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真正影響孩子的,是我們展現出的生命狀態

那群媽媽 2024-02-29 16:52:32

今日一般的教育原則是如何訂立的?

人們會觀察兒童,然後告訴你,小孩是這樣的,是那樣的,一定要學習這些,學習那些……然後,大家便開始尋找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這個、學會那個……但事實是怎樣的呢?

我們要意識到「兒童總有一天會成年」,我們要從生命是一個整體的觀點來看待孩子,而不是在做兒童教育時就只考慮兒童期。只有當我們將人類的生命視爲一個相連的整體時,才會了解到人生的每一階段都大不相同,比如,若你能觀察到生命中的不同細節,就會觀察到兒童在換牙前後是大不相同的。

1

七歲之前,孩子全然感知著世界

我們在孩子面前的行爲和表現,決定了孩子的發展傾向,以及他們未來一生的健康

在換牙期前,生命的第一周期中,孩子就像一個全然的「感知器官」一樣感知著世界。如何理解呢?舉例來說,我們的眼與耳,這些器官的特性是什麽?這些器官敏銳地感知著外在的世界,如果我們觀察眼睛就會明白它是如何敏銳地運作著。

內科醫學告訴我們,當眼睛在看時,每一個外在的物體都會在眼內産生一個與實物相反的像,也就是說,外在的世界在眼內是以圖像的方式展現的。內科醫學所知就到此爲止,然而,這個形成圖像的過程只是眼最初步的工作過程,是最外層的運作。

如果內科醫生們能夠更深一層地仔細觀察,他們就會看到這個過程決定了眼內脈絡膜的血液運行途徑——這個在眼內的圖像決定了眼內脈絡膜的血流及其狀態,整個眼睛就是根據這些運作做調整。

七歲以前的兒童就是這樣一個情形,他的全身組織都根據外來的影響而調整,通常,這些過程是微細而漸進地運作著,而非猛烈地運作,但是,若孩子成長中是跟著一位易怒的父親或老師,則孩子全身的脈管系統(如血管、淋巴管等)就會隨著易怒的傾向而成長。這種在生命中早期所種下的傾向便隨著兒童影響著他的一生。

所以,對幼兒而言,以上所說的周遭人物、環境才是真正對他們有深遠影響的因素。因爲此時,他們除了會模仿你講話之外,你說的、你教的都還未能對他們造成印象,真正會造成印象,真正對他們有影響的是「你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你是善良的,你自然會散發善良的氣質,如果你是壞脾氣的,這也一樣會顯現在你的氣質中,簡單來說,你的個性、行爲,一點一滴都傳入兒童身上,影響著他們。

這是最基本的重點,兒童全然感知著世界,隨著環繞他們周圍的人所給予的印象而做出反應,所以,重點不在于去想象兒童是否會學到善惡是非等等,重點在于要了解,我們在他們面前所表現的一切,都一點一滴地被轉化融入于他們的身、心、靈中,你在兒童面前的行爲和表現,決定了兒童發展的傾向,以及他們未來一生的健康。

2

換牙期起,是孩子發展想象力的階段

過早的智識教育會阻礙孩子的發展,藝術與想象力則會賦予孩子生命力和翅膀

從換牙期開始,全然感知著世界的兒童開始發展自己幻想性與象征性這一類的天份,作爲教育者,我們必須隨時考慮到這一特性,就連玩耍、遊戲時也不例外。

我們的這個物質主義的時代,可以說是完全反其道而行之,舉例來說,我們經常買給孩子的所謂「美麗的洋娃娃」,這些洋娃娃有極完美的臉龐、粉紅的雙頰、躺下來會自動閉上的眼睛、真的頭發,但這些都傷害了兒童的幻想力,因爲這些産品已經沒有任何想象的空間了,兒童完全無法享受想象的快樂。而如果你的洋娃娃是用手帕或毛巾做的,只點兩個黑點表示眼睛,再點一點表示嘴巴,有兩條也許似是而非的手臂,那麽兒童便可在這個洋娃娃身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我們不要忘記,換牙期的兒童所進入的這段想象與幻想的時期是充滿了幻想而非智識性的,身爲教育者,我們自己首先一定要生起這種幻想的生命,在兒童的換牙期至青春期,你一定要以想象力來教導兒童。因爲在此時,兒童全然感知的力量已漸漸內斂,逐漸進入靈魂層次的生命。他們的感官還不會思考,只接受訊息,或者也可以說他們依外界物體造出印象,當這種印象升起時不是一種思考而是一種靈魂的影像、一幅想象的圖片。因此你的教法必須是以圖片、影像爲本。

有了這些觀念之後,我們便會知道在教兒童一些外界的事物時,應該盡量用圖形來表達,例如,今日的文字寫法,不論是手寫體或印刷體,對兒童而言其實是完全與自己無關的,他們完全無法聯想A爲什麽叫做A,他們如何與A産生關聯心,爲什麽會對A有興趣?這些A或L對他們而言,可以說是完全無關,純屬外界的事物。

在這段時期,藝術這種創造想象性畫面的能力,才是我們應該幫助兒童建立起來的。我們要避免直接使用傳統印刷體的文字,而應該使用更鮮活、更有想象力的方式。

因此,我們的教育及教學方法應是建築在「想象」上的。你一定要清楚明白,兒童在九至十歲以前還不知道如何分辨「自己」與周遭的環境。兒童雖然出于某些習慣性的本能稱自己爲「我」,但事實上,他們真正的感覺是自己與世界渾然一體,因此,在你講到兒童周遭的一切事物時,不論是植物、動物或石頭,你可以將它們當做與人一樣,會想、有感情、會互相交談、會討厭或同情對方。當兒童在這段年紀時,你要教給孩子的一切都要以神話、傳奇或故事的方式,當然,在這些故事中,每一個角色都被賦予了生命,注入了情感。如果你能以這種方式滋養兒童靈魂深處的想象力,就是兒童未來一生心靈生命的最佳基石。

而如果你在兒童這段年紀時,塞給他們一大堆智識性的教材(如果你不將要教他們的東西先「轉化」一下,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則孩子將來就可能會有血管及循環系統的疾病。

當我們有了這些知識,便能對兒童教育有極大的影響力,比如,我們會認識到在教兒童寫字前就教他們認字是大錯特錯的。

在寫字時,他們整個人都是活動的,他們的手指、身體、整個人都參與這件事,而在讀書認字時,只有頭部參與這件事,任何只有身體一部分運作,其它部分皆不動的事情,愈遲教兒童愈好,先教會讓他們整個人運作的事,再教單一特定的部分運作的事,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3

真理和智慧來自教育者的虔誠與自由

以真正活躍、自由、虔誠的心,啓迪孩子的生命智慧

在一般「正常」的學校中,如果我們有A、B、C三班,每班各有一名教師,會是怎樣的情形呢?當你走進A班的教室,你會看到老師在用目前大家認爲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講課;然後你走進B班的教室,會發現好像與A班沒有什麽差別,只是教室裏的學生與A班不同,這兩班可以說是教法完全一樣,因爲老師們都用了最「正確」的教法。這種教法當然是清楚思考後的産物,怎樣教是最有效、最睿智的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其它的方法都不行。

當你走進A班的教室,可能會看到一名老師正在教寫字,這位老師讓學生用線來做出各種形狀,然後再畫出這些形狀,由這些形狀中漸漸看到字形的浮現;第二班的老師則喜歡用不同的方法,于是你在B班見到老師讓學生「舞」出不同的形狀,所以學生們可以用自己的身體來體會字母的形狀,然後這位老師再將這些身體形狀帶入字母中。你絕不會在A、B、C三班中看到同樣的教學方法,完全不同的教法教著同樣的東西,于是教室中充滿著自由想象創造的氣氛。教師是完全自由自主的,在這種渾然一體的精神中,他們可以完全自主地創造自己認爲最好的教法。

當你以對人類本質的認識爲基礎來教學時就會有這樣的效果。我希望告訴你們這些細節,雖然你也許會認爲我是無中生有,然而這些絕對不是無中生有。這些原則會讓你了解,讓你見到,由了解人類本質的真知所衍生的一切才能真正地融入孩子的身心。

我們必須一再地重複這一點,你一定要隨時注意到,兒童是肉體、靈魂及靈性合一的一個整體。

肩負教育者的責任,在心靈上,你必須有藝術的情感並具備藝術的氣質,教導學生時,不是只將你的思想概念傳達給學生,而是要在教學中表達自己,這是一種無法估量的生命品質。不自覺中,老師傳達了許許多多的意念給孩子們,在訴說著充滿感情的神話、傳奇或故事時,老師一定要自覺到這一點,在我們這一個唯物主義的時代,很容易見到老師們在講這些故事時根本不相信這些事情,並認爲是幼稚可笑的。但經由人智學我們了解到,我們若將一件事情用圖形來表達,會比我們講一個抽象的概念豐富千萬倍,一個健康的孩子會很自然地感受到他需要以圖形來表達一切事物,並以圖形的方式接受、學習一切事物。

兒童認爲自己是一個形象(Image),他們也希望一切的事物都以形象表現,因爲如此,我們可以見到孩子們多麽需要老師們能運用想象力,能有藝術的氣質,如此老師才能以一種真正「活躍」的心靈與孩子們相見。這種活躍的特性對兒童的影響是無法限量的。

經由人智學,我們再度學到了要相信傳奇、童話與神話故事,因爲它們是以想象性的圖形表達了高層次的真理,于是,經由我們,這些童話、傳奇與神話再度有了靈魂與生命。當我們在訴說這些故事時,我們的一字一句散發著自己對這些故事的虔誠、相信之心,這樣,便能將真理帶入兒童的心,真理也便會在我們與兒童之間交流。

但只要老師這樣想,「小孩們很笨,大人比較聰明,因爲小孩相信童話故事,所以我得講童話故事給他們聽,這就是適合他們聽的東西」,此時,所講的故事就會立刻有一種知識性的能量注入其中。

但是,兒童們,尤其是在換牙期至青春期之間的兒童,對老師所傳遞的是智識性還是想象性的內容特別敏感,智識性對兒童有阻礙性的影響,想象力則會給予兒童生命及動力。

(注:人智學是斯坦納所創立的精神(靈性)科學,旨在幫助人類認識並連結人與自然、宇宙間的靈性,啓發人對自然界、宇宙間的一切産生感恩與敬虔的心 ,幫助人們以正確、客觀的觀察及方法走進靈性世界的學習,連結人類現代及未來發展的福祉)

本文轉自| 明教育

版權聲明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認爲內容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更正或刪除。

據我們粉絲反映,關注【那群媽媽】的媽媽更加年輕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愛她了……關注【那群媽媽】的爸爸更加帥氣成熟了、孩子更上進了、老婆更體貼了……快來關注我們一起共同成長吧!

版權聲明: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用,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感謝您的支持理解!

0 阅读:27

那群媽媽

簡介:主要分享育兒經驗和家人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