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繼光:戎馬一生,戰功赫赫,最後卻因病抑郁而終

卡門的事 2024-05-08 05:32:11

文|卡門的提琴

編輯|卡門的提琴

戚繼光,一個熠熠生輝的名字,镌刻在民族英雄的榮耀之林。

這位明代大將軍,他親率大軍多次大破日寇,在抗擊日本"武士"入侵台州的戰役中,建立了不世的卓著功勳。

除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戚繼光更以嚴明正直的品德贏得贊譽,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手刃敵首級;嚴懲貪暴從簡,處事作風剛正不阿。

然而,這位民族英雄的傳奇人生,還有哪些鮮爲人知的細節值得銘記?他是如何在險峻環境中一步步走向輝煌的?

軍事勝利

隆慶三年六月,戚繼光因青山口戰役的勝利,得到朝廷的獎賞。

“以薊鎮青山口拒虜有功,賞總督侍郎譚綸、巡撫都禦史劉應節、練兵都督戚繼光、鎮守總兵官郭琥、兵備副使蓋重王之弼等各銀幣有差。”

這是現有的史料中戚繼光戍守薊鎮期間獲得的第一次軍事勝利。

萬曆元年(1573年)三月,“兵部奏永平鎮堵截功次,總督劉應節、巡撫楊兆、總兵戚繼光、兵備孫應元、參將張拱立等各升賞有差。”

這是萬曆年間薊鎮獲得的第一次勝利。

萬曆元年(1573年),敵人入侵義院口等處,在邊官軍十分地給力,一個敵人都沒有攻進來,這次拒敵有功,朝廷給予了各級將領賞賜。

萬曆三年(1575年)七月,“賞總兵官戚繼光銀二十兩纻絲二表裏,副總兵史震以下有差,論獲長禿功也”

這次擒獲長禿的經過是這樣的,萬曆三年(1575年)二月,“屬夷長昂糾衆入擾,我兵逐之,獲其叔長禿。其親屬部落相率哀乞,永堅效順。薊鎮督撫楊兆以聞,兵部謂逆則威之,順則懷之,馭夷之經也。然必長昂誠心悔禍,歸我擄掠,永身詣關補進貢物。而後可許,耳如猶不悛,則牢系長禿,興師剿殄可也。上然之。”

三月份,“屬夷長昂還向所擄我尖夜,縛擾邊真夷二名,以獻更貢馬七匹,以乞長禿,願保塞效順。督撫臣楊兆以聞。”

這一次,擒獲長禿事件的和平解決,給薊鎮未來的和平制造了契機。

可以說是以薊鎮軍事實力的提升爲實際保障的,在薊鎮軍事能力以及防禦工事大大提高的基礎上,薊鎮周邊的屬夷也漸漸的安穩了下來,遠方的部落,也會繞過薊鎮的強大防禦,選擇遼東地區。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戚繼光的防禦工作是做的很好的。

萬曆七年(1579年)六月,“兵部題,萬曆七年賊夷炒蠻等兩次窺犯,官軍奮勇擒斬有功。戚繼光、薛虎臣等功應敘錄。夷人力兒志火泥赤報信效順,宜重加賞赉,各軍宜分別犒賞。從之。”

萬曆七年,“虜酋土蠻等頻年竊犯,每遭挫衄,于十月內擁衆五萬余騎,突犯前屯,總兵李成梁、戚繼光、參將楊栗等並力拒斬,虜賊始遁。有旨以總督梁夢龍、巡撫周詠、張夢鯉等督率有方。賞赉文武大小官員銀幣各有差。”

戚繼光不僅守衛了薊鎮的安甯,在鄰鎮遼東遇到危難時,他也會顧全大局,奮不顧身地帶領薊鎮士兵沖鋒陷陣。

由此可見,薊鎮的軍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薊軍始成規模。

防禦工事的建成

如上所述,薊鎮的地理方位決定了它主守的防禦策略。

戚繼光戍守薊鎮期間,修建空心敵台,意義重大。

薊鎮敵台的建設經曆了三個階段:從隆慶三年(1569年)到隆慶六年(1572年)是第一階段,薊鎮共建成敵台1206座,基本上形成了薊鎮敵台的主體。

隆慶六年(1572年)汪道昆閱示薊鎮後,又上疏建議增築敵台。

從萬曆元年(1573)到萬曆三年(1575年)爲第二階段,薊鎮的敵台增至1337座。

第三階段到萬曆九年(1581年),“薊鎮共修敵台1194座,昌鎮共修254座,從此在薊北大地邊牆上巍然屹立起1400余座敵台,相互聯絡,蔚爲壯觀。”

這種大規模的修建空心敵台是明代邊防工事的首創,空心敵台的作用如譚綸所言:“築台守險,可以遠哨望,運矢石,勢有建瓴之便,士無露宿之虞,以逸待勞,爲不可勝,乃策之最得者。”

敵台的建設、軍隊戰鬥力的提升,二者的緊密結合,使得薊鎮的防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戰守結合,才能真正地做好防禦工作,將敵人阻擋在邊牆之外。

戚繼光駐守薊鎮,一守就是十六年,可謂是勞苦功高。

薊鎮的駐守軍隊已成規模,不再是從前那般一遇大警就倉皇調取京軍、外省軍隊前來支援,薊鎮的駐守軍隊已經完全可以獨當一面,軍容爲各邊之冠;

薊鎮的防禦工事更是壯觀,“兵部言,二鎮拱護京陵,逼近三衛,三衛名雖藩籬,然陰爲虜用。自庚戌來,先後邊臣止議築牆而不及修台,故虜至輙得氣去。今十四路樓堞相望,二千裏聲勢相援……”

戚繼光的到來,一改薊鎮的頹勢,十六年間,薊鎮的百姓安居樂業,正是因爲戚繼光積極地提高軍隊戰鬥力,加強防禦,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原因分析

戚繼光戍守薊鎮的十六年間,薊門晏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隆慶和議的達成。

隆慶五年,俺答封貢,明蒙互市開始,宣府大同以西的俺答控制的地區,和明廷修好,幾乎不再有戰火。

這一部分就使得薊鎮面臨的敵人少了許多。

第二是戚繼光的經營。

戚繼光在薊鎮期間,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工作,每樣工作都能看到到實效。

對薊鎮自己防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最後是李成梁駐守遼東,牽制了土蠻。

當時土蠻時明朝北邊最大的威脅了,而李成梁骁勇善戰,從未讓其深入內地。

薊鎮作爲九邊中位置靠裏的邊鎮,得到了遼東的庇護。

“動無掣肘。由于有張居正、譚綸、劉應節等支持,得以施展所爲。”

世事難料,萬曆十年張居正因病去世。隨著張居正的故去,人亡政息。對張居正的清算也開始漸漸醞釀。

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有一節“功高震主”,敘述了張居正被萬曆清算的原因:“受遺元老,內挾母後以張威,下迎權珰以助焰,要挾聖上,如同嬰孺,積憤許久而後發。”

朝中的倒張風朝愈演愈烈,後來就波及到了戚繼光。

雖然朝廷並沒有給戚繼光立任何罪名,卻已經十分不信任他,自然不會將他放在薊鎮總兵這樣重要的位置了。

“被視爲張居正同黨的戚繼光于翌年二月被調離薊鎮,改任廣東總兵官。無戰可打的戚繼光郁郁寡歡,逾年上疏引退,不意又遭小人彈幼,竟被罷歸。過了三年,得到禦史傅光宅的疏薦,卻反遭奪傣,遂卒于家。一代將星,就這樣悄然隕落了。”

萬曆十一年春,戚繼光就被南調到廣州任職。彼年的戚繼光已是花甲之年,這樣莫須有的罪名讓一生爲國家效力的他十分心寒。

萬曆十二年十一月,“罷廣東總兵官戚繼光爲兵科給事中,張希臯等劾也。”

在廣東任職期間,他也是一再地受到排擠。萬曆十五年,一代名將戚繼光病逝。

明實錄中並沒有記載,也沒有給戚繼光任何的榮譽。

戚繼光一生征戰南北,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晚境卻這般悲涼,不禁讓人倍感心痛。

戚繼光忽然從薊鎮調走,雖然薊鎮的防禦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畢竟是軍事重地,薊鎮總兵的位置由誰來坐?

在這樣的情況下,薊鎮的副總兵楊四畏就只能硬著頭皮上任了。

“會朵顔長昂屢擾邊,薊鎮總兵官楊四畏不能禦,乃調四畏保定,而徙臣代之。長昂雅憚臣,使其從母土阿、妻東桂款關乞降,乃撫賞如初。”

楊四畏在任期間,薊鎮的屬夷開始作亂,他沒辦法控制,所以就調張臣來。

張臣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將領,在遼東曾帶領一支隊伍窮追土蠻,獲得了崖子嶺大捷。

在薊鎮時,也是屢立奇功。所以薊鎮才又得到了暫時的安甯,刹住了屬夷群起的勢頭。

從這裏也看得出,戚繼光在薊鎮立下了汗馬功勞,薊鎮的軍隊,以及薊鎮的屬夷都十分地敬服他,戚繼光的聲威能夠震得住屬夷。

戚繼光被調離薊鎮,它中斷了薊鎮良好的發展路線,給薊鎮的未來發展帶來了諸多的不利影響。

總結

戚繼光鎮守薊鎮十六年,正如《明史·戚繼光傳》所說的,“亦賴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先後倚任之。居正尤事與商榷,欲爲繼光難者,辄徙之去。諸督撫大臣如譚綸、劉應節、梁夢龍輩鹹與善,動無掣肘,故繼光益發舒。”

因爲他本人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華,再加上在與其他各級官員的互動中,他積極地爭取了大家的認同與支持,使得工作的展開頗爲順利。

張居正作爲當朝首輔,對戚繼光十分地信任,不僅支持他工作的展開,而且還會照顧到他的情緒變化,鼓勵他積極投身邊防事業,不要被一時的困難打倒。

還從人事安排方面,盡量安排與戚繼光熟識的或是自己的門生故吏,讓戚繼光順利開展自己的工作。

譚綸作爲戚繼光多年的戰友,在薊鎮的工作中,與戚繼光也是站在同一占戰線上,積極討論練兵、修敵台、建立車營等問題,是戚繼光的益友,更是良師。

劉應節、汪道昆等人,爲了薊鎮的長遠發展,也是積極地支持戚繼光的工作。

他們對戚繼光工作的支持是薊鎮防禦實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戚繼光戍守薊鎮期間,雖然沒有立下赫赫戰功,然而卻使得薊鎮數十年間沒有戰事,京師安甯,這就是莫大的功勞了。

“大抵薊鎮之勢,與他鎮不同,其論功伐,亦當有異。蓋此地原非邊鎮,切近陵寢,故在他鎮以戰爲守,此地以守爲守;在他鎮以能殺賊爲功,而此地以賊不入爲功。”

薊鎮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戚繼光必須采取防守策略,盡管如此,在戚繼光防守薊鎮期間,仍有一些值得指出的軍事勝利。

藉此,我們可以看到薊鎮的防禦能力大大提升,軍事戰鬥能力也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

0 阅读:22

卡門的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