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古選詩》《千家詩》裏的杜牧《清明》——“杜牧杏花村”知識考古之二

揚眼 2024-04-02 18:01:16

●羅 漫(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清明時節雨紛紛”的七言絕句,能夠在南宋跟唐人杜牧明確發生唯一的聯系,離不開《唐詩》、《古選詩》和《後村千家詩》這三個選本的連續記載。

一、《唐詩》裏的杜牧《清明》

四庫全書本佚名《錦繡萬花谷·後集》卷26“村”類,列有9種“村”:花柳村、春風村、浣花村、落花村、杏花村+田野爲村、黃葉村、朱陳村、老木村、客愁村。中心位置即“杏花村”處載詩1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出《唐詩》。

編者意爲若幹首“唐詩”裏的“杏花村”,只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裏的“杏花村”最具代表性,所以唯一入選《錦繡萬花谷》。又在“杏花村”詩之後非正常插入一條注解性文字:“田野爲村:‘在野田爲村。’出《唐書》。”

既往的研究,都不約而同地忽略了這兩處高度相似的“出《唐詩》”和“出《唐書》”的措辭關聯和非正常並列。

《唐詩》不詳何人所編,何時所出,但《萬花谷》的編者顯然利用中心位置進行宣示:應該用《唐書》的“在野田爲村”來理解《唐詩》“杏花村”的“村”,當然也給此詩前後以唐詩居多的“X X村”作參考。

《唐書》又是什麽書呢?顯然不是《舊唐書》《新唐書》的“唐書”,也不是其它的《唐書》。根據“在野田爲村”,筆者在杜牧祖父杜佑的《通典·食貨三·鄉黨》引《大唐令》中,查到幾乎一模一樣的語句:“在田野者爲村”。編者顯然僅憑記憶引用。援引杜牧祖父的史書來解釋杜牧詩句的“杏花村”,這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雖然編者並沒有明言這是杜牧之詩和杜佑之書,但如此刻意地、非正常地安排《唐詩》《唐書》兩種“唐”文獻攜手“出”現,不排除具有指向性極其明確的某種暗示。也就是說,《唐詩》指唐代的詩,《唐書》指唐代的書,兩者皆無疑問。至于“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否杜牧詩,《唐詩》沒有明示,但杜牧祖父杜佑“《唐書》”的一並出現,潛在賦予了此詩是杜牧詩的首選可能。

二、《古選詩》裏的杜牧《清明》

大約與佚名《錦繡萬花谷·後集》同時,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卷28也出現以下文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古選詩》

本節著重解讀《古選詩》、《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的兩個“古”字,探討“古”的時代性亦即無可辯駁的唐代性。

作爲宋代人的南宋學者在談論“古選詩”和“古今合璧”之時,絕對不能說宋代是“古代”亦即“作古的時代”,因爲這在知識上背離字義,更在宋金緊張對峙的語境中非常犯忌。說明“清明時節雨紛紛”4句在社會上的不同渠道流傳時,雖然存在作者“杜牧”的姓名缺失,但其本質非常明確:

1、它出于《唐詩》;2、它出于《古選詩》;3、它只能是唐詩;4、它不可能是宋詩。5、《唐詩》《古選詩》整體已佚,如果以現代詩選的標准衡量,也許算不上高質量的著名選本,但整體的低質量選本也可能保存有稀少的高質量詩作。

在編者謝維新看來,書中所選是當時知識市場上的“古今之璧”與“事類之要”,與“錦繡萬花谷”裏的“錦繡萬花”是同類美物,並非市井雜貨。在邏輯學的事實命題看來,存在于巨量泥沙之中的少量黃金依然是黃金,黃金不因藏身于泥沙而不是黃金。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中也說:“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禮”並不因爲在“野”而不是“禮”。有人因爲書中所引的《唐詩》《古選詩》屬于坊間“低劣”選本而質疑杜牧《清明》的真實性。2023年3月,有新聞介紹,“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謝海林告訴記者:‘這首詩出現在南宋後期坊間的低劣詩選中,確實令人懷疑其著作權。’”這當然是必要的“合理懷疑”。問題在于:“低劣詩選”是價值命題而非事實命題,因爲價值高低和作品真僞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合理”的意見並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實存在。同時“低劣詩選”還是一種“以出身論英雄”的“非邏輯思維”(麥克倫尼《簡單的邏輯學》,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40頁),並不構成否定杜牧著作權的證據或可信證據。現在出土的一些文獻——比如部分墓志文獻,都只是當時的獨有文獻、私藏文獻、邊緣文獻而非主流文獻,只要這一文獻可以和其它已被確認的真實信息相互印證,就不會因其晚出、獨有、孤證、非主流,就被永久封存于“確實令人懷疑”的廢料庫之中。

杜牧之名與《清明》之詩,“人詩合一”出現于文獻之中,首次是五代時樂史所記的“杏花村在縣理西,相傳杜牧之沽酒處”。第2次是以南宋後期劉克莊 (1187—1269)爲初始編撰、刊刻于宋元之際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第3次是宋末謝枋得(1226—1289)編《千家詩》卷上,詩題“清明”、詩人“杜牧”、詩篇4句均同于劉克莊本。第4次是南宋于濟、蔡正孫(1239—?)編集的《唐宋千家連珠詩格》卷3,杜牧《清明》及詩篇全同于劉克莊本和謝枋得本。蔡正孫是謝枋得門人,而謝枋得又與劉克莊兩人共享歲月43年。說明南宋之後,杜牧《清明》的文獻源流,與學者師承及其生存時空,存在連續與共享關聯。

三、《千家詩》裏的杜牧《清明》

劉克莊編撰過《唐五七言絕句》,其《序》最近引起筆者注意:

“野處洪公(洪邁)編唐人絕句僅萬首,有一家數百首並收而不遺者,亦有複出者,疑其但取唐人文集、雜說,令人抄類而成書,非必有所去取也。余家童子初入塾,始選五、七言各百首口授之。切情詣理之作,匹士寒女不棄也,否則巨人作家不錄也。……童子謂曰:‘昔杜牧譏元、白誨淫,今所取多邊情、春思、宮怨之什,然乎?’余曰:《詩大序》曰:‘發乎性情,止乎禮義。’……夫發乎性情者,天理不容泯;止乎禮義者,聖筆不能刪也。小子識之!”(《後村先生大全集》卷94,四川大學出版社)

這段也許只是虛擬的庭訓之詞透露5點信息:唐人絕句不止“僅萬首”、劉克莊遴選100首唐人七絕口授家童、劉氏特別關注而且推崇杜牧、所選七絕“切情詣理”亦即非常生活化與接地氣、篇目不限在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之內。

令人驚異與深思的是:流傳的杜牧《清明》與之一一吻合。再進一步考索,所謂“昔杜牧譏元、白”,見于杜牧《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中引述的李戡之語,李戡生前編有一部後來失傳的《唐詩》。可見劉克莊這幾句話是針對編選唐詩而言的,說明劉克莊在選唐詩問題上既了解杜牧,也了解李戡。當今部分學者因爲杜牧《清明》不見于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否定其屬唐詩更非杜牧詩,他們可能沒有讀過或沒有認真讀過劉克莊此《序》。李更、陳新在前引《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點校說明》中,論證《後村千家詩選》“實際與劉克莊無涉”的9條證據,也沒有1條涉及杜牧(第4—5頁)。

清代大學者阮元注意到劉克莊編選過唐詩絕句與宋詩絕句。他的《揅經室集》卷1《二十二卷提要》說:

“《後村大全集》內有《唐五七言絕句選》及《本朝五七言絕句選》《中興五七言絕句選》三序,或锓版于泉、于建陽、于臨安。則克莊在宋時固有選詩之目。此則疑當時輾轉傳刻,致失其緣起耳。……所選亦極雅正,多世所脍炙之作。”按:阮文中所言3本絕句,前引今版《後村先生大全集》均無“選”字。

筆者以謝枋得編、王相注、黎恂注《千家詩》(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梁吉平校點)進行統計:所收唐七絕36首,杜牧4首,唯一最多;依次爲《清明》《江南春》《七夕》《秦淮夜泊》,《清明》居首。“唯一最多”反映了杜牧的七絕地位獨占鳌頭,“《清明》居首”反映了《清明》在晚唐五代至兩宋時代的風行熱度,逐漸超越于杜牧的其它七絕,符合陳寅恪先生所言“數百年來實唐詩最流行之一首”的著名評判。其次李白、杜甫、劉禹錫、韓愈各3首。其他王維、高適、白居易、李商隱等20人各1首。元稹沒有入選。杜牧七絕地位躍居李白、杜甫之上,即使去掉《清明》,仍然與李、杜平起平坐。這一點,高度吻合劉克莊關注杜牧直面底層人生及其情理的詩學取向,即“切情詣理之作,匹士寒女不棄也,否則巨人作家不錄也”。表面上,劉克莊將“昔杜牧譏元、白誨淫”斥爲“童子之見”。實際上,劉克莊並非不知道那是杜牧借李戡之口不滿元、白而已。換言之,劉克莊認爲“童子之見”不足爲訓,希望“小子識之”。這一發現一新耳目。我主張劉克莊是一系列《千家詩》選本的初始編撰者,流傳甚久的杜牧《清明》,就在劉克莊原選100首唐人七絕之中,並非如後人所言是書商爲了射利而僞造托名,因爲沒有哪一位書商具備僞造“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學才華。而且憑空加入杜牧《清明》,一詩之力也不可能爲射利的《千家詩》帶來利潤暴漲。如果整體“低劣”的《千家詩》不受歡迎,《清明》一詩更不可能獨支大廈于將傾。定性《千家詩》“低劣”,其實未必符合宋末、元、明、清一系列大儒巨子童年學習《千家詩》的實際效果。一切議論尤其是學術議論,最好嚴格以邏輯自洽和事實存在爲依據。

劉克莊之後多人次增補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有兩點值得特別關注。

1、選家以“唐賢”、“宋賢”、“時賢”3個時段來區分作者時代。杜牧屬于“唐賢”,自然對應于“古選詩”的“古”,以及“古今合璧”的“古”。

2、此選書名的“唐”和書內的“唐賢”,時間意識與《錦繡萬花谷》的《唐詩》、《古今合璧》的《古選詩》一脈相承,所指都是毫無疑義的“唐詩”即“唐賢”之詩。也就是說,宋代詩人和學者,從來沒有任何人將《杏花村》或《清明》或杜牧《清明》,理解爲“宋詩”或“宋賢”之詩。“杜牧《清明》”,只有一個實質上的統一身份:唐詩、唐賢之詩和杜牧詩。

四、“清明假日”裏的杜牧《清明》

從公元790年開始,中晚唐人享有長達7天的清明假日,具體指“清明前3天+清明+清明後3天”。此後,詩歌語言“清明”+“時節”的比鄰配置,甚至“清明時節”的特定結構,興起並流行于唐五代的春遊詩詞之中。杜牧在清明假日裏首創了“清明時節”的時尚短語。筆者先後發現:《清明》詩中3個獨有韻句及其多重特征,接近整體再現于韋莊早期的遠遊詩作,第3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的特型獨句,也被韋莊的頂級名作《秦婦吟》精仿爲“借問女郎何處來”(格式爲杜牧獨創的“借問+名詞+何處+動詞”)。《清明》4句,全面並且唯一複現于韋莊之詩。杜牧韋莊是京兆長安的樊川同鄉,杜牧卒時韋莊16歲。這是杜牧創作《清明》的鐵證,也是韋莊爛熟《清明》的鐵證。至此,可以說“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清明》,杜牧成爲無可爭奪、無可更易的唯一作者。

0 阅读:21