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盤點劇中那些可圈可點的台詞

茅塞盾開 2024-03-02 22:58:51

對于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作品而言,劇中的台詞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相信我的這個觀點沒有人會反駁。

換句話說,劇作中台詞的創作水平,是衡量主創人員水准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那麽,台詞的創作水平,如何體現出來呢?

我認爲,一方面要看台詞本身,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還要看台詞和演員本身的匹配程度。

怎麽說呢?

如果台詞寫得很唯美、精彩,但是卻強行安在一個不相幹的角色頭上,那麽這個表演片段會變得非常別扭。

同樣道理,如果台詞雖然很簡單,甚至粗俗,可是由恰當的人講出來,未嘗不會被演繹成一段經典的場面。

相信我寫這句話的時候,大家已經腦補出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某個經典片段了,是和金陵副將馬國成有關的,針對的是田文鏡,圍繞的是追比國庫欠款。

當然了,《雍正王朝》劇中還有不少台詞,不僅台詞本身創作得非常精彩、凝練,很有文采,而且和角色契合度非常高。哪怕多年後,重複來看,依舊會令人覺得那些片段是劇中爲數不多的經典情景。

片段一、康熙在《百官行述》風波的最後,進行總結陳詞之時,所講的台詞。

我摘錄其中一個小片段:

“一個未入流的小吏,賣官買官,運營六部,如布棋子,指揮官員,似馭牛馬,這是爲什麽?”

不知道大家對這段台詞是什麽樣的印象。

在初次看到這個情景的時候,我總感覺妙不可言。

焦晃飾演的康熙,輕描淡寫地講出“棋子”、“牛馬”等字眼,寥寥數語,卻對這些爲任伯安所收買、控制的官員流露出了強烈的鄙夷和失望之情。

這段話只有二十多個字,是以較爲簡練的四字短語爲主,既有文言古文的風格,同時又通俗易懂。

我們知道,康熙自幼鑽研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高的造詣。同時康熙又是開創清王朝宏偉基業的“總設計師”,經常禦駕親征,不僅有著過人的智慧和思維,而且康熙行事必然是腳踏實地,不會拘泥于形式。

因此,這種既凝練又簡明的講話方式,更符合康熙康熙這種睿智、缜密、務實的做事風格。

畢竟此時康熙已經年近六旬,執掌整個清帝國五十余年,什麽大風大浪沒經曆過。用這種不怒自威、講話寥寥片語卻能夠擲地有聲的方式,更能契合此刻康熙的形象。

我們拿這段講話,和《康熙王朝》中陳道明所飾演的康熙大帝,訓斥群臣的講話做對比,會發現,陳道明版康熙的那段講話,從頭到尾是大段的現代化獨白,卻沒什麽特色,可以用其塑造任何大佬角色,台詞本身卻和康熙這個角色沒有太大契合度。

那段講話,文采欠缺、文字不夠凝練,充其量只能算是陳道明個人情感的宣泄。雖然讓觀衆看起來非常過瘾,可是我們會感覺這個版本的康熙,顯得很“稚嫩”,還不夠“成熟”。

所以網友經常評價,陳道明並不是在演康熙,而是在演自己。焦晃老爺子則是化身成了康熙本人。

造成網友對這兩個角色的差別評價,我認爲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台詞造成的。

片段二、張廷玉舉薦李绂之時所說的話

當雍正和八阿哥、張廷玉等人討論首次恩科考試主考官人選之時,八阿哥向雍正舉薦了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

緊隨其後,張廷玉也向雍正舉薦了另一個人擔任副主考。

張廷玉並沒有直呼其名,而是先引述了一段話:

“此人崖岸清峻,在讀書人中聲譽很高。”

其中“崖岸清峻”這個四字短語,即便是在搜索引擎中進行查詢,我發現引用它的地方也很少,足見這是一個頗爲冷門、文化藝術含量卻有三四層樓那麽高的詞彙。

“崖岸清峻”有廉潔高尚、人品剛直的意思。

如果我們把張廷玉的這句台詞改爲:

“此人廉潔高尚(或人品剛直),在讀書人中聲譽很高”。

大家有沒有發現,産生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差別在哪裏呢?

這就是“崖岸清峻”四個字所蘊含的魅力和能量。

張廷玉是何許人也?

他是漢臣的領袖,又出身書香門第,其學問和才識放眼整個清王朝,恐怕也沒幾個人能夠望其項背。

如何用一句台詞樹立起張廷玉的這個角色設定呢?

那就很簡單,決不能用一些過于直白或者通俗的話讓張廷玉來講。

我們可以料想到,主創人員在爲張廷玉設計這段台詞的時候,一定費了不少心思,確保張廷玉一出口,便可以在衆官員中呈現出“遙遙領先”的講話水平。

那麽“崖岸清峻”這四個字,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最起碼,就我的認知範圍內,暫時想不出有別的比它更合適的詞彙。

有的過于高雅,難以得到衆人附和,有的過于通俗,顯現不出張廷玉的文采。

總不能讓張廷玉這樣介紹李绂:

“我舉薦一個人,TMD老有才了!讓他當副主考那是罐子裏捉老鼈——沒跑!”

這分明是李雲龍走錯片場了。

(全文完)

1 阅读:2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