際雲碰撞之後聚集而成的,從整體來看,這片星雲就像是一個孕育著生命的母體,爲太陽系的誕生做好了准備,這片星雲最開始的時候轉的很慢,但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它開始慢慢坍縮、聚團,當星雲收縮時,它的密度和溫度都會增加,由于角動量守恒定律,當星雲開始收縮的時候,它的旋轉速度也會變得很快,隨著太陽星雲不斷坍縮,不斷加速旋轉,星雲粒子間的碰撞,使得星雲變得扁平,成爲圓盤狀,這就是原行星盤。

太陽誕生以後吸收了大量的物質,所以太陽的質量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質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0.14,從占比上我們就能夠知道太陽的質量很大,當太陽系大量物質聚集在一起時,核心區域開始發生核聚變反應,核聚變是兩個氫原子核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重的原子核的過程,這個過程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它的內部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非常強大,使得氫原子核能夠克服相互之間的排斥力,進行核聚反應,産生巨大的能量,太陽內部的聚變反應是一種自持反應,即反應釋放的能量和消耗的能力相等,這種反應需要極高的溫度和壓力才能夠發生,因此太陽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非常高。

太陽內部的聚變反應主要有兩種:質子-質子鏈反應和氮氧循環反應,質子-質子鏈反應是指兩個質子結合成一個氦-2核,同時釋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碳氮氧循環反應是指四個氫原子核結合成一個氦-3核,同時釋放出一個高能光子,太陽的核聚變反應不僅僅能夠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還能夠産生很多不同的元素。按照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得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是有引力的,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會變得越大,在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非常大所以它的引力也很大,強大的引力能夠將八大行星全部吸引過來,而八大行星爲了不被太陽吞噬,只能夠不停的自轉和公轉,這樣能夠産生離心力,離心力和引力相互吸引,所以八大行星能夠穩定的圍繞太陽轉動。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我們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速度大約是每秒30公裏,在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同時,我們的太陽系也在圍繞更大的星系轉動,在太陽系更大一級的星系是銀河系,根據歐洲科學家團隊通過蓋亞望遠鏡發布的數據,確定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形成的原因——大約在100億年前,銀河系和另一個星系碰撞,導致銀河系銀暈內充滿了恒星,並且使銀盤增厚,而這個相撞的星系也因此次發現而被命名,銀河系是由很多結構組成:核球、旋臂、銀盤和銀暈。科學家通過對銀河系中恒星的年齡、化學特性、分布和運動來研究,發現銀河系也是由很多小星系組合成的,目前銀河系的直徑達到了20萬光年,在銀河系的中心區域,有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

距離地球2.7萬光年,這顆人馬座A*黑洞的質量達到了太陽的440萬倍,是當之無愧的銀河系霸主,這顆黑洞的引力非常巨大,整個銀河系都在圍繞這顆巨大的黑洞轉動,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太陽系正在以每秒217公裏的速度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而銀河系正在圍繞本星系群的引力中心公轉,並且還在以每秒大約110公裏的速度和仙女座星系接近,按照這樣的速度,預計在大約40億年之後,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將會發生碰撞,仙女座星系是距離地球254萬光年外的一顆漩渦星系,它在東北方向的天空中,它的直徑大約是銀河系的1.6倍,擁有大約1萬億顆恒星,目前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仙女座星系正在以每秒300公裏的速度朝銀河系飛來。

雖然它們真正碰撞的時間大約是40億年左右,但是根據哈勃望遠鏡的觀察數據,它們現在已經開始碰撞了,仙女座星系的巨大光暈跨度大約是200萬光年,光暈就是包裹在星系外圍的巨大氣體團,雖然非常稀薄,但是能夠延伸到很遠的地方,銀河系也有光暈,如果將光暈計算在內的話,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已經開始碰撞了,看到這裏,相信很多人都會産生一個疑問,就是如果這兩個星系發生碰撞,那麽會不會影響我們?通常我們會將星系碰撞想象成類似“大量的恒星發生撞擊,然後發生密集爆炸”這樣的場景,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這是因爲星系中的恒星密度比想象中的低得多,比如說銀河系的恒星平均密度大概只有每立方光年0.003至0.015顆,而仙女座星系的情況也差不多。

所以與其說是兩個星系的碰撞,還不如說是兩個星系的完美融合,到時候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將會融合成一個更大的星系,而兩個中心的黑洞也會融合成一個更大的黑洞,所以我們完全不需要擔心,而且40億年對于人類來說太遙遠了,說不定到時候人類都已經移民到其它星球了,通過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地球其實一直都在宇宙空間中高速運動,而我們也跟著地球一直運動,目前我們的地球正在以每秒360公裏的速度穿越宇宙空間,看到這裏,可能有很多人都會産生一個疑問,就是地球要帶著我們去哪裏?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測發現,地球正在朝著長蛇座方向快速的移動,在那個區域,好像是有一個神秘的物質,在無形的牽扯著周圍所有的物質,以長蛇座爲參照,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速度達到了每秒600千米。

有一些科學家認爲,這個神秘的區域可能隱藏著一顆奇點,奇點是一個質量無限大、能量無限大、熱量無限大、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點,這個點爆炸以後,我們的宇宙才開始誕生,所以說這個點的引力也是無限大的,不過由于這個區域距離地球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區域到底有什麽,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說不定人類能夠解開這個奧秘,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地球帶著我們在宇宙中旅行,那麽爲什麽我們在地球感覺不到呢?從物理學的慣性原理來看,運動的物體都有慣性,都力圖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和速度。人與地球自轉是同步的,這就好比你坐車出行時與車同步一樣,當行駛的列車保持勻速時,坐在車上的你是感受不到它的運動的,但在突然加速或者減速行駛時,車裏的你馬上就會感覺到車的運動。

從地球的萬有引力來看,地球在自轉時,人也會因爲引力被地球牢牢貼緊。地球差不多24小時(1440分鍾)自轉一周,按照一圈360度來算,將近4分鍾才轉1度,這樣的速度再加上引力,人幾乎感覺不出來。再從遙遠的銀河系來說,地球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微小個體,附近沒有參照物對比,也就無法感知到地球自身的運動。我們探索地球外的星體時,只能觀測到零星的小行星,是因爲它們離我們實在太遠了,沒法作爲參照物觀察地球的運動。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我們能夠知道,任何物體都在做相對運動,在地球上,周圍的建築、樹木、家具、山川、河流也都是一起同步跟著地球運動,和我們的相對速度是穩定的,看不到參照物的移動我們自然也是感覺不到自己的轉動。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我們地球轉動的速度是恒定的,沒有明顯的加速度和減速過程,所以我們很難感覺到地球的運動,其實站在宇宙的角度來說,整個宇宙都在不停的轉動,科學家認爲,宇宙之所以會不停的轉動,除了引力的緣故之外,還有暗物質和暗能量在背後推動著,暗物質和暗能量才是宇宙中最主要的物質,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暗物質和暗能量加起來的質量大約占到了宇宙總質量的百分之90,從占比上我們就能夠知道暗物質和暗能量才是宇宙中最主要的物質,不過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暗物質和暗能量蹤迹,但是到現在爲止,科學家並沒有找到暗物質和暗能量,這說明暗物質和暗能量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神秘。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很多人類還不知道的神秘物質,宇宙到底隱藏著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奧秘,現在科學家還不清楚,不過人類作爲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類的科技還在不停的發展,只要人類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人類未來一定能夠解開宇宙的奧秘,人類不可能一直生存在地球上,畢竟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總有一天,地球上的資源會被人類全部利用完,所以人類需要尋找更加強大的資源和家園,目前科學家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很多類似地球的行星。現在人類的科技還不足以移民到這些星球,未來等到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一定能夠移民到其它星球上面,小編希望人類能夠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能夠在宇宙中長久的發展下去,對此,大家有什麽想說的嗎?

1 阅读:35

星空承載夢想

簡介:本人愛好天文,擅長寫科學領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