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殺豬咋辦?朱元璋用一個辦法巧妙解決

樹人閑談 2024-04-01 14:25:25

古代有個詞叫“避諱”,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倆字的威力,千百年來這倆字可是坑苦了古代的老百姓。

避諱是古代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儀秩序,這種禮儀的起源十分古老,大約從周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現在很多人認爲避諱只針對古代的皇帝,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在古代,需要避諱的可不僅僅是皇帝,除了九五至尊的皇帝需要避諱之外,還有三種情況也需要避諱,那就是“爲尊者諱”,“爲長者諱”,“爲賢者諱”。

簡單來說,也就是在古代地位比你尊貴的人你要避諱,年齡輩分比你長的人你也要避諱。對于古代的讀書人來說,那些儒家先賢也需要避諱,比如孔子及其弟子等等。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不就是避諱嗎?大不了少說幾句話,還能給人帶來什麽麻煩?事實上,古代的避諱可不僅僅是少說幾句話的事兒。

在封建時代,皇帝的名諱是需要避諱的,比如古代的戶部原本叫民部,但是因爲“民”字觸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所以李世民登基後就將民部改爲了戶部。

而且,避諱改名可不僅僅是針對凡人,就連神仙碰到了帝王名諱也需要改名。比如觀音菩薩,在唐朝時原本是稱爲觀世音菩薩的,但是因爲李世民的名字裏也有個“世”,所以觀世音菩薩一度被改爲觀音菩薩,以避諱皇帝李世民的名字。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古代,只要你的名字裏不小心包含了皇帝的名字,那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改名。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爲父母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也不知道誰能當上皇帝,所以也沒辦法事先進行規避。

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胤禛,康熙皇帝當初給他們十幾個兄弟起名都是“胤”字開頭的,等到胤禛登上皇位之後,他的那些兄弟們都需要改名,將名字中的“胤”改爲“允”,以避諱雍正的名字。

或許現代人沒什麽概念,認爲如果僅僅只是改名字,似乎對生活也沒什麽影響。實際上並非如此,比如宋徽宗趙佶屬狗,他在位期間爲了避諱,就禁止民間百姓殺狗。可是在古代,狗是六畜之一,也是漢族的主要肉食來源,皇帝不讓殺狗,百姓們自然也就沒有狗肉吃了。

看到這個故事,可能有人會覺得更加奇怪,僅僅是因爲皇帝屬狗就不讓百姓殺狗,那明朝的皇帝都姓朱,百姓們殺豬該怎麽辦?難道整個明朝都不吃豬肉嗎?

如果按照古代的避諱規則來看,這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卻被朱元璋用一個字給巧妙解決了。

在古代,同音字也是要避諱的。比如曾提出“神韻說”的清朝著名文學家王世祯,雍正登基時他都死了差不多十余年的時間了,可爲了避諱雍正的名字,他名字中的“祯”不得不改爲“正”。

同樣的,“朱”和“豬”同音,“殺豬”不就是等同于“殺朱”麽。如此一來,百姓哪裏還敢吃豬肉啊,生怕被朝廷以大不敬的罪名給抓進大獄。

好在朱元璋雖然對官吏很苛刻,但是對百姓倒是比較溫和,他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將“殺豬”改爲了“殺豕”,因爲在古代“豕”也就是“豬”的意思。

這樣一來,百姓們都能夠放心殺豬吃肉了,再也不用擔心會觸犯皇帝忌諱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覺得“豕”讀起來太拗口,于是將豬叫成“肥肥”,如今很多地方方言中還是這種叫法。

在古代,除了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之外,很多特殊的日期也需要避諱,而且要求更爲嚴格。比如先皇或者太後皇後等皇室人員的忌日,每逢這些日子民間都要進行避諱,不能參加娛樂活動,甚至連正常的婚嫁都要禁止。

當然,除了對現實生活有影響之外,古代的避諱對文化傳播也産生了不利影響。比如古代的文獻中有很多異文的情況,而産生異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避諱,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遇到帝王或者先賢的名字,通常會采用改字、空字、缺筆等方法進行避諱,增加了後世整理文獻的難度。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