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選在即耶倫造勢,拜登要學特朗普,對華電動車征加100%關稅

黃教授 2024-05-13 16:15:30

圖爲美總統拜登

近期,美國總統拜登對華翻臉,將要對中國的關鍵領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産業下手。而美財長耶倫在出面爲拜登大選造勢時不小說漏了嘴,承認美國對自身的新能源産業采取了保護措施。那麽,拜登要對中國電動車動手,反映出哪些問題?面對美國激進措施,中國該如何應對?中美關系會不會因此再度緊張?關于這些問題,我將從拜登對華加征100%關稅這件事說起,爲你深入分析。

公開消息顯示,拜登政府正在計劃一項針對中國關鍵戰略行業的加征關稅措施,其中就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設備等行業。其中特別針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將加征100%的關稅,而這項計劃最早預計會在下周對外宣布。

與此同時,美財長耶倫在爲拜登大選造勢時,曾接受采訪表示,美國對自身的新能源産業確實采取了保護性的補貼,並且公開“賣慘”,聲稱“這都是因爲中國的太陽能産業發展沖擊了美國産業”,爲了所謂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美方需要采取措施。

圖爲新能源汽車

第一個問題:拜登要對中國電動車動手,反映出哪些問題?

從美國急不可耐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們依舊堅持了“胡蘿蔔加大棒”的對華手段。2024年,中美領導人進行了通話,而美國財長耶倫、國務卿布林肯先後訪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兩國的關系確實有著回暖向好的走向。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不論是耶倫還是布林肯在訪華之前,都提前做了一波輿論攻勢。

而這個輿論攻勢的重點又同時指向了中國的新能源産業,耶倫說,“中國在新能源産業領域,已經出現了産能過剩,且威脅到了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

這很明顯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明明自己是有求于人,卻硬要擺出一副“世界霸主”的架子,在喊著不能同中國脫鈎的同時,又拿起輿論的武器對准中方的新能源産業。而現在,又在新能源領域對中國高築關稅壁壘,可見美國對華政策的“一手拿棗,一手拿棍”的政策從未改變,而且會隨著中美之間實力越來越靠近,愈發變本加厲。

此外,這也說明了美國在電動車等新能源産業,與中國相比優勢已經不大。目前來說,中美的新能源産業都處于産業生命周期的快速發展期,只不過在發展規模、速度、市場份額以及生産成本等方面,中國比美國有著一定的優勢。以新能源市場的份額爲例,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份額占全世界份額的63.5%,而12月的占比更是達到了68%。

圖爲美財長耶倫

這說明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2023年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車有超過一半的出口來自中國。然而即便如此,距離世界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依舊還有很大距離,所以,耶倫所言“中國新能源汽車産能過剩”完全是無視最基本的市場事實。

而且中國能夠拿下如此巨大的市場份額,與我們自身的經濟發展體制、供應鏈完整度和産業聚集度高、充分的市場競爭以及超大市場規模快速促進技術叠代等因素有很大關系。簡而言之,就是市場吞吐量足夠且産業體系完整,能夠支持中國新能源領域快速進行技術更新。而美國在這方面則表現出後勁不足,自然處在了下風。

從根源上說,還是美國的霸權地位已經開始衰落。這裏所指的衰落倒不是完全指代美國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的下降。而是指著幾十年來,中國等新興産業國家,開始在制造業上發力,逐漸從市場換技術,走向獨立開發,並逐步掌握核心技術。

而由于中國本身的産業成本要低于美國,所以能夠向全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優質産品和服務,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美國産品的優勢。因此,美國在科技領域雖然依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很多領域他不再是唯一。譬如光伏産業、譬如人工智能領域、再譬如新能源汽車領域。

圖爲汽車制造生産線

第二個問題:面對美國激進措施,中國該如何應對?

首先,對于美國不符合公平貿易規則的措施,我們應該采取對等的制裁措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度。早在2018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對華發動貿易戰開始,中國便有能力抵制美方的關稅大棒。更何況是今天,我們又向前發展了四年。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産業體系基本完善,在新能源領域也有著美方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美國可以對中國加征關稅,中國也同樣可以向美國進口的産品加征關稅。

其次,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還需要繼續加大對新能源産業的投資力度,做大做強。同樣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中國在新興産業領域的確打開了局面,但依舊存在核心技術研發缺乏動力,産品關鍵部件高度依賴國外進口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被外人“卡脖子”問題,譬如,新能源汽車的芯片受制于人、光伏膠膜的核心原材料之一聚烯烴彈性體全部依賴進口。

當然,這裏所說的卡脖子並不是說中國在該領域完全無法突破,還有一些問題出現在技術路線選擇不同,自主技術缺乏相應産業生態和應用需求。此外,在一些關鍵礦産上,中國的儲量也不容樂觀,譬如锂礦石,盡管中國的儲量排名世界第四,但依舊會受制于人,而钴的情況則更爲嚴峻。所以,在面對美國的制裁時,我們除了對等反制之外,也需要從自身出發,查漏補缺。

圖爲運往世界各地的新能源汽車

最後,中國也可以向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打開市場,分化瓦解美國的封鎖政策。世界那麽大,中國的新能源産品輸出也並不是只有美國,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的汽車産業海外布局位列前三的主要是北美、南美、東南亞等地,而在北歐、南歐的布局相對較少。

然而這些地方同樣是經濟發達區,而且同樣面臨産業轉型,綠色發展等問題,自然也就有著廣闊的市場。事實上,只要全球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方向不變,那麽以中國在新能源産業上的優勢,即便美國能夠封鎖一時,也不可能長期封鎖。

第三個問題:中美關系會不會因此再度緊張?

經過前段時間的中美高層頻繁互動,雙方關系確實存在向好發展的趨勢。但如果美國一意孤行,必然會導致中美關系的再度緊張。早在2024年4月兩國領導人通話的時候,中國領導人就明確提出了:“如果美方執意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剝奪中國的正當發展權利,我們也不會坐視不管。”美國總統拜登也表示“中國發展有利于世界,美國不尋求遏制中國發展”。

而現在,美國無視自己做出承諾,爲了一己私利強行打壓中國的新能源産業。自然會讓有向好發展趨勢的中美關系,再度回到冰點。

圖爲中國的光伏産業

值得警惕的是,美國這樣的行爲甚至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戰。特朗普政府時期,就是使用301調查來揭開中美貿易戰的序幕,而現在,美國再度祭出關稅大棒,很難保證中美不會進入到新一輪的貿易戰中。

當然,對于美國的舉動也不必太過在意,我們只需要做好輿論站位,繼續開拓市場就好。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不論美國會對中國采取何種措施,始終都違背了國際交往中的平等往來原則,即便它高築貿易壁壘,同時又對國內企業實行保護性補貼,也無法扭轉中國正在崛起,中方的新能源産業正在蒸蒸日上的事實。而這樣做的唯一後果,就是破壞來之不易的中美關系向好趨勢。

總而言之,美國打壓中國的新能源産業,不過是中美在各個領域博弈的一個縮影,這也恰恰說明了如今中美所處的地位正在發生逆轉。美國的霸權主義必將走向衰落,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但如果美方不能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依舊堅持錯誤的外交方針。那麽,它的衰落也就是可以預見的。而我們要做就是,做好自己,堅持和平崛起,獨立自主地同他國開展合作,向世界傳達中國的善意,很多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作者:常有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