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歐洲沒有充分理由追隨美國的對華遏制戰略,合則兩利

天機調茶局 2024-05-09 22:26:43
近日,香港知名國際媒體《南華早報》刊載了一篇中國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王文教授撰寫的評論性文章,文章指出:歐洲沒有充分的理由去追隨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策略。

王教授通過自己在歐洲的訪問和與歐洲朋友的對話,感受到歐洲人對自主性的渴望日益增強,並且認爲美國試圖拉攏歐洲以遏制中國的戰略注定會失敗。

文章強調了歐洲對經濟複蘇的迫切需求,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導地位,以及中歐之間在多個領域的合作潛力。

注:作者背景/王文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教授和執行院長。

歐洲的獨立性日益增強

中方今年的首次國事訪問選擇了歐洲多國,此舉在國際舞台上引起廣泛關注。爲何此時此刻,中方要頻繁訪歐?在過去的六個月裏,王教授四次訪問歐洲,走訪了包括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在內的九個國家,與上百位歐洲朋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過這些對話,他感受到歐洲人對于自主性的追求在增強。

近年來,美國試圖將歐洲納入其對中國的遏制戰略之中。

然而,從王教授的交流中看,歐洲對此並不買賬。從烏克蘭危機開始至今已兩年,歐洲的智庫和媒體越來越多地反思美國幹預歐洲事務的後果,以及北約東擴的連續動作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此外,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未能奏效,反而讓歐洲自身承受了更高的能源價格和嚴重的通貨膨脹。

在經濟方面,歐元區今年的增長預期不超過1.5%,這讓歐洲領導人不得不將焦點轉向經濟複蘇和民生問題。

中國遊客的回歸爲巴黎、柏林、羅馬等城市帶來了新的經濟活力。在法國、德國和比利時本月的12場活動中,我聽到的更多是對于中國“産能過剩”的討論,而非之前所謂的“脫鈎”或“去風險化”。中國在電動汽車和太陽能板的生産及銷售上的迅速增長,以及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綠色金融體系,都讓歐洲對于低碳發展的承諾面臨嚴峻的考驗。

在這種經濟和環境雙重壓力下,歐洲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氣候變化緩解方面的領導作用。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産能占全球的40%以上,電動車銷量占全球的60%,太陽能板産量超過全球的80%。雖然這些成就在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上給中歐貿易和投資帶來了影響,但王教授與當地人的對話顯示出歐洲對中國並非無限制的批評,而是無限的需求。

增長的中國需求與歐洲的政治變遷

歐洲對中國的需求包括增加中國遊客數量、在烏克蘭危機中的中國調解作用、低碳發展與氣候變化的合作、加速執行中歐投資協定以及在電動車和太陽能領域的合作。

盡管一些歐洲政客在公開場合對中國持批評態度,但在私下裏,他們清楚地意識到歐洲經濟對中國的依賴。隨著歐洲右翼政治力量的崛起,更多的右翼政客開始關注國內發展和經濟增長,這被看作是值得稱贊的行爲。

在美國的競選氛圍中,特朗普的可能回歸引起了許多歐洲人的擔憂。

但這也反映出,面對拜登政府未能成功吸引歐洲參與遏制中國的戰略,歐洲必須繼續走向戰略自主的道路。許多中國人開始意識到,盡管中美之間存在結構性和戰略性的競爭,中國和歐洲之間並不存在實質性的戰略矛盾。

王教授指出,他相信,通過增加交流,包括法國人在內的歐洲人將會擺脫美國中心的思維方式,回歸到務實的路上。這是我對中歐關系未來發展感到樂觀的原因。歐洲的獨立性和對中國合作的需求將是推動中歐關系前進的關鍵力量。

中歐關系的戰略機遇

歐洲和中國作爲長期的貿易夥伴,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加深彼此的經濟和文化聯系。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中歐之間的合作已經遠遠超出了簡單的買賣關系。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日益增強,以及歐洲在維持全球政治穩定中的關鍵作用,雙方有更多的戰略合作空間,尤其是在可持續發展和高科技領域。

中國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是技術和創新的飛躍,尤其在電動汽車、5G通信和人工智能領域。

這些技術革新爲歐洲提供了巨大的合作機遇,同時也對歐洲本土企業構成了一定的挑戰。歐洲可以通過與中國合作,在這些高科技領域獲得共贏的結果,同時促進自身的技術革新和産業升級。

在政治上,歐洲近年來確實表現出更強的獨立性。

盡管受到美國影響,但在處理與中國的關系時,歐洲顯示出更多的靈活性和實用主義。在全球多極化和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歐洲需要保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單純跟隨其他超級大國的外交政策。

經濟上,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來說極具吸引力。

中國龐大的中産階級消費群體和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是歐洲企業無法忽視的。此外,中國在基礎設施、綠色能源和數字經濟領域的投資,對于尋求國外投資的歐洲國家來說,是一次不容錯過的機會。中國與歐洲的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

應對挑戰,展望未來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中歐雙方需要更加堅定地推進經濟和政治上的合作。

在應對氣候變化、經濟複蘇和全球健康危機等全球性問題上,中歐合作可以成爲一個模範。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和歐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存在很多共同點,雙方都致力于創建一個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未來。

最終,中歐關系的未來將取決于雙方能否在維護各自利益的同時,找到合作與共贏的平衡點。

中國對歐洲的開放態度和歐洲對中國的務實政策將是推動雙方關系向前發展的關鍵。展望未來,中歐之間不僅僅是經濟合作的深化,更是文化和政治理解的增進,這將使兩大文明在新的全球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結來說,中歐關系正處于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不斷演變的今天,這種夥伴關系能否順應時代的需求,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國際秩序的走向。通過增強相互理解和尊重,積極尋找合作機會,中歐可以共同應對未來的挑戰,實現共同的繁榮。

0 阅读:45

天機調茶局

簡介:南航博士/不一樣的國際視角/基于事實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