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第一愛將,聶榮臻:若他還活著,十大元帥可能要換座

栩說曆史 2024-03-23 18:10:41

教員的能力,在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曆史上,都可以稱得上“超一流”水平,這不僅僅是因爲教員個人的才能極爲出色,更重要的是教員具備近乎天生的識人之能,他親自培養和提拔了衆多我黨內的優秀軍政幹部。而這些軍政幹部,都在此後爲中國的解放事業貢獻了巨大的能量,也做出了非凡的業績。

可惜的是,盡管他們幾乎都有這極其出色的水平,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黎明的曙光。盡管很多革命元勳一直活到了解放後,而且還能爲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光發熱,不僅能“打天下”,同樣還能“治天下”,但也不乏一大批最後沒有能看到未來的人。

這些人中,有的整個黨內都感到惋惜,因爲他們的去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進程,同樣也讓教員對未來的部署産生了極大程度的變化。他們中的代表,就是曾經被認爲是教員手下“第一愛將”的伍中豪。這個人可能我們今天已經不太熟悉了,但是在當年,跟他並列的人裏,誕生了兩個元帥:林彪和彭德懷。

是的,伍中豪這個人,就是這麽出色。

時間回到1903年,彼時的中國,還處在封建時代的末期,滿清政府的統治還沒有徹底解體,而中國人還在一片混沌中掙紮,期待著有人能夠帶領他們走出絕境,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就在這一年,伍中豪出生了。

其實伍中豪的家庭出身,應該說是非常不錯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名秀才,可以說妥妥的“知識分子”,按理說出生于這樣一個家庭,伍中豪應該更傾向于保守和維持現狀,不會想要通過革命去改變,但是伍中豪卻不一樣,他可能是這個家庭中的異類,也可能是有著獨立思想和思考,對世界有所反饋的人群,對他來說,世界不該是這個樣子,自己生活的環境,同樣應該是另一種形態。

所以在這種現狀下,伍中豪選擇了另一條道路,那就是參與到革命的浪潮中,去爲中國尋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前進道路。

其實伍中豪在讀書的時候,就已經了解了當時中國的發展現狀,對他來說,他面前可以選擇堅持的道路有很多,例如選擇跟當時的國民黨走,畢竟看上去國民黨也反對軍閥,也是搞工農聯合道路的,有自身的先進性。但是伍中豪卻慧眼識英,一眼就看中了當時的共産黨,因爲他很清楚,相比較國民黨,共産黨更加的純粹,沒有那麽多內在的勾當,同樣也不辜負人民群衆的期待,可以說共産黨人是一群相對來說真正爲了中國,也真正能夠站在國家立場上考慮的革命者。

而後來爲了發展更多黨員,結識更多青年和有志之士,伍中豪又考入了黃埔軍校,這個時候,黃埔軍校可以說是全中國青年革命者共同向往的地方。那句“升官發財請往別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讓無數青年人感到心潮澎湃,而伍中豪也正是在這句話的激勵之下,一步一步奮力向前,最終成爲了一名出色的年輕軍人。

但是當伍中豪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北伐戰爭後,才發現一切跟他像的並不相同,誠然蔣介石的確組織了北伐,也的確在北伐中,廣州國民政府擊敗了一些軍閥,但事實上中國的本質並沒有得到改變,還是處在大資本家和帝國主義掌握整個國家的狀態,而這種狀態讓伍中豪愈發明白,只有共産主義,才是救中國的核心。

但此時蔣介石已經在國民黨內搞起了“412反革命事件”,這次事件主要的方向就是針對于共産黨人進行一個大清洗,而伍中豪自然也成爲了蔣介石的目標,于是伍中豪就不得不抓緊機會逃到了湖南,在湖南,他認識了改變他後半生的人,那就是教員。

教員的人格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伍中豪在跟教員的接觸中,被教員深深打動,他在教員身上看到的不僅是未來中國前進的方向,更是一種氣魄和態度,他知道只有教員這樣的人來領導中國革命,中國革命才有希望,也才能夠向著更高遠的地方邁進。

因此從這以後,伍中豪就死心塌地跟從教員了,伴隨著教員轉戰每一個革命根據地,聽從教員的指揮,在許許多多的關口,表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說到底,無論如何一個軍事將領,核心都是實戰的磨煉,只有經過了戰火的洗禮,才能鍛造出一身堅強不屈的品行,也才能鍛煉出名將應該有的氣魄。

伍中豪也是如此,他從贛南一帶開始,就跟著教員前進,教員做出的戰略步驟,伍中豪幾乎都能夠准確地完成和執行,我們都知道教員的戰略水平和戰術水平都是毋庸置疑地強。但是不可能什麽情況下,教員都親臨一線指揮,畢竟他更多的是一個核心層面的領導,如果任何戰術都讓教員事必躬親,其實效果反而不會好。

況且教員自己只有一個人,如果沒有得力的部下和幹將,那麽教員的許多戰略籌劃就得不到最完美的執行。要知道教員的戰略籌劃目標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紅軍的總體實力跟國民黨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只有每次作戰都完成對國民黨的殲滅戰而不是擊退戰,才能讓根據地更好的維系下去。

而要達成這個目標,那麽作戰就要取得最圓滿和最完善的勝利。想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執行將領本身的素質:是不是能夠及時完成教員布置的所有戰術目標?是不是在戰術目標中的細節方面,也能做到盡善盡美?最重要的是,如果面對戰場上的突發情況,能不能及時進行自身有效的判斷,使得過程即使發生了波折,目標也可以全面達成呢?

而在這幾個方面,伍中豪都可以說是有著極其出衆的天賦。幾乎每一次教員給他分配的戰術任務,他都能超額完成。而且因爲在黃埔軍校上學的經曆,伍中豪對于同樣黃埔軍校出身的那些蔣介石嫡系將領的戰術,都有著非常詳盡的理解。可以說是知己知彼,再加上根據地本身身處密林中間,天然就易守難攻,所以可以說因爲伍中豪的多次奮鬥,讓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幾乎都以失敗告終。

但是伍中豪本身也爲革命事業付出了代價,比如在屢次作戰中,他都身先士卒,爲此多次負傷,而且在負傷以後,他沒有退縮,繼續奮鬥在革命的第一線,而正是這點,造就了伍中豪身上的血性和氣魄,可以說在革命的鬥爭中,伍中豪的每一次奮不顧身,都是一段史詩般的傳奇。而這些傳奇的背後,則是一名共産黨然對信仰的執著和堅定。

但天不假年,伍中豪這樣一名出色的共産黨員,也始終難以避免“將軍難免陣前亡”的悲壯結局,而這一切的開始,卻來源于一個本來不該有的意外。

在紅軍根據地逐漸穩固的時候,對于根據地的領導權,卻出現了矛盾和爭端,其實按照正常的邏輯來分析,根據地是教員一手建立的,而且事實也證明了,教員“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對當下革命事業的發展,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正確,按照這條路走,未來一定會打開新的局面。

但是從共産國際下派來的“空降革命家”卻不這麽看,他們過度迷戀蘇聯的經驗,認爲既然有了基本的能量和兵源,就應該花大力氣在對城市的攻堅克難上,不應該繼續在農村和鄉間的根據地建設上。

這就出現了空降領導和本土革命派系的沖突,教員目睹了這些情況,痛在心裏,他覺得革命的隊伍中不該有過多分歧,這樣只會影響到革命未來的發展,于是教員高風亮節,選擇了主動後退一步。

但伍中豪還有黃公略這些教員一手帶起來的革命將領,心中是不滿意的,他們覺還是更相信教員的指揮和判斷,而且他們作爲一線的將領,也敏銳意識到,如果不按照教員的規劃來,下一步想要重現之前的勝利,可以說是極度困難的。

但這時候的空降領導,不會聽他們的話,于是最終在這群人的強迫下,伍中豪被迫率領不對支援當時的一個革命根據地,路上被叛徒出賣了行蹤,結果被國民黨的軍隊包圍了起來,最終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犧牲在了山區中,這時候他只有二十多歲。

伍中豪的犧牲,對革命事業都是一個巨大打擊,後來聶榮臻元帥曾感歎,伍中豪如果活著,他可能會成爲十大元帥中的一員,而這樣一位革命的元勳,也值得我們今天去懷念和崇拜,將他的革命精神,貫徹到我們自己身上。

5 阅读: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