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狀元:甯做華丐,不當漢奸

最愛曆史 2024-02-06 13:47:46

睡覺前,劉春霖跟家人約好,明早一起去中山公園。

他自己熄了燈,上床睡覺。

第二天早晨,劉春霖沒有起床。家人進房一看,才知道他已在睡夢中離開了人世。

這一天是1942年1月18日。劉春霖生于1872年,終年71歲。

5天後,北京一家報紙報道了劉春霖的死訊。人們知道,中國最後一個狀元走了。

▲晚年劉春霖。圖源:網絡

貧寒子弟的科舉路

劉春霖出生在直隸(河北)肅甯縣,家境貧寒。父親原是農民,後爲了養活劉春霖和哥哥兩兄弟,到保定府衙門當差,母親在知府家當仆人。劉春霖兄弟倆被寄養在伯父家。

在晚清,貧寒子弟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路,已經很窄。科舉進入“資本時代”,贏家大多來自有資本投入教育的大家族。

但劉春霖是個例外。

這個窮人家的孩子,無師自通,能寫一手好字,讀書記性超好,過目成誦。10來歲時,他把自己寫的春聯拿到當地集市上賣,被搶購一空。人們說他是“神童”。

劉春霖和哥哥要考秀才。按規定,每個縣的秀才名額是固定的,分到肅甯縣的名額很少。劉春霖兄弟太優秀,招來嫉妒,一些考生爲了排擠他們,買通了肅甯縣廪生胡光簽。胡光簽負責出面遊說其他廪生(老秀才),說劉春霖父母是皂隸和仆人,出身不好,不能參加考試,如果允許他們兄弟考試,全縣的考生就要罷考。

清朝的科舉制度要求,童生考秀才,需要廪生(老秀才)擔保才能考。

胡光簽一活動,沒有廪生願意爲劉春霖兄弟擔保,導致兩人沒資格考試。

後來,肅甯縣一個姓解的老廪生聽說了這件事,頗爲義憤,毅然出面爲劉春霖兄弟擔保。這樣,劉春霖兄弟終于可以參加考試,雙雙考中秀才。這一年是1887年,劉春霖16歲。

中了秀才後,劉春霖進入保定蓮池書院學習。

保定蓮池書院是直隸最高學府,時任院長吳汝綸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後來還出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執掌蓮池書院10余年,思想開明,銳意改革,不僅教傳統學問,還大量引進西式課程,將書院辦成領先全國的新式學堂。

▲吳汝綸。圖源:網絡

在這裏,劉春霖除了學習經史子集,還學了《萬國史要》《世界文明史》《海上權力史》《植物教科書》《幾何》《西醫內科全書》《天演論》等科目。書院有英語、日語教員,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國留學生,劉春霖由此打下了他的西學基礎。

這種教育背景,決定了劉春霖將成長爲一名有別于傳統士大夫的近代知識分子。

劉春霖在保定蓮池書院學習了整整10年。期間,他的父母相繼病逝。

1902年,劉春霖參加鄉試,考中舉人。

1904年,慈禧太後七十大壽,特增加一次會試,時稱“甲辰恩科”。各省的舉人齊集京城,33歲的劉春霖最終脫穎而出,獲一甲第一名,成爲狀元。

第二年,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舉”,盛行了千余年的科舉制度戛然落幕。而科舉制的廢除,讓劉春霖成爲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後來,他自嘲,說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後人”。

時代的機緣巧合,使得劉春霖的人生與“末代狀元”的名號緊緊連在一起。

▲甲辰恩科金榜(部分)。圖源:網絡

不靠譜的狀元傳聞

殿試結果張榜後,順天府尹給一甲三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和探花商衍鎏,戴上金花,披上紅綢,領著他們開始“騎馬誇街”。

儀式結束後,劉春霖被送回他居住的直隸會館。在那裏,所有居京的直隸名人、親友等,已設了宴席在等他一起慶祝。

直到深夜,人才散去。

劉春霖一夜成名,從此成爲名流,時代與曆史都繞不開他這個人了。

不過,人們還是不太願意相信,一個貧寒人家的子弟經過努力可以得中狀元。人們甯願相信,他不過是受到命運和現實政治的眷顧罷了——具體說來,就是名字起得好。

在傳聞中,當年的狀元應該是廣東人朱汝珍,但慈禧在最終定奪時,一來受痛恨康有爲、梁啓超的影響,對廣東人素無好感,二來朱汝珍的名字諧音“誅汝珍”,讓她想到三四年前被其投井誅殺的珍妃,所以她對這名狀元帶來的不祥兆頭感到忐忑。

將目光下移到第二名劉春霖後,她的心情才豁然開朗——春霖,春風化雨,普降甘霖,多麽吉祥的意頭,多麽契合當下大旱的背景中,朝野對雨水的渴望;而他的籍貫直隸肅甯,肅靖安甯,又多麽符合王朝末世背景下,統治者心中的政治理想。因此,劉春霖被提到第一名,欽定爲狀元。

傳聞當然不靠譜,一直以來,國人有一項娛樂,就是喜歡演繹帝國高層的心理活動,並以戲說的形式展示出來。

真實的情況是,與其說劉春霖“命好”,不如說他書法好。他的小楷在當時是一絕,而科舉殿試重視書法甚于文章內容,這爲劉春霖奪魁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他還曾因爲字寫得好,間接爲慈禧抄過佛經。得中狀元後,劉春霖的友人拿了他的書法到上海印行售賣,一搶而空,結果市面上出現了許多盜版之作。

劉春霖的殿試策論答卷,在他生前也公開出版了,人們喜歡看看狀元秘笈嘛。從他的答卷內容來看,也深度契合了當時朝廷亟需進行制度改革的訴求。他在裏面講要保存國粹,也講要學習西學,振興中國商業,整頓軍隊和吏治等等,中西合璧,視野開闊,確實是清末新政所需要的那種複合型新式人才。

▲劉春霖殿試答卷(局部)。圖源:網絡

1904年,狀元劉春霖成爲翰林院修撰。

一年後,清政府爲推行政治改革,選派一批帝國精英赴日本留學。劉春霖與其同科進士譚延闿、沈鈞儒、商衍鎏、王揖唐等人,一起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

劉春霖在日本接受了君主立憲思想。1907年學成回國後,他成爲清末立憲運動中最活躍的一員。

一個勇猛的議員

在清末立憲運動中,很多帝國精英成爲工具人,變成滿清貴胄玩弄民意的代言人。但劉春霖不是那種人。

1909年,劉春霖當選順直咨議局(相當于省議會)議員。

1910年,劉春霖當選資政院(相當于國會)議員。

他有末代狀元的功名,又是日本法政大學畢業生,對中西文化和政治理論都有很深的造詣,無論在資政院的演說還是辯論,都常常引來滿場歡呼。

1910年11月,湖南巡撫楊文鼎未經省咨議局決議而發行國債,資政院認爲此種做法違背了立憲精神,應當處分。然而,軍機大臣操縱並發布上谕稱,此事純屬疏漏,不必追究。

如此,從各省咨議局到資政院,就成了擺設。

劉春霖對此十分惱怒,在資政院會議上斥責說:

“推原軍機大臣的本意,不過藉此稍示其端,且看資政院之權可以侵不可以侵,資政院之法可以違不可以違。若本院不複質問,便是默示承認,默認之後,恐軍機大臣對于資政院侵權違法之事,必相逼而來。”

有些議員提醒他,你反應這麽強烈,會不會讓軍機大臣心裏不爽啊?

劉春霖一聽更來氣了:

“我們資政院必要求著軍機大臣心裏舒服,還成個甚麽資政院呢?……現在議決的案軍機大臣就不照行,將來無論再提出何等議案,一定是無效的,就是將來軍機大臣侵權違法,也不過以疏漏二字了之。”

他堅持要資政院傳喚軍機大臣來答辯,就此事解釋道歉。

不僅怼軍機大臣,劉春霖連帝國最高當權者都怼。

1910年12月,攝政王載沣頒布朱谕,要求資政院不要幹預內閣和軍機大臣的人選問題。

劉春霖十分激動,堅決指出攝政王的做法“與預備立憲的時代不相符合”,“于立憲精神很相背馳,將來立憲政體很不牢固,恐要變成專制”。

他請攝政王收回成命,否則“全體辭職亦無不可”。

▲攝政王載沣。圖源:網絡

可惜,整個清末,像劉春霖這樣有勇氣爲程序正義較真的人,實在太少太少了。有些議員,只知道攀附權貴,淪爲朝廷的附庸。

劉春霖很看不起這些人。他公開斥責這些同事,“會場之上發出議論,不敢公然反對,每每用調停主義;出了會場之外,昏夜叩權貴之門”。

他說,一個議員這樣“奴顔婢膝”,兩個議員這樣,三個議員這樣……軍機大臣就會拿勢力壓倒他,拿利祿羁縻他,資政院就會被徹底輕視。

當年,在那場讓他一舉成名的殿試中,劉春霖就表達過,有直言敢谏之人,是國家之幸。

他一直如此實踐著。他希望影響更多人。但他應該失望了。

他在議會上吐露心聲,說他“語雖激切,實發于忠愛之至誠,在上可以對皇上,在下可以對國民,就是本議員見了監國攝政王,也是這樣說,不敢作谄谀之詞”。

他是一個無愧于國家和人民的民意代表,最終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隱居、複出與人品

1912年,大清亡了。劉春霖灰心失意,一度隱居不出。

離開政壇,他就是一個性情孤高、不愛講話、誠實可掬的人。他從小就喜歡找個清靜的地方寫字,如今亦是。

他是末代狀元,又寫得一手好字,求字者絡繹不絕。他定了潤格,有償書寫,從來不愁生計。

當年中了狀元之後,他沒有在老家修建狀元府來光耀門庭,而是在村子裏建了一所小學堂。學堂的一切費用,包括房屋、桌椅、教具和教材等,都是他一個人出資捐助。

建成後,他給小學堂題了三個字——鑄才爐。他不想貧寒人家的孩子,像他早年一樣辛苦,想找個讀書的地方都難。

他是過來人,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如今有能力了,他把很多心力用在教育上。

1930年代,華北的實權人物宋哲元曾請劉春霖爲他講學,兩人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但劉春霖別無所求,只是建議宋哲元創辦一所學校,用于教育青年。宋哲元接受了他的意見,出資創辦明軒中學(宋哲元字明軒)。劉春霖很高興,欣然出任學校董事,並私人捐贈了一批圖書,幫學校建起圖書館。

▲宋哲元。圖源:網絡

劉春霖視富貴如浮雲,從不攀高門。

他曾在大興縣南苑買了300畝田地。一有窮苦同鄉到北京找他救濟,他就分出幾畝地,供其耕種,自食其力。

中狀元兩年後,他的原配夫人不幸去世,很多人想給他提親,包括皇族貴胄成員。貴族裕庚有意將次女容齡嫁與劉春霖續弦。當時,容齡與姐姐德齡在宮中當女官,深得慈禧喜愛。劉春霖的老師、北洋大臣楊士骧負責說媒,但劉春霖多次婉拒,說自己出身寒家,不敢高攀。此婚事只好不了了之。

此事傳出去,人們笑劉春霖太愚笨,連將婚姻裙帶作爲升官階梯的道理都不懂。劉春霖笑著解釋:

“人有巧拙,拙者我之短,亦即我之長。倘隨俗俯仰,恐用力愈多,見功愈寡。”

任何時代都不缺精明人,但“守拙”卻是劉春霖一生的信條。

後來,劉春霖續娶了滄州張氏之女。過門後,張夫人說,我跟你,不是看中你的功名,是欽佩你的人品。

在清末立憲期間,有一天,同鄉金選三告訴劉春霖,當年害你們兄弟倆不能考秀才的胡光簽,現在年老多病,生活艱難,遭報應了哦。

劉春霖聽完沒說什麽。不久,金選三要回鄉探親,劉春霖拿出一些銀元,托他帶給胡光簽。

胡光簽收到銀子後,深爲感動,對之前的所作所爲極其悔恨。但劉春霖聽完金選三轉述胡光簽的感激和自責後,卻淡然說道,這是當時的環境所致,我從不記恨于他。

到了1914年,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派人請劉春霖出山,任大總統府內史(秘書)。劉春霖答應了。劉春霖中狀元後,袁世凱曾奏請清廷讓劉春霖襄理新政,但慈禧不批。不過劉春霖感念于心,一直視袁世凱爲恩師。

大總統府內史,實際上是一個閑差。袁世凱的真實用意,可能是網羅前清遺老,爲他接下來的稱帝准備輿論。後來,在各省各界組織所謂“請願團”勸進的過程中,劉春霖作爲直隸省的代表跟著勸進。

▲袁世凱。圖源:網絡

1917年,張勳複辟。由于康有爲盛情相邀,劉春霖穿上前清官服,跟著衆遺老朝拜了溥儀。熱鬧了幾天,就失敗散去。劉春霖後來對自己參與此事十分悔恨。

這兩件事,成爲劉春霖留在曆史上的“汙點”。但曆史學者更多對劉春霖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之理解”。

史學家分析,劉春霖在袁世凱稱帝中的表現,主要出于知遇之恩的報答。在張勳複辟中的表現,則是對那個讓他成就功名的朝代,仍然抱有很深的情結。再加上民國政治的亂局,並未能將中國引向治世,讓他更加懷念從前。

在民國政府,劉春霖還曾任中央農事試驗場負責人、直隸高等學堂學監、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等職。

1928年左右,57歲的劉春霖辭官,從此徹底告別政壇。

骨頭越來越硬

由于劉春霖的名聲與身份,他想逃避政治,但政治不會放過他。時代對他最終的考驗,終于到來。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東北。

這一年,是劉春霖的六十大壽。家人准備給他祝壽,劉春霖阻止說,現在國不安甯,民不聊生,咱們一家人玩一天就行,不迎客慶祝了。

然而,隨著生日臨近,滄州、保定的親戚都提前來京給他祝賀。他的兒子劉海雲只好請了京劇團在家表演。但劉春霖卻很難高興得起來,他寫詩說:

“憂國忍能看彩戲,爲傳雪已兆豐年。”

像杜甫“憂國願豐年”一樣,劉春霖在人生大喜的日子,憂心忡忡,唯有祈願國泰民安。

那一年,他寫下了《六十自述》,回顧他的人生。“平生志不在溫飽”,“不崇高第崇高行”,在時代大變局中,他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向近代轉型的一代人,卻難能可貴地保持了家國情懷。

他是中國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蓦然回望,在他60歲時,也僅有他這個末代狀元碩果僅存于世。這讓他無比悲涼:

“第一人中最後人,只今四海剩孤身。”

他老了,社會擔當卻不減當年。

1933年,黃河決口,河北遭災。劉春霖利用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聯合發起成立“河北移民協會”,組織募捐和移民。在包頭附近建立了“河北新村”,兩次共移民330多戶,1100多人。沿途費用都由劉春霖自己承擔。

他老了,骨頭卻越來越硬。

1934年,僞滿洲國總理鄭孝胥拉攏劉春霖共同輔佐溥儀,許以教育部長一職。劉春霖斷然拒絕,並宣布與溥儀決裂:“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失守在即。同鄉好友金選三假稱自己病重,將劉春霖騙到天津,並在英租界爲他找好了安全住處。

劉春霖住了一陣子,驚聞北平淪陷,潸然淚下。他對金選三說:“父老慘遭蹂躏,我當了逃兵,真是愧對先祖之教導。”他毅然辭別金選三,回到了淪陷中的北平。

後來,大漢奸王克敏、王揖唐等人在北平組成“華北政務委員會”傀儡政權。

王揖唐與劉春霖是同科進士,又同在日本留學,平日頗有些交情。爲了裝點門面,王揖唐親自帶著禮物去請劉春霖出任僞職,劉春霖當即表示:“甯做華丐,不當漢奸!”誓不依附日本侵略者,並怒斥王揖唐等漢奸是“筋骨軟的東西”。此後閉門謝客。

據說王揖唐惱羞成怒,鼓動日本兵將劉春霖一家趕出家門。劉春霖一度流落街頭。後在社會輿論幹預下,劉春霖才被允許領回個人財物,回家居住。

盡管人生最後幾年,與家國同落難,劉春霖生活已經潦倒。但他保持了民族氣節,铮铮鐵骨,照耀青史。

1942年1月,71歲的劉春霖去世。

中國最後一個狀元走了。

而他的家人,要等三年後才能告慰他的亡靈:

日本人也走了,中國還在,一直都在。

參考文獻:

劉春霖:《六十自述》,載《肅甯文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肅甯縣委員會編

侯宜傑:《曆史的轉折處》,南方日報出版社,2013年

鄭逸梅:《鄭逸梅選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清平、王德彰:《第一人中最後人》,《文史精華》,1996 年第7、8期

羅華慶:《略論清末資政院議員》,《曆史研究》,1992年第6期

楊猛:《試析末科狀元劉春霖的政治觀》,《集甯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