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不可摧的泸定橋,曆史上竟然還掉過三次鏈子?

古城青衣 2024-04-16 20:49:47

泸定橋,因爲在近代史上見證了紅軍將士的英勇無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而被賦予了特殊的精神底色。

潤之先生在詩中寫道: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以革命精神將跋涉千山萬水做等閑看,也只有紅軍才能做到這樣。

因爲他們的心目當中,裝的是民族和國家。

只有爲了某個理想忘掉自己的人,才能創造出令後人歎爲觀止的奇迹。

曆史淵源

泸定橋,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間。

在橋體的旁邊有一石碑,石碑上有其親自書寫的“泸定橋”三個大字。

其中“定”字,寓意深厚。

是皇帝爲了彰顯愛新覺羅的文治武功,使得西南地區民心歸服。

泸定橋屹立在滾滾江水上數百年,方便兩岸百姓的交流。

如果沒有後來的長征;

沒有那場名爲“飛奪泸定橋”的戰役。

他或許會一直寂寂無聞,像西南地區某座山,兀自矗立一角。

又如同藏在深山裏的某條小溪。

因爲沒有合適的時機。

其本身蘊藏的美麗與靈氣,無法被衆人所識得。

很慶幸有這樣一個契機,讓其從西南地區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站在滔滔不絕的流水旁。

當年紅軍英勇厮殺的場面,似乎浮現眼前。

八十八年前。

他們在後有追兵,前有碉堡的情況下,並沒有産生任何畏難的情緒。

雖然橋上的木板,已經被敵人悉數抽走。

雖然滔滔江水,隨時會吞沒他們的身體。

雖然密集的子彈,隨時可能奪走他們的性命。

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由十三根鐵鏈組成的鐵索橋,小學課本上關于這危險的場景已做了極度細致的描摹。

但文字和實景之間,到底存在差距。

當這座橋梁切實出現在眼前時,才真正明白紅軍將士的處境。

一條條鐵鏈,宛若一只只饑餓的野獸,准備隨時吞沒這群渺小卻又偉大的生命。

這些生命拿著木板,呐喊著向對岸沖鋒。

最後,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有人曾做過一個假設。

如果在長征的路上沒有泸定橋,紅軍的前行之路會不會受阻?

沒有誰能改變曆史的進程,一座小小的橋梁能逆轉一個民族的前途嗎?

朱老總曾幾次率領部隊橫渡,在大渡河的上遊地帶。

他們發現了一處淺灘,水僅僅沒過膝蓋,部隊完全可以從這裏神不知鬼不覺地過去。

由于當時形勢萬分危急,紅軍方面沒有太多時間。

且從戰略方面而言。

這是一步“關鍵棋”,只有铤而走險,才能實現破局。

敵人沒想到紅軍會走這一步。

整個棋盤的局勢頓時大亂。

從敵軍嚴陣以待防我軍,到被我軍牽著鼻子走,卻不知道到底在哪裏尋找我軍。

潤之先生的戰略目標實現,使得我們順利走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因爲這些,這座屹立三百多年的橋,又在壯烈之外被賦予了戰略的意義。

三次事故

這座橋,見證了曆史歲月中無數的風風雨雨。

難道就沒有損壞過嗎?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座橋共有三次損壞。

1969年夏天,國家文物局,決定對泸定橋進行大修。

使用的是最先進的低碳圓鋼鐵鏈,十三根遒勁有力的鐵鏈宛若十三位勇士。

護衛著兩岸百姓的安全,使得他們安安穩穩地渡河。

可就在大修的次年,也就是1970年,這座鐵鏈竟然出現了故障。

難道大修時有人偷工減料?

或者說鐵鏈的材質出現了問題?

原來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說起來平平無奇,卻對這座橋産生了致命威海的事情。

一支部隊在經過這座橋梁時,習慣性齊步行走。

由于他們共振的頻率一致,致使其中一根鐵鏈脫落,橋體發生了彎曲。

橋體無法承受齊步走?

這個理由初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但這就是問題産生的根源。

物理學上已經經過論證,感興趣的可以搜尋一下相關的原理。

曆史也出現了類似的案例。

1831年,歐洲曼徹斯特的一座吊橋。

在部隊齊步經過後,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事發當時,當局也並不清楚原因,他們想當然地認爲部隊當中出現了敵國的奸細,此行的目的就是毀壞橋梁。

當聽到真正的原因後,歐洲各國紛紛出台要求。

部隊過橋梁時,一律不得齊步走,只能按照平常的步伐走。

1974年,同樣因爲共振,國家再次撥款15000元對橋體進行整修。

由于整修的過程中,機械重量過重。

在即將完工的時候,有三條鐵鏈出現了斷裂。

幸虧由于發現的及時,當場進行了修補工作。

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麽原因?

每次整修後,泸定橋總會在次年出現一些狀況。

在1975年,橋體上由于人數衆多,再次出現問題,橋體傾斜的度數爲45。

本來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幸好橋上有十幾名,從西藏部隊退役的軍人。

他們在危急關頭,穩住了橋體,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同樣發生在法國的一件事,曼恩河大橋出現故障,造成了二百二十六人的傷亡。

泸定橋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那些葬身在滾滾江水中的英靈,他們的魂靈或許仍舊徘徊在這一代。

一旦此地出現了什麽危難,他們會通過某種方式呼喚他們的戰友前來。

所謂的呼喚方式,並不是那種所謂的招魂、托夢。

而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這種精神與一代代軍人身上血脈相承。

這種精神告訴他們,一旦老百姓有了危難,一旦民族到了最危險的關頭,他們必須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