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秦始皇:焚書坑儒,爲中國統一大業,卻背黑鍋2000年

卡門的事 2024-05-11 05:26:02

文|卡門的提琴

編輯|卡門的提琴

秦始皇可謂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人物。

他因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結束了諸侯分裂紛爭的局面,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而聞名于世。

但又因爲他在統一過程中對異己者嚴刑峻法,推行焚書坑儒,大興土木,修建長城、阿房宮等巨型工程,還癡迷長生之說,大肆煉鉛術,給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而被人唾棄。

從古至今,人們對他的評價總是“過大于功”,難道他真是曆史上的暴虐君主嗎?秦始皇究竟是個怎樣的君主?

大一統後的政治建設

秦制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所實行統治模式,以大一統和君主專制爲特征。

秦政對中國的影響自不必多說,譚嗣同有言“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中華民國建立之前,中國百代皆行秦政法。

秦制之所以能行之于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原因衆多,抛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不說,中國孤立的世界地理位置和自我封閉的外交政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在明清之際時期的中國文人士大夫中就已經開始有人鑒于秦制之弊而否定秦制並試圖改良政治,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任何可行的替代制度。

這就不能不歸咎于中國長期缺少與其它先進文明進行交流與互鑒的機會。

近代以後,西方列強跨海而來,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中國與世隔絕的狀態被打破,晚清重臣李鴻章將此稱之爲中國200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

西方列強的到來一方面爲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民族危機,另一方面也拉開了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序幕。

在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近代的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單純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過是“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

于是産生了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變革秦制的主張,進而拉開了近代評價秦始皇與秦制的序幕。

故近代對秦始皇認識的本質其實是對始皇所創立的政治模式的認識,更是對秦始皇所行的政治模式背後所蘊含的政治思想的認識。

那麽近代中國人是怎樣認識秦始皇的呢,又有何特點呢?

秦始皇的不同面目

中國近代對秦始皇的認識是多元的且不斷發展變化的,其最大的特點便是隨時代的發展呈階段性變化。

洋務運動後期,早期的資産階級改良派率先認識到了秦制的落後性,提出了學習西方先進制度的主張。

但礙于當時風氣未開,朝野上下尚處在“同光中興”的迷夢之中,貿然提出變法容易招致頑固勢力“以夷變夏”的攻讦。

因此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通過評價秦始皇的方式旁敲側擊地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如他們通過批判秦始皇行君主專制是上古三代民主制度的破壞者宣傳君主立憲思想;

通過評價秦始皇以秦制代替周制是順應曆史發展趨勢說明清朝統治者用君主立憲制取代秦制同樣是順應時代潮流;

通過批判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導致中國先秦文化流失海外,提出西學中源說,勸誘國人放下成見向西方學習。

這些評價彼此之間甚至互相矛盾,但目的卻是一致的,如:他們雖一面批判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破壞民主制度,一面又贊美秦始皇以革古創新是順應曆史潮流,但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說服清政府變法。

19世紀90年代,以康梁爲代表的維新派開始嶄露頭角,雖然同樣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但他們比他們的前輩們更加進步和大膽。

這在他們對秦始皇的評價上表現爲評價目的的轉變。

1891年康有爲創作《新學僞經考》,其中質疑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實性,指出頑固派所推崇的古文經學爲劉歆所著的僞經,希望直搗黃龍,以此動搖頑固派思想統治的根基。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堅持“中體西用”的中國不敵采取“全盤西化”日本,戰爭用殘酷的事實證明了秦制的不合理性,也讓萦繞在神州之上的虛驕之氣一散而盡,梁啓超感言:“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因此,甲午戰敗後維新派評價秦始皇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委婉地說服清朝統治者變法了,而是通過評價秦始皇提出具體的變法主張。

如:批判秦始皇焚書坑儒愚民自智,主張辦學校,設報官,開民智;將科舉制度與秦始皇焚書坑儒相類比,主張廢除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校;批判秦始皇行君主制度,主張興民權,設議院;批判秦始皇行郡縣制有百害而無一利,主張施行地方自治等。

因此,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對秦始皇的批判也更加嚴厲。

戰爭時期被抹黑的老祖宗

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滿漢矛盾也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于是近代資産階級革命力量逐漸壯大,加之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化論等西方思想的廣泛傳播爲評價秦始皇提供了新的主體和視角,讓這一時期對秦始皇的評價出現了明顯地轉折。

這表現爲:第一、重新認識秦始皇所行君主專制制度,認爲秦始皇行君主專制制度也有其可取之處,如章炳麟等人提出“獨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成功獨速”等優點。

第二、無論資産階級改良派還是革命派都不約而同地從階級的角度出發認爲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消滅了貴族階級實現了階級平等,如康、梁,章炳麟,胡漢民都持此論。

第三、資産階級革命派爲鼓吹排滿革命,盛贊秦始皇築長城在曆史上起到的嚴夷夏之防的作用。

可見此時對秦始皇的評價已由批評變爲了褒揚,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近代中國人思想的退步,或是時代的回潮,恰恰是西學東漸進一步深入的結果,是近代中國人在進一步了解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後對比中外國情做出的判斷。

民國建立之後人們對秦始皇的認識又爲之一變。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長達2000余年的帝制,但卻不能消滅人們心中的帝制思想。民國建立不超過10年,就出現了兩次複辟。

因此,民國前期人們又恢複了對秦始皇行君主專制的批評。

袁世凱死後,北洋集團群龍無首,在角逐中央政權的戲台上,各派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時期。

但與中國古代時期一旦陷入分裂混戰人們便倒向支持秦始皇行郡縣制不同,民國初期對秦始皇行郡縣制的評價不僅沒有因爲軍閥混戰而出現提高,反而出現了不少對秦始皇行郡縣制的批評,可見西方的均權思想對中國的影響之深。

民國建立之後並沒能讓中國擺脫落後,走向富強,面對西方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2000年前秦始皇所築的長城竟成爲國人爲數不多的可供誇耀之成就。

因此,民國前期對秦始皇修長城的評價進一步提高,但與晚清時期稱贊秦始皇修長城在曆史上所起到的防禦作用不同,民國前期的人們則更側重于贊美長城的氣勢雄偉。

民國的建立雖未改變中國的落後局面,但這一時期的學術氛圍卻空前自由,因此晚清時期那些借批評秦始皇焚書坑儒指責政府專制愚民的評價都不見了,相反出現了大量質疑秦始皇焚書坑儒真實性的言論。

對秦始皇的新認知

1928年國民黨北伐成功,中國在形式上取得了統一,這大大增加了人們對大一統政治的信心,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的聲望也因此與日俱增。

同時爲加強個人權勢,蔣介石本人也積極鼓吹一黨專政,獨裁政治,而隨著日本侵華腳步的步步逼近,中國迫切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和團結的中央政府來主持大局抵禦日寇。

因此,民國後期社會各界對秦始皇行君主專制和加強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的評價由反對變爲贊同。

民國後期人們繼續對秦始皇是否焚書,焚書多寡,儒生身份的表示質疑,甚至開始爲秦始皇焚書坑儒喊冤。

而在長城抗戰後,長城成爲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象征,受此影響民國後期人們充分肯定了秦始皇修長城對捍衛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近代對秦始皇的認識的變遷是否有規律可循呢?

總體來看,近代對秦始皇的認識呈現多種規律,如將之與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民族危機的程度的變化相對照,可以發現在20世紀之前,中國對秦始皇的評價隨著民族危機程度的加深呈持續下跌趨勢,而在20世紀之後,中國對秦始皇的評價則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呈上升趨勢。

與政體相對照,在晚清專制政體下人們對秦始皇的認識總體呈負面態度,而在民主政體下的民國時期人們對秦始皇的認識總體呈正面態度。

但這些都不是對秦始皇認識變遷的本質規律,最終決定對秦始皇認識的還是視角,近代對秦始皇認識變遷的歸根結底是視角的變遷。

而影響視角的主要因素則是近代中國不同時期所面臨的最爲急迫的問題。

總結

那麽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評價秦始皇呢?

其實這個問題我在論文選題時便已經開始思考,或許我這個人確實沒有什麽慧根,直到論文寫至結語我也沒想到一個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的准則。

我認爲認識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思維活動,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何認識秦始皇本身就是個人的自由,我們既沒有權力也沒有必要制定某種標准去限制這種自由。

相反我們要做的是捍衛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讓每個人都能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

只有這樣真理才能越辯越明,對秦始皇的評價才能愈來愈多元,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一個大國的文化自信。

0 阅读:13

卡門的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