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萌發“遷都南京”的想法,是何用意?

學典曆史 2024-03-31 23:24:06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一代明君朱棣駕崩;繼任者明仁宗朱高熾隨即便廢除了其父朱棣“下西洋”的政策,理由是耗費國力,其次,朱高熾還想將首都北京遷往南京,恢複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祖制;並且即將付諸行動,可最終因繼位不到一年早早駕崩而未落實。

戊戌,將還都南京,诏北京諸司悉稱行在,複北京行部及行後軍都督府。——《明史·仁宗本紀》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不僅是爲了踐行“天子守國門”的承諾,而且還可以瓦解建文舊臣的勢力;朱棣的用心良苦,朱高熾顯然是清楚的,可即便如此,朱高熾仍舊有遷都之念。明仁宗之舉,究竟意欲何爲呢?

其一,朱高熾並非馬上天子

與其父朱棣相比,朱高熾最大的不同便是性格柔弱,不喜征戰;做了20多年的太子,朱高熾更擅長守成治國;因此,北京城就不再需要天子來守了。

朱高熾在南京監國多年,已經適應了這裏的環境,對這裏有感情。史料記載,朱高熾的身體不好,且體弱多病;再加上南方與北方的氣候差異懸殊,估計朱高熾很難適應北京的環境,所以才有了“遷都南京”之念。

其二,南京城體制健全

古代糧食運輸的成本很高,遷都北京後,京城的糧食大多都要靠漕運提供;運糧不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而且還耗資巨大;遷都南京,那麽糧食的問題便可輕易化解。

仁宗朱高熾駕崩後,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朱瞻基早年間陪伴在朱棣身旁,深受爺爺的影響;他並未遵循其父朱高熾“遷都南京”的意願,而是繼續秉持著朱棣“天子守國門”的理念,繼續以北京作爲都城;因此自成祖之後明朝亡國之前,大明的都城始終沒變。

南京城雖然體制健全,但偏安一隅總歸是不太好的,且這裏地震頻繁,並不適合建都;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政權大多不長久,正因如此,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舉才成爲了最明智的選擇。

如果明仁宗朱高熾“遷都南京”的夙願最終成功實現,那麽大明的命運或許將會發生改變;至于是好,還是壞呢?就交給大家去探索了。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