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計劃生育是誰提出來的?一個有8個孩子的男人

南齋孤風中 2024-02-13 21:35:05

隨著社會生産力和人民素質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

爲什麽要生孩子?

生孩子,給我們帶來什麽?

我是說,給個體帶來了什麽?

中國千百年來,生個兒子延續香火的思想,仍然留在大部分老人的腦海中。

那些沒有辦法上桌吃飯的母親。

那些被迫供養弟弟或者哥哥的女孩,卻是人口延續的根本。

21世紀20年代,這些問題的爭論越來越多的時候。

其實,上個世紀已經有一個人提前開始思考。

這個人,就是提出計劃生育理論的馬寅初。

到底給誰生了大胖兒子

上世紀50年代,正值計劃經濟如火如荼之時。

中國的人口在,長期的戰爭與苦難中迎來了增長,這是符合規律的。

有研究表明,當環境合適,食物充足,一個種群的數量便會成倍地增長。

不論什麽生物,馬寅初親身體會到了這點。

當時,馬寅初是北大校長。

然而在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中成爲新青年陣地的北大,卻沒有辦法使馬家的老一輩放棄傳宗接代的想法。

馬寅初的夫人沒能生下一個兒子,她只生了個女兒。

公婆的不滿,迫使這個女人喝下一碗又一碗的土方子。

這一下,徹底搞壞了身體。

這位名叫張團妹的夫人,決定給馬寅初納一個小妾,讓小妾生一個兒子。

以今天的眼光看,這裏有三個不得不指出的觀念:

第一,生育對于女性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且傷身體的事情。

經曆過生子之痛的張團妹,潛意識裏卻認爲所有女人都應該生,並且沒有想過“女人不生孩子”。

第二,馬寅初作爲北大校長,學識足以讓他清楚,妻子喝下的東西不僅無用,還傷身體。

可是,他卻沒能阻止父母的行爲。

第三,新中國成立之前,經曆過幾輪思潮,培養出北大校長的馬家父母。

難道全然沒接觸過西方思想嗎?

二戰以後,美國等國家,早就湧出一片又一片的女權運動。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女性也是重要的勞動力。

爲何“生個兒子”這樣的思想,還延續至今?

最讓人無話可說的是,理論上供養一家的馬寅初。

在全家的推動下,娶了自己女兒的同學。

一個13歲的少女。

他難道沒想過反對?

不,在這個階段,馬寅初還是受益者。

直到家裏有了足足8個孩子,終于有了兒子後,他才開始思考:

所以,代價是什麽?

新中國已經成立,家裏沒有皇位要繼承的大部分中國家庭,爲什麽一定要生一個兒子?

A家庭的女兒,生了B家庭的孩子。

這個孩子,不是A家庭的血緣親人嗎?

再來,女人可以保證生出來的孩子,一定是自己的。

男人卻不能保證,孩子一定有自己的基因。

這樣推論,女人才應該是延續香火——延續A家庭血緣的重點吧?

當然,這些不過是大問題下的雜談。

馬寅初開始接觸人口理論,並衍生出各種研究後,他發現:

如果放任人口無限制地繁衍,20世紀50年代中國6億人口,到了21世紀將有26億人口。

這樣值得嗎?

人口爆炸式增長,會不會産生負面影響?

1982年,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優生優育。

到了80年代,我國進入了人口紅利期,國家人口模型是上窄下窄中間胖的健康形狀。

爲了方便理解,此處舉個例子:

印度。

現在的印度成爲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他們正處于人口紅利期。

誠然,人口紅利期讓國家加速發展,跑步進入新時期。

但是,不平衡的資源分配和日益緊張的糧食短缺,也讓中央認識到人口理論的重要性。

1957年,提出優生優育人口理論後,馬寅初遭到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打擊。

這和寫出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菲茨傑拉德的遭遇何其相似:

當一個人的眼光或者學術研究,超出當前社會發展水平時,就會有這種困擾。

但馬寅初是個“銅豌豆”(郭沫若評)。

在發表《新人口論》後。

他一直在各報刊上和人論戰。

巅峰時,在短短一個月內他收到了200篇批判他的文章。

史料記載如此,便更難理解這麽軸的一個人,會擰不過父母非要生兒子的想法。

在關于《新人口》的討論告一段落後。

1959到1979年間,馬寅初沒有再發表過任何學術報告。

他辭去了北大校長的職務,更不被允許公開講話。

馬寅初最後一篇發表的文章裏說:“絕不向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投降”。

1972年,他因直腸癌切除直腸後,仍堅持此觀點。

從學術素質,或者說從學者的立場來看,馬寅初確實高風亮節。

在抗戰時期,他就公開怒罵四大家族,被國民政府逮捕。

國民政府迫于輿論釋放他以後,又將他軟禁。

直到44年才在衆人的幫助下脫困。

40年代幫助他的這些人,也是50年代批判他的、反對他的人。

再一次證明人生無常。

一個知識分子的觀點,符合大部分人利益時他是知識分子,不符合時他便是資本家的走狗。

有趣的是,在我國宣布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同年。

馬寅初去世。

他的理論,本來是說生兩胎。

但很多人因傳統觀念,要男孩,女棄嬰,很多被寄養、被賣到山裏。

寫在最後

計劃生育利弊,不必評論。

60年前馬寅初說出的話,研究的理論,千百年來執著生兒子的思想。

如同一支穿越時空的箭,射中了2024年的我們。

我們站在中間,似乎哪裏都是圍城。

其實問題只有一個,也是促使馬寅初走上人口理論研究的那一個:

老一輩非要生兒子,和家裏其實沒有皇位繼承之間的矛盾。

2 阅读: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