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在位45年,6次大赦天下,爲何就是不肯放過一個人?

意智說曆史 2024-05-05 09:04:49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袁公博

編輯|t

引言

在湖北省鍾祥市東北郊的純德山,有一個國家5A級景區:明顯陵。

它是明代單體面積最大的皇陵,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蜿蜒的神道設計獨特,早春的陽光照射高大的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拖出長長的影子,更是顯得莊嚴肅穆。

由于附近景點密度低,且鍾祥市尚未開通高鐵,故而來此旅遊,常有包場之感。

這裏埋葬著明睿宗朱祐杬。

(明顯陵)

等會,那邊那位可能要說了:“你蒙誰呐!?明朝哪有這麽個皇帝?”

沒錯,此人一天皇帝也沒有當過。

那麽問題來了,這麽個皇帝是怎麽冒出來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嘉靖朝的頭一件大事:大禮議事件。

(嘉靖皇帝)

一、聰明的小皇帝

北京西南的房山區有個鎮,叫良鄉鎮,過去是個縣,由于北京城區的擴大被吸收了進去,其居民幸運地拿到了北京戶口。

1521年農曆四月二十二,大明王朝的新儲君就在這裏駐跸,准備進入紫禁城登基。

南來京城的官員在這裏歇腳,並不奇怪,這是明清兩代的慣例。

(明顯陵)

奇怪的是,儲君爲什麽會從這裏走?

原來此前不久,玩了一輩子的明武宗朱厚照終于把自己玩死了。

內閣首輔楊廷和先是松了口氣,終于不用再伺候這位想一出是一出的皇帝了。

皇帝可以有很多優點,想象力豐富不該是其中之一,起碼楊廷和是這麽認爲的。

松了一口氣後,楊廷和想到武宗皇帝其實留下了一個更致命的問題:新皇帝是誰?

(今日良鄉)

朱厚照玩了一輩子,閱女無數,他和李鳳姐的故事更是大明熱搜頭條,可就是沒留下兒子。

不但他沒有,他爹朱佑樘也只有他這一個獨苗,這下孝宗一脈算是絕了後。

內閣趕緊召開緊急會議,展開磋商。

其實也沒什麽可商量的,按《皇明祖訓》上的原則,該排到朱厚熜了,老朱定的規矩,沒人敢反對。

于是就有了朱厚熜駐跸良鄉的一幕。

(皇明祖訓)

楊廷和給新皇帝擬了個年號“紹治”,意思很簡單,紹述弘治嘛,就是繼承朱佑樘。

禮部給定的規矩是:入東安門,居文華殿。

14歲的朱厚熜想象了一下,這不是太子的禮節嗎?難道說楊廷和想讓他認孝宗爲爹?正常人當然無法接受認別人當爹,所以他提出要從午門進,行天子禮。

朱厚熜豐富的想象力勾起了楊廷和痛苦的回憶,他也不願讓步,于是兩人就茬上了。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熜微微一笑:“不讓我進午門?那我就不進了,這皇帝我也不當了,我先回家吃飯了。”

朱厚熜撂挑子,楊廷和真沒辦法,他只有妥協。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嘉靖對生父的名份是極其敏感的,甯可不當皇帝也不願認別人做爹,這才有了後來的大禮議事件。

(嘉靖皇帝)

二、“你爹不是你爹”到底有沒有道理

大禮議事件的過程很簡單,無非就是兩群人在討論嘉靖到底該不該認他親爹爲爹。

兩群人一群以楊廷和父子相繼,認爲嘉靖他“爹”不該是他親爹,而是孝宗皇帝,可稱爲“繼嗣派”。

一派以張璁爲首,認爲嘉靖他“爹”就是他親爹,可稱爲“繼統派”,對此,嘉靖高度評價:“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

(明朝大臣)

楊廷和頂了幾年後,年老體衰,只好退休回家,由他兒子楊慎繼承了“繼嗣派”,繼續吐沫橫飛的口水戰。

楊慎你可能不熟,但說起“滾滾長江東逝水”你一定知道,《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三國演義)

大禮議的高潮“左順門事件”也是此公發起。

他聽說皇帝執意要把親爹當爹,覺得國將不國了,就帶了兩百多官員去左順門哭喪,臨行之時、還喊了句威武霸氣的口號: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嘉靖聽聞:要死是吧?沒見過這麽奇怪的要求,那就通通脫了褲子打屁股。

兩百多官員一齊打屁股,場面蔚爲壯觀。

(明代大臣)

對于大禮議事件的問題是:“你爹不是你爹”到底有沒有道理,兩邊人在爭個什麽?

孔子雲:“唯器與名,不可假人。”,“名不正則言不順。”,在傳統社會,“正名”是個極其重要的事、甚至被擡到了與“神器”等同。

兩邊人就是要理順嘉靖親生父親朱祐杬的名份問題,正名後才能用名,才能確定祭祀禮儀,而“國家大事,唯祀與戎”,確定祭祀禮儀是王朝的根本大計,關乎天下人心,所以必須要爭。

大禮議的核心是情禮之爭,楊廷和認爲繼統和繼嗣應該合一,因此嘉靖能即位的前提是繼承孝宗之嗣,對于《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楊廷和認爲朱厚照和朱厚熜不是親兄弟,故此不符合兄終弟及,要按父死子繼,因此要認孝宗爲父。

(楊慎)

張璁則認爲繼統不必繼嗣,《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可以做擴展解釋,堂兄弟也行,可以認爲是繼承了孝宗之前的憲宗,這個原則也可避免幼主登基,外戚攝政。國賴長君,這符合國家穩定的要求。

雙方本來是各有道理,但楊廷和在論理中幾次變動說法,一會說繼承孝宗,一會又說繼承武宗,削弱了自身的說服力,加之嘉靖皇帝本人的傾向,到嘉靖十七年,經過幾次爭論,“繼統派”最終戰勝,嘉靖生父朱祐杬被加尊皇帝位,其陵墓也被擴建,這就是明顯陵。

(官員爭論)

三、大禮議的余波

在大禮議事件中被打了屁股的楊慎,傷害沒養好就又被流放雲南。

當時的雲南可沒發展出旅遊業,也沒有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姑娘,是妥妥的苦地方。

楊慎在雲南三十多年,按規矩可以回家了,卻沒人敢批准他的申請,自作主張溜回老家四川後,四川官員怕得罪皇帝,又把他送了回去。

(臨江仙)

嘉靖皇帝在位45年,6次大赦天下,就是對楊慎始終不原諒。最終楊慎客死異鄉,死前幾天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臨江仙》。

除了對中國文學史的貢獻外,大禮議事件的另一個後果是開啓了明代中後期的惡性黨爭,毒害了明代士人的風氣。

在此之前,明代士大夫的“爭”多體現在與皇帝相爭,大禮議事件後,則轉爲互相攻讦。

(明朝大臣)

大臣與皇帝爭,是對皇權的某種制約,大體上還算健康力量,互相黨爭,則沒有底線。

同時,這種黨爭還常常表現爲道德爭論,雙方都舉起道德的大棒,不講是非,而是揪住動機,指責對方是壞人。

所謂“論心世上無完人”,道德攻擊降低了爭論的質量,也使得雙方陷入撇不清的泥潭,拉低了行政效率。

因此說,大禮議造成的惡果是長遠的,甚至是明朝滅亡的伏筆。

參考資料:

劉文.明代大禮議的情禮分歧與論證方法[J].倫理學研究,2022,(01):42-47.

王慎行,王旭,王翔宇,等.“大禮議”事件的影響——明代黨爭與道德政治方面[J].今古文創,2021,(14):51-54.

0 阅读:1127
评论列表
  • 2024-05-05 14:25

    武漢至宜昌的高鐵,鍾祥有站,修好了去旅遊的人就多了[呲牙笑]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