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讀|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擴大智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領先優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 2024-03-07 11:40:19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要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産業領先優勢”被提及。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已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未來仍將以持續的技術創新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産業領先優勢。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則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在加大技術創新的同時,行業也需持續培養人才、推動體制機制改革,更好的參與到全球競爭中。

電動化與智能化爲依托,中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已領跑世界

中國汽研政研咨詢中心政策研究總監吳勝男介紹稱,2018年至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球占比超60%;隨著政策及市場需求雙驅動,我國乘用車和商用車新能源車中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均呈現不同程度增長。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31.6%。

吳勝男表示,目前技術上中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也“遙遙領先”,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從120-140Wh/kg提升至200Wh/kg以上;充電功率從480KW向800KW水平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上也飛速跟進,截至2023年,我國充電樁保有量達到859.6萬台;已建成加氫站達358座,爲全球加氫站保有量最大的國家。在技術與市場同步發展的同時,我國全球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供應區域也逐步建成。

智能化與網聯化領域,中國汽車産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馮興亞強調,我國已具備完整的上下遊産業鏈,可充分保障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高質量發展。而中國是全球互聯網用戶規模最大的國家,具備領先的技術和龐大的數據支撐,能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強力賦能。

朱華榮 圖/受訪者供圖

取得一系列的成績,少不了國家的指導與企業的努力。朱華榮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充分發揮了舉國體制優勢,以政策導向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快速發展。中央各部門及各地方政府先後出台了大量政策推動新能源産業發展,爲新能源汽車發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023年,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而中國自主品牌車企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紛紛對海外進行了戰略布局。朱華榮認爲,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抓住了曆史機遇,主動擁抱世界。

“在成本、效率、造型設計、新能源、智能化共五項優勢的支持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已領跑全球汽車市場”朱華榮說。

競爭持續加劇,要領跑世界仍需多方協同發展、持續投入技術創新

雖然我國智聯新能源車産業已在全球範圍內取得領先優勢,但是全球競爭仍然持續存在。

從車企角度看,行業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面臨挑戰。朱華榮表示,在向電動化和新能源轉型過程中,需要較大的研發、生産與市場投入,幾乎每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或車企的新能源業務)都面臨制造成本高、運營成本高、規模效應未顯現、單車利潤低的窘境。隨著新能源車型供給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特征更加明顯,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啓降價競爭模式,將加速品牌淘汰。

用戶仍然在裏程焦慮、補能效率、安全可靠等領域存在擔心。

吳勝男提到,對于産業鏈來說,我國在先進工藝制程芯片、自動駕駛測試裝備及仿真工具鏈、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原材料與部件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國産化水平。全生命周期的減碳也需要産業鏈的協同,需要行業各界共同參與支持。

馮興亞 圖/受訪者供圖

馮興亞則提出了智能化與網聯化領域面臨的挑戰:“高級別自動駕駛尚未達到商業化目標、國際標准不統一、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智能駕駛相關法規完善等挑戰仍然存在。爲此,今年兩會期間,我還提交了一份關于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條款、明確智能駕駛法律責任認定的議案,建議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條、第76條,增加機器駕駛人定義、責任承擔劃分等內容,先實現智能駕駛法律層面依據從無到有、從零到壹的突破,並建議加快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智能駕駛專門法律。”

放眼如何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車産業的領先優勢,朱華榮與馮興亞均表示,加大研發投入,以創新促發展。廣汽集團已在自主研發領域累計投入450多億元,長安汽車則要到2030年,累計投入20000億元以促創新。

中國汽研政研咨詢中心副總工朱雲堯表示,企業要加強自身的投入,産業則需要多方貢獻力量。

在他看來,除了持續投入創新,逐步打造系統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還要在管理協同方面下功夫。各方要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安全(包括動力電池及氫能安全)、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網絡和數據安全等)、車路雲基礎設施、動力電池回收、數據應用等方面的管理引導,彌補産業短板。

做産業不可閉門造車,朱雲堯強調,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加強國際合作,打造全球化硬件、軟件、汽車産業生態,並積極加入行業規則的制定中。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雙碳領域的統籌也不可忽視。朱雲堯建議,要有序推進碳排放管理機制建設、築牢碳核算基礎,不斷完善適應于我國國情的汽車原材料、總成的碳核算方法學,加快碳足迹標准國際協調互認,推動我國汽車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