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厲害?都賣300多萬輛,起亞賺了600多億,比亞迪300億元

DearAuto 2024-03-04 15:20:52

“我(起亞)今年一季度在全球掙了21億美元,我貼得起你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個資金實力嗎?你先燒死了,我後面再等著進來搶市場也可以。”

2023年6月,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在一次論壇上的一番話震驚了中國汽車人。

楊洪海的話雖然刺耳,但也不無道理——中國車企的盈利能力實在太弱了。

01,起亞的盈利能力約爲比亞迪兩倍

起亞確實有“傲嬌”的資本。2月22日,現代起亞發布了2023年度業績,其中,起亞全球銷量爲3,087,384輛,同比增長6.4%;總營收99.8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369.778億元),全年營業利潤11.6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24.618億元)。

625億的營利是一個怎樣的水平?我們拿國內風頭最勁的比亞迪來對比。比亞迪去年全球賣了302萬輛,銷量、營業額也與起亞相當,是可以對標的。

比亞迪預計2023年的利潤爲300億元,這已經是國內車企賺錢能力最強的車企,沒有之一,也就是說,起亞的利潤是比亞迪的兩倍。

不同的是,起亞2023年在華銷量約爲8萬輛左右,而比亞迪大部分在中國銷售;起亞賣得大部分是燃油車,比亞迪全是新能源車(純電和插混)。

除了比亞迪,中國車企盈利能力較好的新秀是理想了,2023年賺得118億,賣的都是帶內燃機的增程車。

02,2024年中國市場進一步卷,先活下來再求利

盈利能力被認爲是比銷量更重要的指標了,因爲只有盈利,才能吸引到更好的人才,開發更好的産品,維持長遠的發展;同時盈利不僅僅是自己掙錢,一個企業只有盈利才能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

可是中國車市的瘋狂內卷,讓大多數車企處于“賠本賺吆喝”的境地,尤其是新能源車企。

春節後上班第一天,比亞迪打出“798”王炸,旗下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起售價均降至7.98萬元。相較于此前的冠軍版車型,榮耀版下降了2萬元。

五菱、長安啓源、哪吒汽車、上汽通用等車企紛紛跟進,北京現代的伊蘭特更是降價2.4萬元低至7.58萬元,並打出了“油比電強”的還擊口號。

一開年慘烈的價格大戰就開啓,讓並不寬裕的行業雪上加霜。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認爲,2024年將卷價格、卷産品、卷服務、卷流量,將是一個“最卷”的年。

小鵬汽車CEO何小鵬表示,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賽的第一年。

03,比亞迪等車企出海求增量

國內市場瘋狂內卷,讓中國車企紛紛出海求增量和利潤。2023年車市最大亮點在于海外市場——出口491萬輛躍居全球第一,甚至有不少車企以海外利潤彌補國內虧損。

比亞迪當然深知這一點,2023年在海外銷售了24萬輛,已經奪得泰國、以色列、巴西、澳大利亞等多地新能源車月度銷量冠軍,據說今年的目標是50萬輛。

根據中汽協數據,今年1月整車出口的前十位企業中,比亞迪出口增速最爲顯著,達3.7萬輛,同比增長2.2倍。

比亞迪更是打造了專屬出海運輸船隊發力出口,首艘汽車滾裝運輸船已抵荷蘭港。

要在海外市場卷,也不能放松對燃油車的研發。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帶內燃機的車仍然占據海外市場約8成的份額。

電動車在海外沒那麽吃香,以中國車企所最期待的歐洲市場爲例,2023年HEV的市占率卻高達25.8%,僅次于汽油車(35.3%),比BEV(14.6%)高出整整11.2個百分點。

04,海外巨頭靠燃油車賺得盆滿缽滿,正放緩電動車

起亞還是國際汽車巨頭中的小弟弟,但600多億的營業利潤已經足以讓中國車企豔羨不已。

我們再看看其它國際汽車的利潤,讓中國車企望塵莫及。

豐田汽車的賺錢能力大家都知道,但可能對2100億人民幣的利潤沒什麽概念,2023年整個中國汽車産業的産值約10萬億元,利潤也就5000多億元;大衆汽車集團的利潤還沒發布,超過1000億元也是大概率的事;在中國沒什麽存在感的Stellantis集團,輕松賺了1400多億;即使是起亞的母公司現代汽車集團,在中國被認爲不怎麽行了,也小賺1000多個“小目標”;通用汽車被認爲在中國有點锉了,但在全球輕松砍下725億元,當然,主要依靠的是北美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海外巨頭的盈利主要靠燃油車,並開始放緩其雄心勃勃的電動車計劃。

梅賽德斯-奔馳最近表示,它將放棄到2030年只銷售電動汽車的計劃,原因是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低于汽車制造商的預期,計劃在未來十年裏繼續生産內燃機汽車。

EQ品牌出師不利,奔馳考慮放棄。

奔馳預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將占其總銷量的50%,遠低于2021年100%的承諾,相當程度上放棄了原來的EQ品牌。

曾經強勢宣言“公司未來將全面轉向電動汽車”的通用汽車也是默默自打嘴巴,放棄2023年下半年生産10萬輛電動汽車,2024年上半年再生産40萬輛電車的目標。

福特汽車2023年預計在電動車上虧損50億美元,並削減了電動車産量、調低了相應利潤率目標。

05,乘聯會急呼“油電同權”

貌似風光的電動車陷入“賠本賺吆喝”的地步,而日益邊緣化的燃油車還是給行業帶來利潤,也給消費者帶來選擇權,是時候要來點改變了。

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發展已經過了啓蒙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23年全國新能源車(含純電、插混)的滲透率達到30%,12月甚至達到40%。爲何發展如此迅速呢?一方面是因爲新能源車本身的産品優勢,消費者很喜歡購買。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這其實是政策驅動導致,享受了很多諸如“免購置稅、免牌照”甚至是“免限行”的政策紅利。

在新能源持續增長的同時,今年1月份,燃油車銷量同比下降約14%。

乘聯會發文日前稱,中國人口城市化的進程仍將持續,考慮到不限購的400-500萬的城市仍能積極克服擁堵壓力,建議考慮400萬以下保有量城市逐步放開燃油車限購。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燃油車既限購還限行,而且還要交上萬億的燃油稅收,在新能源車銷量已經占35%的情況下,需要同車同權,推動燃油車用戶正常消費,穩定燃油車用戶正常消費,實現汽車消費全面可持續增長。”(文|DA彬)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