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爲什麽沒有挽救大清?

琅琊左史 2024-04-01 09:28:57

清末有兩次新政,但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是以李鴻章爲代表的開明官僚發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主要學習西方的“器”,主要是發展造船、武器制造等軍工行業。但搞了20年的洋務運動,最終換回來的確實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

李鴻章搞的洋務運動,完全不改變現行制度,只是在武器裝備、清軍操練上學習西方,這種只涉及皮毛的改革猶如空中樓閣,根基不穩,必定傾覆。

李鴻章搞的北洋海軍,看似強大,但外強中幹,雖然軍艦確實優于日本,但軍官素質、指揮體系卻差了日本十八條街。打起仗來還是老一套指揮方式,各自爲戰。日本是動員全國力量和北洋海軍戰鬥,當戰爭打響時,駐守江蘇的南洋艦隊居然作壁上觀,孤軍奮戰的北洋艦隊焉有不敗之理。

更有甚者,慈禧老佛爺甚至挪用北洋艦隊經費去修建頤和園,掌握最高權柄的人是一個只會享樂私心用甚的老寡婦,洋務革新,革的是哪門子新。

甲午戰爭的慘敗,讓很多知識分子對“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産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就産生了第二次新政,即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維新變法運動。

第二次新政主要側重對清朝的制度、文教進行革新。維新派認爲,束縛國人的是傳統儒家道德和君主專制,要對儒家道德哲學重新解讀,要實行君主立憲,開議會。

但康梁的新政有兩個弊端:一個是儒家傳統道德哲學和封建君主制的強大慣性,兩千多年的儒教和封建慣性,很難讓國人接受這種“目無祖宗”、“目無皇權”的變革;另一個是既得利益集團沒有讓渡利益,這一點我們仔細講一講。

要想實現富強唯有徹底的制度革新,這種革新需要既得利益集團讓渡利益,像英國和日本那樣,實行君主立憲,王室只充當禮儀性的作用,接受全國供養。但以慈禧爲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完全不接受這種模式。既得利益集團最不喜歡改革,古今亦然。

即便是光緒帝,他雖然支持新政,但也沒有實行徹底的制度革新,而是更偏向于依靠維新派去加強皇權,以此削弱西宮太後,實現真正的親政。假使讓他作壁上觀像日本皇室一樣充當吉祥物,他也不一定願意。

維新變法的參與者是這麽一個組合:一批有著崇高理想、滿懷熱情、深受西方思想熏陶的新時代知識分子,加上一個易受鼓動、年輕氣盛的皇帝,他們的改革僅憑一腔熱血,而沒有抓住實質權力。自上而下的改革一定要實現事權集中。

慈禧老佛爺在幕後時刻注視著這群政治白癡們的表演,她悄無聲息的讓榮祿擔任直隸總督,掌握華北全部軍隊。有了軍隊在手,慈禧太後就能輕易平定變法分子們的“作亂”。

教員有句至理名言:槍杆子裏出政權!沒有軍隊,僅憑一腔熱血,什麽都幹不成。年輕的光緒帝和康梁集團僅僅風光了100多天,之後就是曆史上濃墨重彩的戊戌政變,光緒帝被軟禁,康梁逃走,留下的譚嗣同等人慷慨赴死。

清末新政,一次挂羊頭賣狗肉的洋務運動,被甲午戰爭的慘敗啪啪打臉;一次康梁等政治低能兒們幼稚的變法實踐,被戊戌六君子的熱血徹底澆醒。

新政挽救不了大清,大清亡國已成定局。

0 阅读:57
评论列表
  • 2024-04-01 12:18

    因爲滿清已經爛透了[笑著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