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內生動能不斷集聚

經濟日報 2024-05-14 06:20:43

截至4月30日,滬、深、北3家證券交易所共5327家上市公司公布2023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上市公司整體業績持續修複,內生動能不斷集聚,回報能力穩步提升,多項指標積極向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業績向好

2023年,全市場5327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2.69萬億元,同比增長0.86%,實現淨利潤5.71萬億元。其中,滬深主板、科創板上市公司全年分別實現營收67.27萬億元、1.39萬億元,實現淨利潤5.39萬億元、0.07萬億元。

廣西大學副校長田利輝表示,2023年A股上市公司年報整體情況顯示,我國經濟在面臨挑戰的同時,具備了應對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展現出一定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吸引力。

2023年,全市場共4183家上市公司實現盈利,367家公司扭虧爲盈,2381家盈利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658家盈利公司增幅超10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全市場盈利公司占比73.3%。剔除金融行業,實體上市公司實現營收63.54萬億元、淨利潤3.22萬億元。

從競爭力和盈利質量看,2023年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整體銷售淨利率爲5.06%,整體淨資産收益率(ROE)爲7.7%。2023年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整體資産負債率爲57.8%,同比下降0.41個百分點。2023年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總體現金流狀況進一步改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6.44萬億元,同比增長9.11%,爲淨利潤的2倍,整體營業現金比率爲10.14%。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體制機制不斷完善,A股上市公司分紅能力及意願穩步提升。截至目前,已有3859家上市公司公布或實施2023年現金分紅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的92%,100余家公司上市以來首次現金分紅。從金額上看,合計現金分紅金額達2.24萬億元,比上年有小幅增長。274家公司現金分紅金額超10億元,30家公司超百億元。從分紅比例來看,分紅公司整體股利支付率達36.94%,1217家公司股利支付率超50%。從分紅頻率來看,254家公司披露2023年季度、半年度分紅方案,家數比上年有顯著增長,現金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不斷加強。

田利輝表示,A股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總額超2.2萬億元,體現了上市公司對股東的回饋和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分紅總金額相比前一年度有顯著增長,表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強,有更多資金用于回饋投資者。

研發驅動

上市公司的發展後勁與公司研發資金投入密切相關。田利輝認爲,A股上市公司研發費用連續3年破萬億元,顯示出對創新和研發的重視,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數據顯示,上市公司2023年全年研發投入合計1.6萬億元,整體研發強度達2.21%。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研發投入0.77萬億元,在研發投入前100家公司中占據61席。民營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創新活力,整體研發強度達3.75%,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滬市主板公司2023年合計研發支出近9000億元,同比增長5%,連續3年保持增長態勢。其中,138家公司研發支出超10億元,19家公司研發投入超百億元,108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航空裝備、電力、通信服務等行業研發支出增速超30%。高研發投入帶動新興産業湧現與傳統産業轉型齊頭並進、互融互促,有利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支持未來産業布局。

深市上市公司2023年研發投入合計超過7400億元,同比增長11.1%。408家公司研發強度超過10%,113家公司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戰略性新興行業持續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研發投入分別爲2112.79億元、901.43億元、465.41億元,同比增長6.37%、41.18%、11.71%。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雳表示,研發投入總額上升,表明上市公司對核心技術、科研人員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

面對國內外多重因素挑戰,科創板上市公司聚焦重點領域加快科技攻關,研發投入連創新高,創新成果屢獲突破。2023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達1561.2億元,同比增長14.3%,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爲12.2%,83家公司研發強度連續3年超20%。截至2023年末,科創板已彙聚超過23萬人的科研人才隊伍,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超三成。六成公司核心技術達到國際或者國內先進水平,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0萬項。

向新而行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上市公司積極探索前沿技術,布局未來産業,培育“第二增長曲線”。傳統行業公司積極運用新技術實施改造提升,向“新”發展。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分析2023年年報,盈利增長較快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科技行業。此外,受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帶動,多數相關公司也都實現了較好的盈利增長,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銷售滲透率已超過50%,帶動了锂電以及關鍵汽車零部件的發展。

當前,上市公司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截至2023年底,數字産業化上市公司1305家,比上年增加94家,涵蓋數字産業化領域的4個大類,主要分布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中。産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數字産業化上市公司2023年實現營收9.05萬億元、淨利潤0.47萬億元。

滬市主板一批新興制造、現代服務業公司數量呈現躍遷式增長。近10年來,機械設備行業由45家增至125家;醫藥生物行業由62家增至109家;汽車行業由42家增至114家;電力設備行業由45家增至87家;電子行業由26家增至71家;通信行業由14家增至29家。相關行業公司收入、利潤、市值占滬市主板實體企業的比重分別大幅提升5個、10個、10個百分點。重點産業鏈加速彙聚,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爲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作爲深市優勢産業,新能源産業鏈持續保持高景氣,新能源汽車行業實現營業收入5240.52億元,實現淨利潤499.81億元,同比增長17.32%、22.32%。以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爲代表的外貿“新三樣”持續走俏,成爲我國外貿出口的新增長點。2023年,深市“新三樣”相關上市公司海外收入達3500億元,同比增長25.46%。(經濟日報記者 彭 江)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