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熬死了曹操劉備曹丕司馬懿,爲何不能統一天下?形勢使然而已

一國之君中國曆史 2024-05-09 14:03:17

如果年齡大就能贏,爲什麽南越王趙佗沒有統一天下?他可是活了104歲。

孫權爲什麽沒有統一天下?

首先,孫權有沒有統一天下的心。

公元200年,29歲的魯肅對剛剛接班年僅19歲的孫權說: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爲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爲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當初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無所成就,這是因爲項羽謀害義帝。現在曹操,就像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麽可能成爲齊桓公、晉文公呢?

孫權

以魯肅看法,漢朝廷已不可複興,曹操也不能一下子就能除掉。爲將軍考慮,只有據守江東,以觀察天下局勢變化。

現在天下局勢如此,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正好趁這種變局,鏟除黃祖,進而征討劉表,橫跨長江以南所有地盤並盡力占據,然後稱帝建號以謀取天下,這正如漢高祖建立基業啊!

孫權想向齊恒公、晉文公一樣稱霸,魯肅直接勸孫權稱帝。

孫權雖然拒絕了魯肅的建議,但他內心深處可是做著帝王夢。

到赤壁之戰前,孫權領導的江東集團已經穩定了江東六郡,並且三次攻打黃祖,斬殺黃祖,占據了部分江夏郡,已經超過了他的兄長孫策對他的期望。

赤壁之戰前,孫權的部將投降聲一片,孫權爲什麽不降?

因爲孫權有帝王夢,有雄心壯志,他可不想給曹操當吉祥物。

盡管曹操的實力遠遠大于孫權,孫權仍然采取了抵抗曹操的姿態,最終在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合打敗了曹操。

魯肅早就勸過孫權稱帝

赤壁之戰後,孫權迎來了江東集團的第一波發展高峰,周瑜原本占據了南郡,但孫權同意把南郡借給劉備,同時孫權在此後的幾年中,攻取了整個江東,勢力拓展到兩廣一帶。

接下來孫權集團面臨發展的困境,北邊是強大的曹魏,東邊是大海,南邊已經擴張到了交州,彼時華夏最南邊地方,西邊是劉備。

孫權往哪裏發展?

北伐,孫權進行了無數次,但收效甚微,甚至在合肥被張遼打出了陰影,只要有張遼在,孫權就非常忌憚,不敢北伐。

南征,已經無地可征。

東邊是大海,無處可去,西邊是劉備,明面上算盟友,孫權也不好公開攻打。

孫權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劉備是個軟柿子,應該要捏一下。

于是向劉備討要荊州三郡,雙方劍拔弩張,曹操卻在這個時候攻打漢中,一下子觸動了劉備的敏感神經,于是劉備主動和孫權議和,將長沙郡和桂陽郡劃給孫權,雙方以湘水爲界。

從地圖來看,孫權只能向北和向西發展

孫權終于將勢力擴張到了荊州,然而這並不能滿足孫權的胃口。

孫權的目標是全據長江以南,就像當年魯肅說的那樣。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孫權趁關羽在前線作戰時, 派呂蒙、陸遜等將偷襲了荊州,同時斬殺了關羽。

孫權終于再一次拓展了西邊的邊境,他的老對手劉備則失掉了整個荊州,蜀漢勢力退出荊州,外帶丟了關羽。

你以爲這就是孫權的野心了,當然不是。

公元221年,劉備發動攻吳之戰,在夷陵被陸遜擊敗,全軍覆沒,劉備只帶了極少數隨從逃到永安。

吳將潘璋、徐盛主張趁勝攻打永安,攻打永安等于是東吳發動攻蜀之戰了。

潘璋和徐盛的這種思想,不得不說也是孫權的想法,不過孫權很理智,此時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北邊的曹魏准備對東吳動手了,孫權不得不放下自己的野心,暫緩攻打東吳,專心面對曹魏。

夷陵之戰,吳將建議攻打永安

此後就是曹丕三次征吳,均無功而返。

因爲此時的孫權已經占據長江中遊,從三峽經夷陵、荊江一直到長江入海口,都在孫權控制之中,長江在當時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險。

孫權依靠這道天險擋住了曹魏,同時也束縛了自己。

東吳曆次北伐,都少不了水軍,也就不能遠距離離開長江,一旦離開長江,孫權的軍隊戰鬥力將會嚴重下降,甚至東吳軍隊也默認了這種狀態。

石亭之戰時,陸遜擊敗曹休,本來可以擴大戰爭優勢,但陸遜謹慎,孫權小心,生怕吳軍遠離長江而出現重大失敗,以至于錯失殲滅曹休的機會。

夷陵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成爲定局,很難再改變。

220年,曹操去世;223年,劉備去世。

孫權的老對手相繼去世,但孫權依然活著,而且沒有任何作爲。

再來看夷陵之戰後孫權的戰略姿態:北面是曹魏,東邊是大海,南邊是交州,西連是蜀漢。

孫權想要繼續擴張,只有兩個方向:一是西征,二是北伐。

這兩條路在當時幾乎都走不通。

孫權曆次北伐沒有長進

西征的話,就得突破長江三峽的險峻,當權的諸侯亮不會給孫權這種機會,參考後來蜀漢滅亡時,東吳數萬軍隊攻打永安,永安守將羅憲只帶了千余人,就擋住了東吳的進攻,即使是名將陸抗,也絲毫無法攻破永安。

孫權當然也沒辦法,只能與諸葛亮再次結盟,一致對付曹魏。

北伐的話,孫權已經經過無數次的北伐了,沒有一次成功,這讓孫權斷了北伐的念頭。

西征和北伐都行不通,孫權只能維持現狀。

公元229年,孫權終于稱帝了,這一年,孫權已經48歲了,還年輕,劉備48歲的時候,才剛剛請出諸葛亮,還沒有一寸地盤呢?

但此時的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了,孫權再也不是當初那個雄心壯志、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了,而是經過社會敲打,已經千瘡百孔的中老年了。

北伐北伐沒希望,西征西征不可能,你讓孫權拿什麽統一天下。

北邊的曹魏國富民強,人才濟濟,上有明君,下有賢臣,根本就打不動。

孫策稱帝,失去進取之心

西邊的蜀漢地勢險要,政通人和,又有諸葛亮這樣的超級人才,同樣打不動。

既然都打不動,那就只有躺平了,享受享受當皇帝的樂趣了。

從孫權稱帝到去世,這中間有23年的時間,孫權在做什麽?

無非就是俘人口,找地盤,平內亂,趁諸葛亮北伐撈取一些政治利益。

孫權還派人到達今天的台灣,搶掠了數千當地人回來。

但這些事對于孫權來說,已經意義不大了,他只想好好地當他的皇帝,至于統一天下,那不過是年輕的一個夢想而已。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