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蔣侄孫被擊斃,張學良爲何非要送蔣回南京,蔣爲何不殺他

彼岸紫竹 2024-04-01 10:55:16

西安事變是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但你是否想過,張學良爲什麽非要發動西安事變,只是想抗日嗎?那在東北時爲何不抵抗?事變中,張究竟做了什麽,讓蔣介石對他恨之入骨?張學良爲什麽非要自投羅網送蔣回南京,搭上了自己的一生?幾十年幽禁歲月中,他又是否曾經後悔?

張學良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個非常複雜的人物,無論你喜歡還是討厭他,都無法否認,他對中國近代史發生過巨大的影響,說是改變中國曆史軌迹也不爲過。他一生曾經“三造共和”,是蔣介石的拜把兄弟,國民黨的二把手,周恩來評價他爲“千古功臣”,他自己說雖然活了一百多歲,其實人生只有36年。

今天就來說說少帥張學良。

一、 三造共和

第一次造就共和:“東北易幟”,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並且把東北的旗幟改成了青天白日旗。這代表著中國在形式上終于統一。

第二次造就共和:1930年的中原大戰之時,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和閻錫山、馮玉祥的北京政府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決戰,關鍵時刻,張學良通電全國,支持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並且揮軍入關,蔣介石取得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爲後來的全民抗日戰線打下了基礎。

第三次造就共和:西安事變。張學良這次行動可謂是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的一次關鍵行動,西安事變之後,中國抗日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一致共同對外,共同抗日。

二、 張學良爲什麽要發動西安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一夜之間從國民黨二把手,海陸空副元帥變成著名的“不抵抗將軍”,帶著25萬東北軍,灰溜溜撤回關內,被蔣介石派去陝西“繳匪”。結果到了陝西也不好過,跟紅軍打了幾仗,減員嚴重。

1935年11月的直羅鎮戰役,紅軍全殲東北軍109師。張學良要求補充損失的部隊,蔣介石非但不予回應,反而注銷了他兩個師的番號。張學良要求撫恤死亡將士,給死亡的兩師長家屬各撫恤10萬元,亦遭蔣介石拒絕。

張哪裏受過這種氣?而且他也擔心長期如此,東北軍很快會被消耗光,他爹交到他手上的這些家底,可不敢輕易敗光。

跟同在西安的陝軍楊虎城一商量,楊虎城一拍大腿,說跟他想到一塊去了。他們打算逼迫蔣抗日,跟蔣的南京政府分庭抗禮,爲自己的東北軍、陝軍謀一個出路。

說幹就幹,正瞌睡,蔣公就來送枕頭,結果張楊二人聯手在1936年雙十二這天發動兵谏,扣押了前來督戰的蔣介石。

三、 西安事變傷亡情況

蔣介石這次去西安帶了很多人,包括本來就在西安的國民黨元老以及當地國民黨軍隊,比如中央執行委員會主任邵元沖,內政部部長蔣作斌,其他還有陳誠、蔣百裏,陝西省長,銀行分行行長等。

在張學良、楊虎城原本的計劃中,不會交火,蔣介石的手下在陝軍、東北軍巨大的人數優勢下會束手就擒。然而,進入華清池和西安城的軍隊根本不受控制,在控制局面的過程中發生了大量的交火。

在被殺的人當中,地位最高的是同盟會元老,原孫中山的秘書邵元沖,國民黨的中將楊國珍、楊震亞,蔣介石的侄孫蔣孝先等等。西安城內的動靜更大,省政府、憲兵團、省公安局、交警總隊都發生了交火。

統計人數,蔣介石的衛兵死亡20人左右,其他警衛部隊死亡人數在200人左右。

這些人都是蔣介石心腹,忠心耿耿的精銳才幹,跟蔣沾親帶故,還有黃埔生,未來可是要發揮大作用的,一下死了這麽多,人身安全,利益和情感都受到極大損失,換成任何人,恐怕都會恨得牙癢癢。

四、 如何收場?

一通操作猛如虎,消息傳到蘇聯,蘇聯方面認爲中國亟需建立抗日民族統一陣線,而這一陣線最合適的領袖只能是蔣介石,張學良分量不夠;中共應爭取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利用這一時機促使蔣介石贊成抗日,並在有利于和平解決的基礎上,主動將蔣介石釋放。

蘇聯的《真理報》發文章稱,此事會導致中國內戰,使日本坐收漁利。

張楊原本認爲,扣留蔣介石後,各地軍閥都會支持自己,結果經過了一天的沉寂之後,各地軍閥紛紛通電支持南京政府,包括閻錫山、李宗仁、韓複榘、龍雲、宋哲元在內的軍閥都發表聲明,要求釋放蔣介石。

十日後,蔣介石在做出聯共抗日的口頭承諾之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26日,張學良主動讓出延安,中共中央機關從保安遷出,進駐延安。

五、張學良爲什麽要送蔣介石回南京?

當初抓蔣前,東北軍就有高級將領問張,說把老蔣抓起來容易,但抓了以後怎麽辦?張說現在還想不了那麽多,先抓起來再說。結果這一抓,如同抓了一個燙手山芋。全國輿論聲討張楊,讓張楊大失所望。

此時國民政府已明令討伐叛逆,沒有全國的支持,如何抵抗國軍大軍圍剿呢?

張知道只是放蔣回南京,肯定無法對國人交代,蔣自己也無法對部下、政府和國人交代,那麽多人爲保衛你老蔣戰死,你不懲罰元凶,以後誰還給你賣命,國家綱紀何在?

所以張必須親送老蔣回南京,而老蔣也必須嚴懲張,關了張半個世紀,應該說老蔣對張還是很仁慈的。張晚年說如果自己是老蔣,那他就要槍斃了張學良。

張被軟禁在有專人照看的招待所裏,正好大煙都戒了,活了101歲,簡直因禍得福了。

據說張學良跟著蔣一起跟上飛機的時候,整個機艙的人都呆住了:你上來幹嘛?就這樣上了飛去南京的飛機,明明去莫斯科的飛機都在等他。

等周恩來趕到,飛機已經開走了。

六、蔣介石爲什麽不殺張學良

把張學良殺了,東北軍怎麽辦?將張學良軟禁,可以逐步分化瓦解東北軍,直接殺了張學良,西北局勢就大亂,老蔣的國民黨也不是鐵板一塊,其它地方勢力也可能趁機發難,軟禁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張學良曾經兩造共和,幫了老蔣大忙,把他送上全國領袖的地位,並且張學良還是海陸空副元帥,明面上的中華民國二把手。如果老蔣在南京把張殺了,他立馬就是不仁不義的風評,正統道義碎一地。

因此不殺張,老蔣獲益最大。

還有個原因,據說蔣夫人與張曾經有一段情,威脅蔣如果殺張,就離開他,也許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七、張學良、楊虎城如果不發動兵谏,下場如何?

張楊的下場筆者認爲跟兵谏關系不大,縱觀當時所有地方派系,無論是反蔣還是不反蔣的(不反蔣的很少,都反過蔣),有幾個沒有被老蔣最終整倒的。

桂系、閻錫山、馮玉祥這些就不說了,湖南唐生智、四川劉湘、雲南龍雲、貴州王家烈、廣東陳濟棠、山東韓複渠…… 哪怕新疆的盛世才,最終不都是死在老蔣手裏(或軟禁),這些人可沒兵谏。

結語

筆者經常路過奉化溪口的“張學良第一幽禁地”,每每想起張學良的一生,都不禁唏噓,活了101歲,人生只有36年,是否值得,是否後悔,恐怕只有少帥自己清楚了。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