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多是氣陰兩虛,一個經典古方,步步到位,輕松助你降血糖!

程井軍說養護 2024-04-26 03:00:19

一說到糖尿病,那就要提到“三多一少”這個詞,也就是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中醫統稱爲“消渴”。

中醫調理有“同病異治”之說,就是指對于同一種疾病,由于原因、症狀的差異,即表現出來的“證”的不同,因而治法也是不同的。這是符合中醫所說的“辯證論治”原則的。就比如糖尿病,中醫就會分爲陰虛燥熱、脾胃氣虛、陰陽兩虛等多種辨證。

任某,女,時年74歲,患Ⅱ型糖尿病10年,平素飲食不節,懶動好臥,素則口幹、口渴、多飲、周身乏力,困倦,雙眼視物模糊,腰酸,盜汗,雙下肢輕度水腫,按之凹陷,大便正常,日行1次,小便日3~4次,夜尿3~5次。

舌質淡暗,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診斷爲氣陰兩虛證兼瘀證,治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

開方:太子參,生黃芪,幹生地,山萸肉,炒山藥,蒼術,炒白術,建澤瀉,紫丹參,雲茯苓,炒枳殼,麥門冬,升麻片

結果如何?

服藥4天,空腹血糖由11.27mmol/L降低至8.42mmol/L,患者乏力、口幹、頭暈較前改善,舌質淡紅,苔少,脈細數。效不更方,繼續服藥12天後空腹血糖5.06mmol/L,餐後2小時血糖8.27mmol/L,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均達標,無明顯異常不適。

半年後複診空腹血糖一直保持在5~6mmol/L。

爲何效果這麽好?

首先我們要知道患者年長病久,七十有四,肝腎虧虛,氣陰不足,嗜食肥甘厚味,釀生內熱,損傷氣陰,熱耗津液則口幹口渴;

氣虧脾虛則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布則血糖升高;

腎氣虧虛則固攝無權,小便頻數,夜間尤甚。

《醫貫·消渴論》指出:“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氣虛則乏力困倦,清陽不升則頭暈。

隨著病程的漸進,邪傷正氣,肺脾腎三髒氣虛則遷延不愈。氣損及陰,陰損及氣,氣陰兩虛是其樞機階段,氣血不能上呈與目則目失所養,見視物模糊。

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生。

四診合參,審證求因,乃“氣陰兩虛兼血瘀”。

而給患者開的方子是在中醫名方“六味地黃湯”的基礎上配以參冬飲加味而成。

方中太子參、生黃芪、炒山藥甘平以益氣健脾,運化水谷以消谷精之壅滯,運化水濕以消濕阻之邪,轉輸精津回歸血脈,循常布散,共爲君藥;

幹生地、山萸肉填精滋腎固精,爲臣藥;蒼白術燥濕健脾,脾氣健旺,氣血生化有源;雲茯苓淡滲利濕,助炒山藥之健運,與建澤瀉共瀉腎濁;建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助真陰得複其位;麥門冬以養陰生津;炒枳殼理氣和胃以助運化;紫丹參苦寒,能活血清心,並制山萸肉之溫澀;升麻片調暢氣機,共爲佐藥;

諸藥合用,健脾補腎祛瘀利水,固本充源,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中醫博大精深,方藥只是一方面,還需四診合參才能更爲准確。萬不可照搬照用,還需診斷才能更爲准確。如不對症盲目套方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4 阅读:416

程井軍說養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