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閱讀,照亮殘疾人心靈的燈塔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2024-04-23 12:50:15

今天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

讓我們攜手關愛殘疾人

爲他們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和資源

讓閱讀成爲他們生活中的一道亮光

殘疾人作家

隨著殘疾人事業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作家被大家發現並喜愛。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殘疾作家面臨著比健全人更多的挑戰,身體上的殘疾可能會限制他們的行動,卻無法限制他們的思想和創造力。他們通過堅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創作出許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展現出了殘疾人精神的偉大和堅韌↓↓↓

盲人作家張骥良:支教帶給更多人“光明”

張骥良,1954年6月生于北京,盲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7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華兒女》《人民文學》《知音》《詩刊》等全國數百家報刊雜志上發表詩歌、散文、隨筆、文學評論、報告文學、以及人物通訊等作品四百余萬字,已出版長篇曆史小說《溥儀,終結一個時代的人》。散文《新聞戰線上的“特種兵”》榮獲“獻禮新時代征文”優秀獎。

盲人作家陳光炅:用寫作和奔跑追尋心中的光明

2004年,陳光炅不幸因病致盲,曾參加過盲人電腦培訓班。2007年,陳光炅到廣州開了一家按摩店,通過這種方式接觸到更多盲人。兩年後回到成都,根據自身的經曆和見聞,陳光炅開始進行創作,他將其命名爲《奇迹天地》。繼《奇迹天地》之後,陳光炅又陸續創作了《逆天指》《新羽翎》《鴛鴦錯譜》3部小說,累計超過400萬字,多次獲得大獎。除了寫作,參加馬拉松賽事也是他近些年來的新嘗試。未來他希望能創作出更多有深度、有生命力的作品。

盲人作家王忠禮:與其抱怨黑暗 不如挑燈前行

2009年,王忠禮因急性視神經炎而失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盲人電腦,王忠禮開始大量地閱讀和寫作。其中《讀書照亮黑暗青春》榮獲光明日報社與澳門晚報社主辦的全國征文二等獎;《星空下的且思且行》榮獲“仰望星空”全球征文三等獎;《“阿甘”的三亞之戀》榮獲第23屆書博會征文全國三等獎……王忠禮的作品主要以現實主義、弘揚傳統文化、書寫真善美展現正能量等爲主題,10年來,他累計榮獲各類征文獎項20余次,發表各種作品500余篇。

推薦書籍

在文學作品中,殘疾人形象豐富多彩。這些作品展示了殘疾人的堅韌、勇敢和智慧,使人們更加關注殘疾人的生活和權益。同時,這些作品也爲殘疾人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力量↓↓↓

《夏日秋千》

作者王憶出生于1989,出生時被診斷爲“小腦偏癱”,雙手變形,沒有行走能力,但她卻從文字中找尋到了“奔跑”的快樂。王憶著有長篇小說《冬日焰火》,短篇小說集《不虛此行來看你》,詩集《在靜寂裏逆生長》等。王憶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夏日秋千》,入選2023年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該書講述了身患殘疾的姐姐在與弟弟“好好”相處中共同成長的故事。王憶以她獨特的筆觸,將姐弟間的情感變化描繪得淋漓盡致,字裏行間跳動的是作者努力追夢的青春體悟,傳遞出新時代新青年向善向上的正能量。

作者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2023年被全國婦聯評爲“三八”紅旗手。

《四門塔:千年古塔的曆史回響》

鍾倩,筆名雪櫻,因病致殘。作者爲山東濟南人,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曾榮獲中國好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百姓學習之星、山東省三八紅旗手、山東省十佳自強模範等獎項。已出版《含淚的綻放》《泉畔的眺望》《金薔薇與四葉草》《千佛山:遙望齊州九點煙》,作品入選多個選本和語文試卷。

最新作品《四門塔:千年古塔的曆史回響》,《四門塔:千年古塔的曆史回響》一書,致意我國著名建築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文物保護工作者以及古代工匠,填補四門塔曆史空白,作者克服“冷門、小衆、史料少而繁紛”等多重困難,曆時四年時間寫成。在書中,她溯源尋流四門塔的“前世今生”,觸摸古塔的呼吸和痛感,打撈帶有人間煙火氣息的動人細節,用生命憬悟古塔之美,觀照“微塵衆”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以文學表達與讀者情感共鳴;同時,又很好凸顯古塔與古城的關聯。

《心靈的燈盞》 作者王庭德出生于陝西省,因病致殘,爲肌無力侏儒患者。已出版紀實文學《這個世界無須仰視》和詩集《心靈的燈盞》等。其中《這個世界無須仰視》先後兩次出版和再版,《這個世界無須仰視》榮登暢銷書排行榜,被農家書屋采購,被評爲中國高校精品圖書,入選全國中小學生館配圖書推薦書目,且獲得多個獎項,尤其深受青少年讀者喜愛。 最新作品爲《心靈的燈盞》分“侏儒先生日記”“我心飛翔”“夢中的女孩”“一瓣心香”“師友評說”五輯。前四輯收錄了王庭德現代詩150首,內容涉及言志、詠物、抒懷、愛情、親情、友情、鄉旅之感、命運之思等多方面,其中詩作視域獨特,意象奇僻,語言個性,感情或幽邃深沉,或激越犀利,頗有張力,能夠發人深思。第五輯收詩11首,主要爲作者文壇師友對其人生和文學的獎掖評價。

《靜默之身:殘障人士的不平凡世界》 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教授墨菲因脊髓腫瘤緩慢而不可逆轉地發展爲四肢癱瘓的殘疾人。在本書中,墨菲既是一位“觀察者”,又是人類學的“線人”,他以自身經曆解讀殘疾人的內心世界,探索疾病以及殘疾的社會屬性。 癱瘓和所有殘疾一樣,侵犯了人們的身份、社會地位和與他人的聯系,殘障被社會定義,並被文化賦予意義。

《爲了生命的美麗》 生命終因堅強而美麗;生命終因摯愛而美麗;生命終因執著而美麗;的確,生命本身就是美麗的。只要我們去發現,去感受,去追求。 這是一本贊美生命、讴歌真情、傾訴摯愛的散文作品集,又被稱爲“殘疾人作家散文作品選”。

《我的左腳》(克裏斯蒂·布朗自傳)

作者克裏斯蒂·布朗 愛爾蘭,患有先天性腦癱,四肢無法活動,也不能清晰地講話。但作者憑著毅力,用神奇的左腳開啓了與世界溝通的大門,也爲這個世界留下了許多令人驚歎的畫作和文學作品。1981年布朗去世後,他的自傳《我的左腳》被搬上銀幕,他不向命運屈服的故事由此轟動世界,《我的左腳》一書也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愛的教育》一樣,成爲感動並鼓舞著世界上千千萬萬人的勵志經典。

《盲人攝影師》(The Blind Photographer)

本書集合了150余件視力殘疾攝影作品,創作者不僅有攝影師,還有舞蹈家、小說家。

無障礙閱讀

對于殘疾人來說,一個無障礙的閱讀環境至關重要。無障礙設施、盲文和觸覺圖標等輔助工具,以便殘疾人閱讀↓↓↓

中國盲文圖書館

這是一座專門爲盲人而服務的圖書館,是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服務功能較全、智能化程度較高的綜合性盲人文化資訊服務機構,它位于首都北京。 館內設有盲人無障礙智能定位導航服務系統,盲人在系統的引導下可獨立自由行走,並獲取相關服務信息。圖書館依托在線閱讀、數字圖書館、遠程教育培訓、盲人社區等八大服務平台,通過互聯網、閱聽終端、手機、電話等傳播渠道,使全國城鄉盲人足不出戶地借還盲人讀物、參加遠程教育培訓和在線聽賞文化講座、口述影像等。 甘肅省圖書館

甘肅省圖書館于2010年5月建立盲文及盲人有聲讀物閱覽室。2011年3月啓動“陽光工程”助殘服務項目。近年來,甘肅省圖書館堅持以“陽光工程”助殘服務項目爲依托,購置專車、組建殘疾人志願服務隊伍,每年爲1700多人次盲人提供免費接送、免費午餐,通過“引進來、帶出去、深體驗、共分享”的服務模式,規範化、常態化開展讀書分享、詩詞朗誦、才藝表演、燈謎競猜、心理咨詢講座、培訓班、遊園、參觀博物館、無障礙電影公益放映、無障礙閱讀服務以及積極組織視障讀者參加中國盲文圖書館在全國舉辦的各項比賽等活動。

內蒙古無障礙圖書館

此圖書館在殘疾人借閱區打造了視障閱覽室並不斷改造完善,與此同時,圖書館還修建無障礙通道及無障礙衛生間,館外設有無障礙停車位,改造緣石坡道等,方便殘疾人來圖書館閱讀。圖書館現有4000余冊盲文、手語等圖書,還爲讀者提供有聲讀物、智能聽書設備和軟件等。

殘疾人閱讀平台 用聲音傳遞色彩,用聆聽感知藝術,無障礙電影院成爲視力殘疾人閱讀的另一種“窗口”↓↓↓ 光明影院”尋找光明 共享希望

無障礙電影不只是單純講述畫面,想要幫助視力殘疾人理解畫面所要表達的含義,只有字斟句酌地細致打磨,才能呈現一場“視”聽盛宴。

世界讀書日 希望更多的殘疾人 能從書中獲得力量 在閱讀中找到心靈燈塔 照亮人生道路

編輯:潘文暢

審核:張雪飛、張競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