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制裁中國汽車,歐洲重金打造的“锂電池王者”就崩了?

硬核熊貓説 2024-03-23 17:32:59

剛剛制裁中國汽車,歐洲打造的“锂電池王者”就崩了。

事情是這樣的。

2017年,歐盟牽頭組建了“電池聯盟(EBA)”,希望在電池行業打造一個全新的“空客”,爭取實現電池自由。

要知道,中日韓幾乎壟斷了全球電池行業,歐洲想要打破這種壟斷,幾乎不可能。但對于歐洲來說,他們還真有過類似的案例。

空客就是打破壟斷的代表。

曾經波音主宰了全球大飛機時,歐洲也想分一杯羹,于是他們就集合了歐洲各個國家的力量,組建了“空客公司”。

空客的出現不僅打破了波音飛機的壟斷,也奠定了歐洲制造業的輝煌。

于是在電動車轉型的關鍵時刻,歐盟希望再複制一次“空客”奇迹。

這才牽頭組建了聯盟,集合德國、法國、英國等數個工業強國,打造一個“電池王者”,然後在2025年左右,幫助歐洲車企完全擺脫對中日韓的依賴,最終掌控電池産業的話語權。

可以說野心十分大。

而這家企業就是Northvolt(下面簡稱NT公司)。

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NT公司,但是它在歐洲有一個非常響亮的稱號:那就是歐版“甯德時代”。

這個稱號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歐盟全力捧出來的。

NT獲得歐盟的支持力度有多離譜呢?

首先一家企業沒有做到行業龍頭,那麽它很難獲得資金支持,對吧?

但NT卻完全沒有這煩惱,相反是歐盟急著給它送錢。

從2018年到2023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裏。

NT就獲得大衆、寶馬等汽車巨頭以及高盛、歐洲投資銀行等等投資機構,除此之外,還有瑞典國家養老基金、魁北克儲蓄銀行等“國家隊”的支持,總計獲得13輪投資,金額更是超過100億美元。

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

這麽說吧,甯德時代自2011年成立以來,在一二級市場獲得的融資總額差不多也就100億美元左右。

也就是說NT在五年時間裏獲得的融資,就超過甯德時代。

而當時甯德時代已經是全球頭部電池企業了。

更離譜的是在今年1月份,僅僅因爲NT要擴充産能,歐洲二十三家商業銀行組成的財團,就爲他們提供了50億美元的融資。

這50億美元的融資還是無追索權的,意思是,它只能靠Northvolt公司未來的利潤來償還。

如果虧了的話,銀行只能自認倒黴。

懂行的都知道,銀行啥時候做過這種賠錢的買賣?如果沒有歐盟在背後支持,說出來誰信呀?

總之NT的融資之大,條件之優惠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是極其罕見的。

但是這還沒完呢。

一家企業有了融資僅僅只是起步,你還得有工廠和訂單吧?

結果這些對NT來也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歐洲各國以及汽車巨頭,都趕著給它土地和訂單。

就拿訂單來說,在NT還沒實現量産的時候,德國大衆、斯堪尼亞、沃爾沃等歐洲汽車巨頭就已經把訂單送到NT的嘴裏了。

你猜猜訂單有多少?足足550億美元!

說實話,這種支持的力度十分離譜。

還有工廠方面,歐洲各國都給出了很大的優惠,最終NT前兩家電池工廠被瑞典搶走了,它們的産能規劃分別是60GWh和50GWh。

按照一輛電動汽車50度電來算,足夠爲220萬輛電動車提供電池。

NT的第三家工廠位于德國海德市,産能規劃也達到了60GWh,最後一家則位于加拿大,規劃産能30GWh。

按照他們的規劃,如果這些工廠能順利投産,那麽NT每年將可以提供400萬輛電動汽車的産能需求,出貨量可以跻身世界前三。

爲什麽說歐盟敢說再造一個“空客”,原因就在這裏,他們真的是不惜血本的在打造NT,完全把它當做汽車戰略的“救世主”。

按道理來說,獲得如此大的扶持,就算是小企業也該扶起來了。

然而NT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它不但沒能成長爲歐洲汽車的救世主,反而拉胯的十分厲害。

首先拉胯的是工廠建設。

在四家超級工廠中,能在2025年按時投産的,只有瑞典謝萊夫特奧的第一工廠,其他要麽就還是個空廠房,要麽連地基都還沒建好。

要知道,這四工廠是分布在歐洲各大區域,只有全部建成才能覆蓋歐洲主要的汽車工業基地,如今有三座不能按時完全,意味著歐洲整體的汽車轉型將會被延期非常多。

如果它一直無法投産,那麽歐洲整個汽車轉型將會受到重挫。

更讓歐洲車企受不了的是第二點,NT除了工廠延期外,産能也極度拉胯。

從2017年以來,Northvolt只公開交付過一次汽車電池,就連這一次交付都是遮遮掩掩的,連規模和客戶信息都未公布。

當時大家還以爲這家企業低調行事。

但是到了2023年的前三季度中,很多人才發現瑞典第一NT工廠只生産了80MWh的電池,而原本規劃是年産能達到60GWh,這意味著它的實際産能還不到規劃的1%。

爲什麽差距會這麽大呢?

別說我們不理解了,就連車企們也不理解,于是就讓NT給出解釋。

NT支吾了半天,才給出了一個讓人驚訝的理由,說是因爲生産線升級和維護工作影響了他們的産能。

這個理由驚呆了車企和供應商,要知道NT這個工廠才剛剛建成,怎麽就開始升級和維護了呢?這不是糊弄人嗎?

後來部分深入供應商就揭露了他們拉胯的第三點:技術不過關。

原來NT對很多設備和技術不了解,因此生産線無法全力運轉,有人來參觀就開起來動一動,沒人來就關了省電,俗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你說按照這種做法,産能能加快嗎?

第四個拉跨店是:管理問題。

2023年1月,這家工廠在用起重機安裝防雨裝置時,就發生了一死一重傷的嚴重事故。

2023年11月,這家電池工廠又發生了嚴重的爆炸事故,再次導致一名工人死亡。

因爲種種原因,NT遲遲無法量産交付,因此他們逐漸開始虧損。

根據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NT公司的運營成本飙升172%,虧損額達到了創紀錄的77億元人民幣,淨債務已經達到近200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一只腳踏在了懸崖邊上。

因爲NT産能實在太拉胯了,歐洲車企們都看不下去了。

瑞典卡車生産巨頭斯堪尼亞集團更是直接點名Northvolt,指責其電池供貨不足,導致斯堪尼亞的電動卡車難以在2023年實現量産。

大衆原先還打算跟Northvolt共同在德國建立電池工廠,現在也已經放棄這個規劃,改成了自己獨立建造生産線。

寶馬也是如此。

2023年初,他們給自家電動汽車招標了超過160GWh電池的超級大訂單,全給了蜂巢能源、甯德時代和億緯锂能三家中國公司,一點都沒分給自家投資的NT。

就連歐洲著名媒體《金融時報》也在感歎,說:歐洲的電池戰略很豐滿,但是現實卻很骨感。

明明是要資金有資金,要政策有政策,NT爲啥還混的這麽慘淡呢?難道它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其實也不能完全怪它。

NT並不是一家騙子公司,它的兩位創始人都來自特斯拉,曾經深度參與開發了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

因此在電池技術和生産方面,他們儲備的並不少,這也是NT受到歐洲財團們青睐的原因之一。

但問題是NT團隊的技術卻並沒有發揮的余地。

比如早期時,同樣是節能減排,歐洲車企走的路線是改造柴油技術,減少尾氣汙染,而中國和美國走的是電動車戰略。

兩者的汽車戰略不同,讓歐洲對電池的重視程度比較低,NT創始團隊沒能第一時間得到市場的支持。

一直到2015年大衆“柴油門”事件爆發,歐洲車企被發現柴油車尾氣排放造假,他們才放棄柴油改造路線。

直到此時,歐盟這才達成共識,要發展電動車。

這個時候又出問題了,了解歐盟都知道,他們內部其實並不團結。

在電動車上也是如此。

歐洲內部各國還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2019年5月,歐洲成立了第一個汽車電池産業聯盟,由法國標致雪鐵龍、歐寶汽車和法國電池制造商Saft領銜,投資額超過32億歐元。

德國就看不下去了,我們的汽車産業這麽發達,憑啥讓你法國來領導?

于是也在2019年推出了第二個歐洲電池産業聯盟,這回是由德國寶馬、巴斯夫、BMZ等公司爲主,投資額也高達29億歐元。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兩個國家在掐架呢?

你說由他們這麽搞下去,歐盟的電池能發展起來嗎?

總之極限拉扯之下,NT依然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支持?最後是這兩個電池産業聯盟都做的不太成功,不得已,才硬捧出來個NT。

2018年,NT才開始迎來發展的高峰。

此時NT又遇到新的技術路線問題。

NT是從特斯拉團隊出來的,他們最擅長的也是特斯拉的圓柱電池路線,而中歐日韓走的都是方形和軟包電池路線。

NT想要爲歐洲車企供貨,就不得不被迫從圓形電池轉戰方形電池。

這不僅讓他們失去了特斯拉背景帶來的技術優勢,還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這也是NT電池難産的第二個原因。

說白了,歐洲車企因爲造假,錯過了電池技術的原始積累,一步落後,就只能步步落後。

好不容易確定了技術路線,等真正開工的時候,Northvolt又傻眼了。

他們發現,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生産設備,整條電池産業鏈,歐洲幾乎都沒有。

在原材料上,歐盟全部的重稀土、近乎全部的鎂、超過8成的輕稀土都依賴中國供應。

前不久標普更是無情揭穿了歐盟電池産業的脆弱,歐盟的锂基本上全靠從智利、中國和俄羅斯等國進口。

而在電池的各個零部件上,比如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這四個锂電池最重要的組成部件。

歐洲只有巴斯夫和優美科能夠提供正極材料,而其他的全部都得依賴進口,而且大部分都是從中國進口。

但是在歐盟的規劃裏,他們是要自己掌握電池産業鏈的,如果全都從中國進口,那和組裝沒啥區別了。

NT也只能被迫不斷拉扯,最終發現實在沒辦法,還是得從中國采購。

它的隔膜來自中國的星源材質,電解液從新宙邦購買,負極材料也得從天齊锂業采購,甚至就連工廠內的生産設備也大部分都來自中國企業先導智能。

好了,靠著從中國買買買,Northvolt總算是把工廠開起來了。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還只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工廠辦起來了,總得有工人幹活吧。

Northvolt在歐洲一打聽,會造車的很多,但是會造電池的壓根就沒幾個。

整個歐洲的電池産業在這之前,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想要從無到有搭建起龐大的産業,需要海量的人才。

于是他們向歐洲電池聯盟求助,結果他們的高管也沒辦法,反而在會議中透露:在未來兩年內,歐洲電池産業的人才缺口將達到80萬之多。

NT花費了大量資源,也只爲瑞典第一工廠招了1600名工人,而剩下的缺口足足有2400名。

等于說,他們用一半的人撐起了整個工廠,也難怪他們工廠的産能和安全總是出現問題。

除了NT內部的問題外,工廠外部的問題也很多。

首先就是歐美國家老生常談的各種組織的問題了。

今年一月,NT在加拿大魁北克工廠建設項目時,就因爲當地環保組織的阻撓,而被迫停工了一段時間。

理由是Northvolt工廠的建設會破壞當地的森林和濕地。

這種問題可以說說歐美制造業普遍的情況了,無論是Northvolt還是特斯拉、甯德時代,在歐美建立工廠的時候,環保組織都會來薅一下羊毛。

薅完了工會、人權組織等等都會出現。

NT和這組織隨便談判下,都給造成很多時間、精力和成本上的困擾。

接著就是最近幾年又冒出來的能源問題。

NT原本已經基本確定要在德國建立第三家工廠了,但俄烏沖突之後,歐洲特別是德國的能源價格飙升,導致NT建廠成本變得高了很多,于是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德國的建廠計劃。

就這還沒完呢!

更讓歐盟難受的是美國也來搞事了。

2022年,拜登政府推出了《通脹削減法案》,對電池行業提供了巨額的補貼,力度比歐洲大了很多。

特斯拉原本計劃建在柏林的超級電池工廠,都搬回了美國。

NT也看中美國的補貼想要搬過去。

按照他們 CEO的話來說,美國給NT提供的政府補貼相當于德國的四倍,他們“不得不”考慮優先在美國擴張,而不是在歐洲。

這讓歐盟傻眼了。

你可是歐洲的“空客”,不是美國的“空客”。

我們真金白銀扶持你這麽久,你說走就走?那我們前期的投入不是白費了?

于是兩者又開始拉扯了。

NT繼續索要高額投資,歐盟只能含淚繼續給他們錢。

但是歐盟也想明白。

靠他們本土電池人才和供應鏈,根本撐不起歐洲的電池産業,歐洲電池産業想要發展,就必須與中國展開合作。

就不說被中國壟斷的零部件了,單說成本,NT在瑞典工廠每GWh電池産能的投資額高達近9億元人民幣。

相比之下,甯德時代在上海的工廠每GWh的投資額只要約3億元人民幣,只有NT瑞典工廠的三分之一。

這還只是投資額,更別說後續的生産成本了。

如此懸殊的成本差距,讓歐洲電池企業在與中國廠商的競爭中毫無優勢可言,如果按照歐盟的計劃,全産業鏈脫離與中國的合作,那成本更是要飙到天上去了。

于是他們也想明白了,就應該像韓國那樣,和中國深入合作。

雖然韓國一直在薅老美的羊毛,但是在電池上,韓國企業不僅沒完全偏向老美的戰略,反而不斷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比如LG新能源與中國雅化集團合作,在摩洛哥共同生産氫氧化锂;接著LG化學又跟華友钴業達成了合作協議,共同生産電池材料。

然後又向老美求情,讓他們繼續進口零部件。

反觀歐洲卻一直在排斥中國,去年6月,歐盟公布了《新電池法案》,從2027年起,對出口到歐洲的電池,在碳足迹、回收利用、電池“護照”等方面進行了嚴苛的規定。

這些規定的確讓中國電池很難在歐洲生存,但也阻礙了中歐的交流,讓歐洲電池供應鏈很難發展起來。

要電池産業鏈,還是要汽車轉型就擺在了歐洲面前。

因此他們不得不被迫放緩電動車轉型。

留給歐洲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好了,我是熊貓,我們下期見!

0 阅读:133

硬核熊貓説

簡介:用故事講述中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