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本質:一群年輕人山地越野沒跑過一個老頭兒

看鑒 2024-04-29 11:38:08

章武元年,爲了報荊州被奪,關羽被殺之仇,劉備起兵伐吳。在這場戰役中,劉備遭受了慘敗。

劉備多年積累的軍事實力損失一空,不禁羞慚憤恨的說,自己被陸遜所折辱,難道是天意嗎。

此戰的蹊跷之處是翻遍史書,不見諸葛亮的勸阻,而是感歎:“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01

沉默,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立場一直主張“聯吳抗曹”,東吳背盟後,諸葛亮在此事上的話語權難免會受到影響。

加上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供職,出于避嫌的考慮,他也不方便出來勸阻。

無獨有偶,劉備伐吳後,諸葛瑾在東吳就遭到了攻擊,東吳陣營的許多人認爲諸葛瑾存在與諸葛亮勾結的嫌疑。

若非孫權力保,諸葛瑾在東吳的處境會更加凶險。

諸葛亮的沉默恰好能表現出他是個成熟的政治家,如果諸葛亮贊同劉備的決策,或者諸葛亮認爲正確的決策,他都會積極主動的去開展工作。

94三國中諸葛亮看到張飛來後的表情很傳神,就這個微表情值得現在的演員好好學習|出自網絡

如今諸葛亮對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不積極響應,劉備自然就明白了他的反對態度。

而且,諸葛亮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決定了他還不能出面。

在劉備陣營中,荊州派系的人物占據著很高的分量,他們名義上的話事人便是諸葛亮。

關羽丟掉荊州後,相當于荊州派的根基受到了撼動,劉備伐吳,是在滿足荊州人“打回老家去”的想法。

諸葛亮如果出面反對,荊州派的人物就會對他失望,這就會導致諸葛亮開展工作的基本盤與他離心離德,日後會出現“隊伍不好帶”的情形。

所以,雖然諸葛亮沒有明確態度,荊州派之外的人都表示了反對意見。

作爲元從派的趙雲,多年來跟隨劉備,雖然他未能跻身四大將,但卻是此時能得到劉備絕對信任的武將之一。

94三國中的趙雲|出自網絡

他認爲,此刻最重要的敵人是曹丕,應該先伐魏,能夠完成克複中原的大計後,吳國自然降伏。

再者,益州派系的黃權和秦宓都參與到了勸阻劉備東征的行動中。

黃權從軍事形勢出發,認爲吳軍彪悍善戰,再加上水軍順流而下,進易退難。

由于他和劉備的關系不如趙雲,因此他委婉的提議,如果劉備決心伐吳,自己願意擔任先鋒,讓劉備坐鎮後方。從根本上來說,黃權還是反對伐吳的。

秦宓反對劉備伐吳的理由是天時不利,出兵必然不會順利。劉備大怒,將秦宓下獄。

這裏也能看出,三國時期的政治,要看你在陣營中的分量幾何。

趙雲與劉備的關系自不必說,黃權又是益州本土派系的話事人,秦宓的能量比不上這兩人,所以也只有他倒黴。

02

張飛之死引起的人事安排

當劉備力排衆議,開始了伐吳後,一次意外打亂了他的部署。

在關羽死後,蜀漢陣營內獨自指揮過獨立作戰,且有亮眼表現的張飛成了理想中先鋒的人選。

94三國中的張飛|出自網絡

而且,張飛已經俨然成爲了關羽之後,第二個擁有自己直屬部隊和戰區的大將。

但是在伐吳的動員期,張飛被部將殺害,這迫使劉備調整了部署。

如果張飛不死,他完全可以在前方獨立作戰,劉備率主力于後接應,實現黃權在戰前的規劃。

張飛之死的另一個連鎖反應是黃權被劉備安排在江北防範曹魏,讓劉備身邊缺少了頂級謀士。

開戰後,劉備任命的前線指揮官讓人感歎蜀漢將星的凋零。

吳班與馮習分別作爲左右領軍,即前敵總指揮,分別統帥水軍與陸軍,率先與吳軍接戰。

吳班和族兄吳懿是益州本土的實力人物,按理說,他們對伐吳是不怎麽熱忱的。但他們的妹妹吳氏又是劉備稱帝後的皇後。

94三國中的吳懿|出自網絡

吳班的劇照我只找到了渡過渭河時被亂箭射死

所以,嚴格意義上,他們算是外戚的一部分。

在劉備稱帝後,太子劉禅即迎娶了張飛的女兒。原本,張飛既是大將又是外戚,是有機會成爲蜀漢第一家族的。

但現在,因爲張飛之死,吳氏後來居上。所以,吳班成爲了此戰舉足輕重的角色。張飛死後的部隊應該也被撥歸吳班、陳式統領。

馮習作爲陸軍大督,麾下有張南的前部督,傅彤、輔臣、廖化等人爲別督。

這種形式可以理解爲,張南是前部先鋒,馮習是主將,傅肜各自帶領本部作戰。

馮習雖然開戰後,一直擔任大督,但他以及張南等人的指揮能力絕對算不上出色,因此劉備不得不親赴前線。

這就造成了蜀漢軍隊的指揮不暢,張南等人需要服從馮習的指揮,馮習又需要給劉備彙報,這種情況一旦遭遇重大變數,會降低軍隊的反應速度。

94三國中的馮習|出自網絡

張飛若是健在,劉備完全不必如此,而且吳班雖然能接過張飛部隊的指揮權,可在戰術能力上同樣無法趕上張飛。

某種意義上,張飛的突然死亡,對夷陵戰爭的勝負有重要影響。

03

夷陵之戰的幾個階段

在開戰的第一階段,吳班和馮習水陸並進,迅速擊敗孫吳在邊境的李異、劉阿所部。

不過,孫權並沒有服軟,與蜀漢類似,孫吳的老兵也逐漸凋零,不得不啓用年輕的陸遜。

陸遜將軍隊集中于虎牙要塞,水軍在要塞內沿長江兩岸駐守,而陸軍則憑借兩側山地紮營防禦,從陸路保護要塞的安全。

夷陵之戰第一階段攻防圖|出自網絡

不出意外,劉備軍東征的路線在虎牙要塞受阻。

劉備令吳班率水軍在平地紮營,引誘吳軍主力。對于孫吳而言,水軍在陸地戰鬥力很弱,但水軍對于蜀漢而言又屬于價值比較高的部隊,所以孫吳諸將都想先消滅吳班。

只有陸遜看出劉備的謀劃,他制止了諸將,事後證明,劉備確實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精銳。

進入第二階段,劉備軍從前線退回秭歸,吳班的水軍依舊留在夷陵前線,另有一部分陸軍跟隨黃權留在前線,組成江北部分。

在取得戰果並處于相持階段時期後撤,劉備此舉非常有迷惑性。果然,沒多久又從秭歸沿著陸路“緣山截嶺”進軍到夷道猇亭。

這時候,馬良動員了一萬武陵蠻加入蜀漢軍隊,還可以從蠻族那裏獲得物資支持。

夷陵之戰第二階段態勢圖|出自網絡

所以,變數陡生!原本在吳軍主力後方的孫桓所部瞬間遭到了劉備前部張南的攻擊,並且被劉備大軍圍困在夷道城。

另外,大督馮習占領了雞頭山,劉備則率領親衛部隊駐紮在稍後的猇亭,蠻王沙摩柯則在更後的軍營沖、救市口等地。

夷道城雖小,卻經過了陸遜的經營,此番孫桓據城堅守,劉備一時無法突破,也未再強攻。

劉備當然會考慮到戰損比,另外是他擺這一字長蛇陣,是想引誘吳軍主力攻打雞頭山,複制一把居高臨下的“定軍山”之戰。

陸遜識破了劉備“圍點打援”的計策,他從虎牙要塞出發,順江而下攻擊蜀漢軍隊的側翼和後方。

劉備從秭歸再出後,從側翼打擊吳軍後方的孫桓

圖片出自網絡

這樣,反而是劉備被陸遜“圍魏救趙”的策略牽著鼻子走,雙方再次形成了對峙。

在第三階段,也就是戰役的勝負手開始出現。陸遜對蜀漢軍隊長蛇陣的關鍵節點進行火攻,實現了迅速突破。

本身,多年征戰的劉備不會對這些據點的重要性一無所知,所以必然會留下重兵。

正因爲沒想到陸遜會使用火攻,這些據點迅速被突破,造成了蜀漢統帥部的慌張。

重要據點的突破,蜀漢軍隊必然會想著抽調兵力補上缺口,但崎岖難行的路線導致行動不暢。蜀軍很多在調動的路上,被陸遜伏擊,大督馮習應該在此刻陣亡。

陸遜在指揮吳軍全線反攻的時候,夷道城的孫桓也有了動作,在宋謙軍的配合下,攻破蜀軍五屯,斬殺蜀軍前部督張南。

吳軍乘勢向劉備的中軍進攻,在傅肜的死戰下,蜀軍得以突破吳軍的包圍圈。另一別督趙融應該也于此時戰死。

第三階段,吳軍反攻,劉備退卻|出自網絡

劉備率部到達馬鞍山後,除了親衛軍以及突圍而出的輔匡、廖化組成了防禦態勢。

但吳軍很快追來,將蜀軍四面圍住,而後發起進攻,蜀軍土崩瓦解。在附近准備用船只接應劉備的程畿遭到了吳軍優勢兵力的進攻,程畿戰死,船只也被吳軍所奪。

萬般危急時,馬良率武陵蠻在吳軍包圍圈之外進攻,吸引了吳軍的注意力,劉備得以乘著夜色突圍,但馬良卻沒能突圍而出,這就是救市口地名的由來。

至此,夷陵之戰以吳軍的勝利告終。

04

諸葛亮懷念法正其實是在罵人

劉備突圍而出後,在上夔道又遇到孫桓率部阻截,被迫翻山越險,才躲過了孫桓的追擊。

劉備當然很窘迫,但孫桓一個20歲的小夥子長途越野跑,被一個60歲的老頭子甩了,也好不到哪裏去。

在回到秭歸後,劉備進行了短暫的休整,收容了一些從戰場歸來的潰散部隊。

同時,也與蜀國水軍會合了,吳班、陳式都得以生還,可見水軍尚未遭到毀滅性打擊。

西陵峽口應該是程畿陣亡所在,馬良陣亡應該在馬鞍山

圖片出自網絡

但是,黃權率領的江北陸軍部隊卻被隔絕在了夷陵道,由于退路已被吳國水軍封鎖,只得轉而投降了魏國。

吳軍衆將雖然主張一鼓作氣擒下劉備,但曹丕已經在青徐方面對吳軍發動進攻,孫吳沒有能力同時抵抗兩個方向的進攻。

劉備雖然元氣大傷,但蜀漢的另一位猛將趙雲卻率軍在趕往戰場。吳軍剛剛經曆大戰,蜀軍則得到了生力軍的補充,繼續進攻前途未知。

此戰加速了劉備的衰老,不多久便去世,諸葛亮成爲托孤大臣。

諸葛亮在此戰之後懷念法正,帶著一點兒怨念,那就是他自己身爲荊州派話事人不能直接反對劉備伐吳,元老派和益州派都提出了反對意見,爲何東洲派沒有絲毫反應?

94三國中法正|圖片出自網絡

要是同爲東洲派的法正還在,肯定有辦法,東洲派其他人和法正比,不覺得慚愧嗎?

雖然正史中的諸葛亮沒有罵死王朗,但那種陰陽人的風格倒是真的。

夷陵之戰背後的兩國實力對比,注定蜀漢不能吞並孫吳。

但此戰,劉備的指揮能力也稍顯蹩腳,爲了出奇制勝、繞過西塞吳軍的正面防禦,帶陸軍主力迂回到夷道猇亭,結果弄巧成拙,將部隊引入了死地、絕地之中。

確實法正、張飛在的話,戰局會有更多選擇,但會有怎樣的發展,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疑問煩請聯系

12 阅读:2156
评论列表
  • 2024-05-08 22:04

    曆史上劉備可不是爲了給關羽報仇,主要還是荊州太重要了,沒有荊州沒辦法北伐中原。荊州士族的呼聲也是主要原因,曆史上諸葛亮沒有勸谏的記載,可能默許了吧…又考慮魏強吳弱(相對來說),結果打過去,發現自己在三國墊底,打個吳國把自己打崩了。

    平常心 回覆:
    妄評古人
  • 2024-06-05 06:32

    赤壁 夷陵 打的魏蜀兩國國主幾乎喪命,僅以身免,東吳可沒那麽弱。

  • 2024-05-09 14:24

    孫桓:丟人現眼 我一個年輕人跑不過一老頭

    用戶14xxx94 回覆:
    按輩分,劉備是孫桓的姑父,而且兩人是同一年沒的
  • 2024-04-30 18:55

    所謂的諸葛亮懷念法正是在甩鍋,自己不敢犯顔直谏,就拿一個不能說話的死人當借口

    華麗的逆轉 回覆:
    把你說的自己多能一樣的,自己跟領導多來兩次就知道了,領導必然回話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笑著哭]
  • 2024-06-01 13:13

    曆史就是給我們這些後代人引以爲戒的

  • 2024-06-05 09:19

    誰來都不好使,諸葛亮不是沒勸,勸也沒用,說了給老二報仇

  • 2024-05-11 06:52

    主要還是劉備戰略戰術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