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淵源和文化習俗

積山國學堂 2024-05-04 20:22:41

立夏的由來主要指夏天的開始,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立夏,作爲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其淵源深遠,不僅體現了古代農耕文化對季節變換的敏感和尊重,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習俗。古代中國將立夏視爲重要的節日,與祭祀、農作等密切相關。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儀式慶祝季節的轉換,並開展一系列的傳統習俗活動,以祈求豐收與幸福。

一、立夏的淵源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代表著夏季的開始,每年公曆的5月5日或5月6日爲立夏。立太陽到達黃經45°時即爲立夏。在古代,立夏的確定與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密切相關,當鬥柄指向東南方時,即爲立夏。這一節氣的設立,反映了古代農耕文化對季節變換的敏感和重視,同時也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立夏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當時就已經確立了這一節氣。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節氣來治人事天,形成了傳統民俗活動。周代時,立夏這天,帝王會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此外,古人還會在立夏之時觀測正午竿影的長短,來判斷二分二至日的時間節點。

二、立夏的文化習俗

迎夏儀式: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裏還要“立夏日啓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這一儀式體現了古代帝王對夏季的重視,同時也寓意著祈求夏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

嘗新: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爲櫻桃、青梅、麥子(其他地區的也有嫩蠶豆、豌豆、鮮筍等作爲三新的),用以祭祖。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代農耕文化對新鮮食物的珍視和感恩,同時也寓意著祈求豐收和富饒的美好願望。

鬥蛋遊戲:家家戶戶煮好囫囵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鍾後再套上編織好的絲網袋,挂于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破者認輸。這一遊戲既富有娛樂性,又體現了古代人民對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精神的贊美。

吃立夏蛋: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爲“疰夏”。女娲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

挂疰夏袋: 小孩在立夏時節會佩戴疰夏袋,通常是由長輩制作,裏面裝有各種藥材,如雄黃、朱砂等,以驅邪避瘟,保佑孩子平安度過夏天。

立夏“秤人”:立夏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戶外懸秤于大樹下,爲小孩和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的變化。秤鈎懸一把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

立夏日有“秤人”之俗,到立秋再秤,看經過苦夏,瘦了多少。這一習俗寓意著祈求身體健康、平安度過夏季的美好願望。

忌坐門檻: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苋爲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

吃立夏馃:贛東北有吃“立夏馃”的習慣,就像清明吃艾、端午吃粽子、重陽吃桂花酒一樣,從老一輩那兒流傳下來。這一習俗不僅體現了古代人民對食物的珍視和感恩,也寓意著祈求豐收和富饒的美好願望。

此外,還有飲立夏茶、吃烏米飯、食“野夏飯”等習俗,都體現了古代人民對夏季的敬畏和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習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