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丨非遺主題展區”吸引嘉賓媒體關注:網絡快車促進非遺文化傳承價值轉化

都市時報 2024-03-31 11:30:26

3月30日至31日,2024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現場設置的“文化交流 文明互鑒——非遺主題展區”,吸引了衆多嘉賓與媒體的關注。同期,在公園1903“雲南美好生活”2024茶咖網絡文化周現場,20個特色非遺項目,也是現場一大亮點。新媒體時代,傳統非遺如何借助網絡媒體平台進行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促進産品價值的轉化,激發創新活力,昆明的非遺傳承人們,正在積極實踐,並給出了答案。

非遺+網絡媒體

促進非遺文化傳播與傳承

3月28日,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衡、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瓦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航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雲子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廷舉,在公園1903“萬千氣象看雲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直播間,分享了三項非遺的文化以及技藝的傳承工作。

在直播間,張衡分享了自己“萬物可拓、人人可拓”的理念以及自己積極創新,獲得“茶餅防僞傳拓方法”發明專利的情況。他介紹,在數字化的今天,古老的傳拓技藝依然是複制保存金石文字的最佳方法之一,在網絡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也在通過開設公衆號、抖音賬號,參與媒體直播、拍攝短視頻等方式傳播非遺文化。他說:“雲南是一個生物多樣、民族團結、生態良好的地方,我將結合傳拓技藝,以沉浸式體驗活動爲抓手,充分運用各種媒體形式,講好雲南故事,講好昆明故事。”

近幾年,張航參加過中央電視台的《非遺裏的中國》、中國青年論壇、TED演講等多個節目,並開設了公衆號“心房瓦貓”,努力做著瓦貓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工作。

張航認爲,瓦貓強調的就是“守護”這個關鍵詞,古人有想守護的東西,現在的人也有想守護的東西,只要守護這個心願還在,瓦貓存在的空間就還在。接下來,自己會繼續參加各類媒體節目和展覽,同時通過開設瓦貓學院,讓更多人參與到瓦貓文化的傳承中來。

非遺+網絡平台

促進非遺産品價值轉化

現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各類網絡平台,而昆明的很多非遺項目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通過開設網店、抖音、快手、小紅書賬號等方式,傳播非遺文化,實現非遺技藝及産品的價值轉化。

雲子圍棋的制作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可考證的曆史有500年以上,目前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雲南圍棋廠在天貓和京東等平台都有旗艦店,並且一直在通過新媒體平台進行著産品的銷售和文化的輸出,創新推出了雲子書簽、音樂盒等文創産品。

雲南圍棋廠市場拓展部的邵凱琦介紹:“現在網購已經是消費的主流,很多遊客在了解到雲子産品後,會選擇網購直接快遞到家。近年來,公司一直依托新媒體平台做直播、短視頻等,讓更多人了解到雲子這項技藝,今後,還將創作更多年輕人喜歡的短視頻作品和星宿圖、生肖圖等雲子文創産品,傳播好雲子文化,促進産品價值的轉化。”

在昆明非遺技藝中,通過網絡平台促進非遺産品價值轉化的優秀項目或者傳承人還有很多。比如昆明市西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唐菓子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阮智敏,目前在抖音平台的賬號“老阮美食藝術”,擁有30.5萬粉絲,點贊量達到322.6萬,很多粉絲通過網絡了解唐菓子後,會到昆明來學習線下課程。而隨著需求的增多,阮智敏積極進行唐菓子材料、工具創新研發的同時,也開設了網絡課程,讓唐菓子這項技藝,走向了更廣闊的空間。

最近幾天,公園1903“雲南美好生活”2024茶咖網絡文化周非遺集市的花滿樓鮮花餅攤位前,排隊購買鮮花餅的遊客絡繹不絕。最有意思的是,現場工作人員賣著鮮花餅,接受各類媒體采訪的同時,也在通過直播宣傳和推介著鮮花餅這項可以吃的非遺。花滿樓鮮花餅在網絡上的熱度也不低,恒隆店售價38元/盒的現烤鮮花餅,在美團平台上半年的銷量達到了7.2萬單以上。花滿樓鮮花餅恒隆店導購錢書宇介紹:“公司在多個平台有網店,現在不僅公司會做直播,也鼓勵各店的員工做直播,鮮花餅作爲極具雲南特色的非遺伴手禮,在網絡上的銷售情況一直很好。”

非遺+創新

網絡是開拓思路的平台

除上述非遺項目外,不少非遺項目積極通過互聯網平台和網絡媒體進行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産品價值的轉化。比如安甯紮染,有公衆號、視頻號、小紅書賬號、抖音賬號。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安甯紮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成介紹:“各種新媒體平台的展示,讓喜歡而且想體驗紮染這項技藝的人找到了我們,並到店上來體驗紮染技藝,更好地感受到紮染文化。”

昆明市掐絲琺琅彩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鄧璧玲將傳統紋樣、雲南豐富的民族元素、山川河流與特色地標建築融入創作中,積極講好雲南故事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技藝和材料的創新,使用環保材料制作的炭餅畫作品,兼具觀賞性與環保屬性,近期創新推出的掐絲琺琅寶石以及琉璃彩畫作品,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鄧璧玲介紹,在新媒體平台的運用方面,公司有微信公衆號,在小紅書、抖音、百度等平台上也有賬號,通過圖文、短視頻等方式,宣傳和推介掐絲琺琅技藝,現在,公司還針對客戶的需求,推出了線上課程,讓喜歡掐絲琺琅技藝的人,突破時空的限制,學習和了解這項技藝。

鄧璧玲說:“網絡信息廣泛多元,作爲全國版權示範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在網絡上有優秀的設計作品,我們也會向創作者購買版權來豐富我們的産品。未來,我們也會更積極地運用各類網絡平台,讓掐絲琺琅彩畫這項技藝,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在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葫蘆雕繪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孝國手下,原本普通的葫蘆變身爲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葫蘆提琴、茶具等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他說:“互聯網也是一個開闊思路的平台,通過網絡,可以了解到更豐富的藝術形式,再把這些藝術形式與葫蘆雕繪技藝結合,就能産生更具藝術感染力、更能獲得市場認可的作品。”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昆明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昆明作爲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非遺項目數量衆多、類別豐富。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遺四級名錄項目779項、代表性傳承人958名。

昆明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劉鳳英表示,昆明市始終以傳播普及爲基礎,以宣傳展示爲抓手,以傳承發展爲目標,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管理,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非遺項目積極擁抱互聯網,對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都具有重要作用。這一方面需要各級政府來組織宣傳和推介,一方面也需要各類媒體平台的關注與傳承人積極參與,尤其是一些即將面臨失傳的非遺項目,更需要我們去關注,讓這些傳統的技藝更好地融入我們的生活,獲得更好的傳承。

來源:都市時報

全媒體記者:楊麗菊/文

全媒體記者:張悅/圖

編輯:姜蕾

審核:朱家吉

二審:鍾玲

終審:彭德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